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博览—江西茶文化惊艳世界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0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博览—江西茶文化惊艳世界,  “茶使世界更美好,茶使人类更健康”。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观念。据记者了解,

   “茶使世界更美好,茶使人类更健康”。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观念。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酷爱饮茶。茶已经成了通行全世界的最实惠、最大众化的饮料!南昌乃至江西的爱好者们当然也不在少数。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江西的茶文化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颇有名气的。

    赣地茶道闻名中外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

    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婺源茶道有这么几种茶式:一是农家茶,其重内质,富有淳朴、亲切的乡土气息;二是富室茶,它注重敬茶的有序重礼、相敬如宾、气度雍容;三是文士茶,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境界。婺源茶道在国内外表演都受到了由衷的称赞。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合著并出版的十卷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也把婺源茶道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首先进行介绍。与此同时,修水县、浮梁县也组织了茶艺团,开始发掘、整理和再现民间茶道。

    “禅茶”是世人所共知的一种茶道,“禅茶”即是江西茶人整理创作出来的。“禅茶”的问世,源于《江西画报》社副社长陈晓。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与茶文化界广泛交流,刻苦钻研茶道,并且四处到民间和寺庙采风,挖掘整理出了饱含“茶禅一味”意念的“禅茶”。在历史悠久、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法门寺举行的“首届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表演后,得到中、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茶文化专家和茶道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很快,中国茶叶博物馆将“禅茶”的表演人员聘请到馆,由江西这个摇篮诞生的“禅茶”成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重大活动的“保留节目”。

    茶界“赣军”人才济济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悦告诉记者,之所以江西茶文化相对于其他省较为突出,这与江西拥有一大批对茶文化研究感兴趣的人是分不开的。单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就有20多人,他们有的学文学,有的学历史,有的学哲学,还有的研究经济,多种专业、多门学科让江西茶文化研究变得异彩纷呈。除此之外,全省11个城市还“虎踞”着一批默默耕耘的研究人员。近十年来,他们不求钱财、不求出名,辛勤地在书海中遨游,奉献出了一篇篇颇有见解的论文和一项项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北京都出现了有组织、有计划研究茶文化的团体,但江西却是成气候最早的。不夸张地说,至今为止,江西研究茶文化的队伍仍是国内最为强大的。

    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章伏源,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到茶文化研究中来的,那时他还是图书馆保管部主任。因为工作之便,他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硬是沙海淘金般找出了许多古人对茶文化的研究文字。江西省博物馆的胡丹是一位文静的女士,她也是省内最早与茶文化研究结缘的人员之一。她在馆内的任务是保管书画,于是与本身的专业结合在一起,关注起了茶文化、茶绘画作品,潜心于茶书画的研究。省社科院图书馆馆长王河,对古籍情有独钟,把先秦至宋元的茶文化资料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梳理;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赖功欧,撰写的第一篇茶文化论文就是《茶与隐逸》,出手不凡,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研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叶青,喜爱书法,出版过字帖,对宋代书画艺术研究颇有成就,现在正钻研于明代茶文化研究;此外,社科院胡长春、王建平、胡颖峰等人在这一领域也颇有发言权……

    茶艺“国标”出自江西

    2002年11月14日,是一个令许多江西茶人振奋的日子,这一天在南昌召开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座谈会,向世人传达了这样一个消息,由我省著名学者陈文华和余悦共同制定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了!并且在几天前,新华通讯社已向全世界播发了这一消息。茶艺“国标”出自经济和名气不见经传的江西,可谓令世人称奇!1999年5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把“茶艺师”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茶艺师”从民间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99年底,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在征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支持和帮助后,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提出书面报告,要求承担《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撰稿工作。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非常重视,也非常高兴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承担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任务,于是行文把全国性的重任下达给了江西的专业人员。

    担纲任务的陈文华、余悦研究员立即行动起来,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和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培训处的指导下,写出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初稿。2001年1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主持,《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在北京经专家和有关人士讨论,得到了高度评价和认同。随后,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又委托陈文华、余悦研究员担任全国统一的《茶艺师》职业培训鉴定教材的主编。

    两人很快撰写出了《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大纲》初稿。2001年3月3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学者和茶艺馆业代表齐聚广东省南海市,参加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主持、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承担具体事务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研讨会暨《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大纲》审定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茶艺馆业代表人士,签字通过了《茶艺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审纲意见》。他们高度评价了该大纲,认为它符合《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结构合理,内容翔实,可按此纲编写教程……

    目前,由陈文华和余悦主编的全国统一的《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仍在紧张撰稿之中。据悉,该教材有望在今年5月面世。

    中外交流屡显身手


    江西在国内外茶人心中始终占有一定的分量。由陈文华研究员主编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至今已历时12年,已经发表了一千多万字的茶文化研究论文和各类文章。它广泛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茶界权威及茶文化研究爱好者。这本杂志已经成为国内外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权威性茶文化刊物。2001年,日本出版《茶道学大系》,其中关于“现代中国的茶史研究”论文全部选自这本杂志。近几年来,由余悦研究员主编的《中华茶文化丛书》(10本)、《中国茶叶艺文丛书》(5本)、《茶文化博览丛书》(5本)以及有25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茶文化经典》,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其中许多文章或观点多次被人作为“经”、“典”而引用、参考。

    十多年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而且在推广中国茶文化、推广中国茶艺方面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先后帮助北京、上海、广东、广西、云南、山西、福建、陕西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或国际茶会。此外,江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还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一有重大活动,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1998年9月,由美中商务技术促进会等7家单位共同主持的“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这是在北美首次举行有关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特邀的正副主席陈文华、余悦均为江西人。2000年12月,香港茶人联合会主办的“香港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上,因为有目共睹的研究成果和影响,陈文华、余悦研究员应邀主持了学术研讨会。2001年11月,在河北赵县柏林寺召开的“中韩禅茶学术研讨会”上,中韩两国各派出了三名专家到会上作学术报告,其中中方三人中,有两个来自江西。

    2002年11月30日,规模空前的中韩茶文化交流会开幕式在南昌隆重举行。来自韩国和中国黑龙江、辽宁、天津、上海、浙江、福建、云南等地的茶文化界人士,以及南昌茶艺学习爱好者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韩国来的客人有30多人,据说是该国来我国进行茶艺交流人数最多的一次。交流会除在南昌进行了学术研讨外,与会人员还到景德镇、婺源实地考察,江西作为东道主,无论是茶文化资源、人才,还是接待规模、氛围,都受到的了韩国客人以及国内茶文化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本报记者参与采访此次盛会期间,福建武夷山市武夷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彭厚斌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江西并不算有名气的地方,但是因为这里是传播茶文化的一个中心,所以我就始终对江西充满景仰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文化博览—江西古代的“社学”
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诸多层次、诸种形式的办学中,不能不提到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终结。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颁令: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江西于此时开始创办社学。元朝灭亡,社学也一时停办。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学,延请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正统元年(1476年)朝廷令提学官及府县官对社学进行扶持和监督,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弘治十七年(1504)再次明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并规定民间幼童年龄在15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江西的社学在明代有较大发展,并在全国具有独特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李梦阳、王阳明两人。明正德(1506-1521)年间,李梦阳为江西提学副使,改革过去社学的弊端,大力发展社学。他首先在...
· 赣文化—文化博览—黄姓入赣传奇
北宋太史黄庭坚作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那么,这个姓氏是怎样进入江西的呢?又是如何在江西流传和延续到180万人之众呢?对此,本报了我省黄庭坚文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简称黄研会)的有关专家,试图梳理出黄姓入赣的脉络。江西黄氏来自湖北据金溪县《江坊黄氏宗谱》和金溪县《溪头黄氏宗谱》记载,舜帝57年(公元前2257年),黄帝之八世孙惠连(号南陆),受封黄姓,在封地建黄国(今河南潢川),历时1609年。至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之后,子孙奔逃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等地,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黄歇就是跨过鸭绿江逃到新罗(今朝鲜)的黄国子孙。“黄研会”副会长、《江西黄氏通史》主编黄时璋介绍,黄姓得以重新聚集的关键人物便是黄歇。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迁居到楚国后受封为相,人称“春申君”。随后,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二)
【民俗南渡】“江西的门神虽然别无他异,但在表现形式上与北方有所不同。”门神流入江西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多种类别,包括驱鬼镇妖一种功用的武将门神、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据《礼记祭法》载,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说,其中就包括“祀门”,古人虽有了屋居仍觉得不大牢靠,于是就创造出门神来站岗守卫。“但门神早期属北方文化,是北方民俗中信仰最广的神祇之一,其信奉历史之久,流传之广,在流入江西之前,就已经十分突出。”江西省群众文化艺术馆的民俗专家平德威介绍说,而且还出现了衡水地区武强县、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门神画的生产胜地。门神由北向南漂泊,与木雕版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代是木雕版印刷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候江西樟树、丰城等地木雕版技术水平较高,有了发达的技术载体,使得门神得以大规模地向南流传。“再加上清朝商人行走和地域间交流不断加强,也加快了门神在南方的流行,渐渐地,春节张贴门神也成了江西居民的风...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四)
【百变之神】《山海经》记载,远古时代,大地东南有桃都山,山顶有棵高万丈的桃树叫桃都,树枝蔓延3000里。东南一枝弯曲成一座拱门,称作“鬼门”,普天下恶鬼均经由此出入,天帝遣神将“神荼”、“郁垒”镇守。而人间有恶鬼,黄帝便取桃枝画神荼、郁垒和老虎于百姓宅门,也称之为“桃符”,是驱邪避祸的意思。以“神荼、郁垒”为门神的记载在汉代典籍中十分常见,如蔡邕《独断》、王充《论衡·订鬼》,可见以神荼、郁垒为门神的风俗在汉代十分流行,到宋代也很盛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右神荼、左郁垒出现了多种版本,形式不一,早年二位神将面目狰狞、赤身露体,手中还各持桃枝,保留了传说中的基本特点,即桃符本来的含义和构图要素,但从清代以后,这一特征却骤然消失。门神和《西游记》一样,在“文革”时期被视作迷信。几经波折,门神却从历史的晦暗中飘然而出,再度成为百姓除旧迎新的吉祥符号。然而这些貌似憨厚的吉祥符号却变化无穷,令人回味。...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一)
门神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国人将文字图像反刻在木板上加墨印刷,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直到清代,木雕版印刷才将门神们千里迢迢请到了江西,腾云或者驾雾跃上百姓家门,专司驱妖压邪、镇宅平安。然而,当门神在现代社会仅仅成为一个吉祥符号时,木雕版刻印的门神已然随着“破四旧”的烈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还能让古老的木雕版门神复活吗?【门神难觅】大门上,炯炯有神的门神,守卫着全家的安宁,直至褪去了鲜艳的红色。挂满红灯笼的市场上,贴有金粉品种多样的精美门神画依然深受欢迎。中国隋朝的雕版印刷术,更新了世界文化的传播途径。在用机器印刷年画的今天,我们也不禁想找到已是满手老茧的木版门神工匠。可是,木版年画仿佛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渐渐被遗忘,难觅踪影。与古代门神擦肩而过2月11日,南昌市万寿宫商贸城内,出售年画的店铺挂着琳琅满目的年画。对联、鞭炮、鲤鱼、门神,各种红彤彤的年画,充满着喜庆,每个摊铺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