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博览—绣品上的江西风情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4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博览—绣品上的江西风情,中国民间刺绣源远流长。虽然绣品不易保存,但从出土文物中,我们仍能见到殷商和西

  中国民间刺绣源远流长。虽然绣品不易保存,但从出土文物中,我们仍能见到殷商和西周时期的绣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当时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佩带绣品小饰物的习俗。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年轻人看望父母、舅姑等长辈时,一定要随身佩带香囊,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以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剌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客家服饰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现江西境内客家聚居地偶尔还能见到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结合刺绣工艺品的巨大影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全所未有的活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巅峰时期。清代开始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江西,在陶瓷文化、青铜文化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几千年来农耕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的民间刺绣,在江西的文化积淀也非常丰富,但它一直默默无闻地淹没在民间,不为人们所重视,更不要说在全国有什么影响了,直至盛世的今天才慢慢涌出水面。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江西民间丰富的绣品资源首先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起了广东等邻省收藏界的关注,一些外省文物商贩先期进入江西山区大量收购,一大批珍贵的民间绣品流入广东收藏界。又有日本收藏界人士也通过有关部门进行大量购买。江西民间绣品的流失引起了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民俗专家黄明延的关注和痛心。从八十年代开始,他倾一己之力,开始了对江西民间绣品的研究和收藏。本期“走近江西民间艺术”系列之二,发表了记者对他的,也希望藉此引起有关部门和民间有识之士的重视,为保护和研究江西民间艺术创造出良好氛围和环境,为把江西建设成文化大省而共同努力。


——访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民俗学家黄明延

    记者:江西民间刺绣几乎不被外人知晓,您是怎么想到要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黄明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民情,将被新的观念和行为所冲击、所代替。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些即将被现代生活所遗忘而消失的民间民俗文物(包括刺绣),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对增强民族自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我出生在兴国农村。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母亲在油灯下为我缝绣节日衣物的情景。有幸的是,我从小学到中学,教我的老师都是民间艺术家,我在兴国长冈乡社村小学的黄老师还是徐悲鸿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同窗。他们对我的培养和影响无疑是深刻的。1957年我考入江西师范学院,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的专业。我对江西民间绣品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江西民间绣品还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却被文物贩子大量收购销往省外,这些大都是不可再生的手工艺。作为江西的一名民俗研究者,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进行这种冷门的研究。我国很多博物馆均有织绣品收藏,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的刺绣博物馆、南京的中国织锦陈列馆等等。

    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版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但江西民间绣品却一直被专业人士忽略。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仅从我收集的众多江西民间绣品来看,无论其工艺水平还是文化内涵,均令人刮目相看。我曾在南昌滕王阁古玩市场看见一批来自乐安流坑的民间绣品,当时它们因保管不善而显得破烂陈旧。我把它们全部买下,回家经过几个月的分类清理,发现这些流坑民间刺绣时空跨越几百年,刺绣图案寓意深刻,不仅有夸张变形、古朴秀丽的吉祥纹样,还有久远的太阳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和云南纳西族绣品中的太阳图腾完全一样。

   还有我在赣南收集到的一件解放初期的童帽,上面绣着扭秧歌的小人,色彩强烈,造型生动可爱,极富时代特征。这些真正出自江西民间妇女之手的民间刺绣,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和民俗文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厚的。


   明代中期江西民间老年妇女穿的大袖口上衣,围裙采用十字绣工艺,用汉字“长命富贵、福禄双全“组成图案。相传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30万江南大军去西南征讨叛军后,围垦贵州屯堡,所以至今在贵州农村仍有人穿此服饰。据说目前民族未定的贵州穿青人为明初随军丛江西迁入贵州民户后裔


   记者:看见您家里收藏的这一千多件江西民间绣品,可以想象您为了收集整理这些绣品吃了不少苦。可以说说你的快乐和遗憾吗?

   黄明延:收集绣品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它们主要集中在江西偏远山区,二十多年来,我在山区走村串户收集绣品时,曾自我调侃自己“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实际上是收破烂的。”把绣品说成是破烂,也是有道理的。不少绣品经过了几代,都破旧不堪了。为了研究整理,不仅需要,还常常需要自己动手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我这么一个大男人,竟然常常去万寿宫商城买丝线和绣花针。看不出吧,我绣的花可以乱真呢。在我眼里,那些刻有时间烙印的件件绣品不是静态的物品,每当我凝视它们,我都会被它们所蕴藏的艺术魅力感动。要说遗憾,当然有。记得有一回我在山区的小路上,看见一对夫妻,女人背着孩子,背裙是一件我从未见过的精美刺绣作品。背裙整体为表现平安的鱼网图纹,四周绣有各种吉祥图案,背裙的盖头绣的是“麒麟送子”,下摆是铜钱与香包交错而饰。当时我真是迷住了,可这背裙是那对夫妇家祖传的家珍,当然说什么也不肯卖给我。那是我见过的一件最美最独特的背裙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带相机,没有能拍下这件珍贵的绣品。

    记者:据我所知,江西省博物馆没有一件赣南苏区时期的绣品。收集民间绣品实际上已经是带有抢救性质的工作了。和我国其他地方的绣品相比,江西民间绣品主要特点有哪些?

    黄明延:江西民间绣品一般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当地的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赣东北婺源的民间刺绣与其民居民俗一样,体现徽文化的精华,其用料讲究,造型独特,绣工精细,佩饰华丽。景德镇、上饶的万年、玉山、德兴一带的民间刺绣,其颜色大红大绿,喜庆色彩浓郁。

    赣南的民间刺绣,带有浓重的客家风格,用料质朴、工艺粗中有细,刺绣图案装饰性强,色彩对比强烈。但在苏区时间,由于妇女参军参战,无法顾及儿女及丈夫的穿衣打扮,所以这段时间留下的绣品存世很少。又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使苏区的经济极为困难,为了反封锁,苏区军民广泛收集民间儿童和妇女所佩戴的银饰和童帽上的银饰帽珍熔炼加工成银元。加上赣南紧靠广东,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一些文物商贩先期进入赣南民间村落,大量收购金银首饰、民间刺绣和其他文物,于是到现在遗存的民间刺绣及佩饰少而又少。

    但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及寻乌、安远等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客家围屋,而且还有许多客家风俗文化遗存,一些客家妇女还珍藏着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直到现在,偶尔还可以看见客家妇女在家里穿针引线制作绣品,编织图案美丽的头围饰品。赣中的吉安、泰和、万安一带民间的生活刺绣,如帐帘、椅被及小佩饰在市场上还时有出现。赣西北的万载、铜鼓一带大多属客家民系,所以其民间绣品与赣南客家绣品一脉相承。

    江西民间绣品的题材是极其丰富的,我手头有一本介绍陕北枕顶片绣的书籍,从我收集的江西民间枕顶片绣品来看,图案和工艺就远比这本书上要精美得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乐安流坑,这座始建于五代南唐,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其丰富而古朴的文化遗存,被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首先发现后,经新闻媒体宣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参观考察、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但学者关注的主要还是明清建筑,那古朴艳丽、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民间刺绣,却仍隐藏在民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它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文化博览—江西古代的“社学”
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诸多层次、诸种形式的办学中,不能不提到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终结。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颁令: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江西于此时开始创办社学。元朝灭亡,社学也一时停办。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学,延请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正统元年(1476年)朝廷令提学官及府县官对社学进行扶持和监督,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弘治十七年(1504)再次明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并规定民间幼童年龄在15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江西的社学在明代有较大发展,并在全国具有独特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李梦阳、王阳明两人。明正德(1506-1521)年间,李梦阳为江西提学副使,改革过去社学的弊端,大力发展社学。他首先在...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二)
【民俗南渡】“江西的门神虽然别无他异,但在表现形式上与北方有所不同。”门神流入江西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多种类别,包括驱鬼镇妖一种功用的武将门神、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据《礼记祭法》载,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说,其中就包括“祀门”,古人虽有了屋居仍觉得不大牢靠,于是就创造出门神来站岗守卫。“但门神早期属北方文化,是北方民俗中信仰最广的神祇之一,其信奉历史之久,流传之广,在流入江西之前,就已经十分突出。”江西省群众文化艺术馆的民俗专家平德威介绍说,而且还出现了衡水地区武强县、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门神画的生产胜地。门神由北向南漂泊,与木雕版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代是木雕版印刷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候江西樟树、丰城等地木雕版技术水平较高,有了发达的技术载体,使得门神得以大规模地向南流传。“再加上清朝商人行走和地域间交流不断加强,也加快了门神在南方的流行,渐渐地,春节张贴门神也成了江西居民的风...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四)
【百变之神】《山海经》记载,远古时代,大地东南有桃都山,山顶有棵高万丈的桃树叫桃都,树枝蔓延3000里。东南一枝弯曲成一座拱门,称作“鬼门”,普天下恶鬼均经由此出入,天帝遣神将“神荼”、“郁垒”镇守。而人间有恶鬼,黄帝便取桃枝画神荼、郁垒和老虎于百姓宅门,也称之为“桃符”,是驱邪避祸的意思。以“神荼、郁垒”为门神的记载在汉代典籍中十分常见,如蔡邕《独断》、王充《论衡·订鬼》,可见以神荼、郁垒为门神的风俗在汉代十分流行,到宋代也很盛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右神荼、左郁垒出现了多种版本,形式不一,早年二位神将面目狰狞、赤身露体,手中还各持桃枝,保留了传说中的基本特点,即桃符本来的含义和构图要素,但从清代以后,这一特征却骤然消失。门神和《西游记》一样,在“文革”时期被视作迷信。几经波折,门神却从历史的晦暗中飘然而出,再度成为百姓除旧迎新的吉祥符号。然而这些貌似憨厚的吉祥符号却变化无穷,令人回味。...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一)
门神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国人将文字图像反刻在木板上加墨印刷,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直到清代,木雕版印刷才将门神们千里迢迢请到了江西,腾云或者驾雾跃上百姓家门,专司驱妖压邪、镇宅平安。然而,当门神在现代社会仅仅成为一个吉祥符号时,木雕版刻印的门神已然随着“破四旧”的烈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还能让古老的木雕版门神复活吗?【门神难觅】大门上,炯炯有神的门神,守卫着全家的安宁,直至褪去了鲜艳的红色。挂满红灯笼的市场上,贴有金粉品种多样的精美门神画依然深受欢迎。中国隋朝的雕版印刷术,更新了世界文化的传播途径。在用机器印刷年画的今天,我们也不禁想找到已是满手老茧的木版门神工匠。可是,木版年画仿佛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渐渐被遗忘,难觅踪影。与古代门神擦肩而过2月11日,南昌市万寿宫商贸城内,出售年画的店铺挂着琳琅满目的年画。对联、鞭炮、鲤鱼、门神,各种红彤彤的年画,充满着喜庆,每个摊铺前,...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三)
【雕版秘笈】从中国古代的篆刻到木雕版印刷,艺术自始至终存在于民俗之中。从图形式的符号到文字符号,人类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在蓦然回首时,被梨木板上游走的刀锋和粗糙的双手所感动。1.选用光滑,细腻的梨木板浸入水中近一个月,刨光后阴干再上豆油。2.刨平木板后用木贼草磨光,跟篆刻一样反贴画纸画样,干透后,用木贼草磨去画纸,使反画的黑线紧贴板面上,即可雕刻。3.木版年画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木板的雕刻。尽管现在的木版画艺术家在制作木版画时使用的工具有很多种,但是在木版年画作坊里,通常只使用单刃刀以及平刀两种。画稿起草结束后,工匠们使用单刃刀,在木板上进行单线条雕刻,然后再用平刀将底部铲平,将图案凸显出来。虽然雕刻也算是一件精细的手工活,但是对于熟练的民间工匠来说,一块大的木板也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雕刻完成。4.锯去版框栏线外多余的木板,刨修整齐,叫锯边。至此雕版完工,可以印刷。5.雕版刻出来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