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文化博览—绣品上的江西风情
中国民间刺绣源远流长。虽然绣品不易保存,但从出土文物中,我们仍能见到殷商和西周时期的绣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当时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佩带绣品小饰物的习俗。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年轻人看望父母、舅姑等长辈时,一定要随身佩带香囊,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以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剌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客家服饰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现江西境内客家聚居地偶尔还能见到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结合刺绣工艺品的巨大影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全所未有的活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巅峰时期。清代开始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江西,在陶瓷文化、青铜文化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几千年来农耕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的民间刺绣,在江西的文化积淀也非常丰富,但它一直默默无闻地淹没在民间,不为人们所重视,更不要说在全国有什么影响了,直至盛世的今天才慢慢涌出水面。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江西民间丰富的绣品资源首先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起了广东等邻省收藏界的关注,一些外省文物商贩先期进入江西山区大量收购,一大批珍贵的民间绣品流入广东收藏界。又有日本收藏界人士也通过有关部门进行大量购买。江西民间绣品的流失引起了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民俗专家黄明延的关注和痛心。从八十年代开始,他倾一己之力,开始了对江西民间绣品的研究和收藏。本期“走近江西民间艺术”系列之二,发表了记者对他的,也希望藉此引起有关部门和民间有识之士的重视,为保护和研究江西民间艺术创造出良好氛围和环境,为把江西建设成文化大省而共同努力。
——访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民俗学家黄明延
记者:江西民间刺绣几乎不被外人知晓,您是怎么想到要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黄明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民情,将被新的观念和行为所冲击、所代替。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些即将被现代生活所遗忘而消失的民间民俗文物(包括刺绣),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对增强民族自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我出生在兴国农村。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母亲在油灯下为我缝绣节日衣物的情景。有幸的是,我从小学到中学,教我的老师都是民间艺术家,我在兴国长冈乡社村小学的黄老师还是徐悲鸿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同窗。他们对我的培养和影响无疑是深刻的。1957年我考入江西师范学院,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的专业。我对江西民间绣品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江西民间绣品还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却被文物贩子大量收购销往省外,这些大都是不可再生的手工艺。作为江西的一名民俗研究者,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进行这种冷门的研究。我国很多博物馆均有织绣品收藏,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的刺绣博物馆、南京的中国织锦陈列馆等等。
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版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但江西民间绣品却一直被专业人士忽略。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仅从我收集的众多江西民间绣品来看,无论其工艺水平还是文化内涵,均令人刮目相看。我曾在南昌滕王阁古玩市场看见一批来自乐安流坑的民间绣品,当时它们因保管不善而显得破烂陈旧。我把它们全部买下,回家经过几个月的分类清理,发现这些流坑民间刺绣时空跨越几百年,刺绣图案寓意深刻,不仅有夸张变形、古朴秀丽的吉祥纹样,还有久远的太阳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和云南纳西族绣品中的太阳图腾完全一样。
还有我在赣南收集到的一件解放初期的童帽,上面绣着扭秧歌的小人,色彩强烈,造型生动可爱,极富时代特征。这些真正出自江西民间妇女之手的民间刺绣,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和民俗文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厚的。
明代中期江西民间老年妇女穿的大袖口上衣,围裙采用十字绣工艺,用汉字“长命富贵、福禄双全“组成图案。相传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30万江南大军去西南征讨叛军后,围垦贵州屯堡,所以至今在贵州农村仍有人穿此服饰。据说目前民族未定的贵州穿青人为明初随军丛江西迁入贵州民户后裔
记者:看见您家里收藏的这一千多件江西民间绣品,可以想象您为了收集整理这些绣品吃了不少苦。可以说说你的快乐和遗憾吗?
黄明延:收集绣品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它们主要集中在江西偏远山区,二十多年来,我在山区走村串户收集绣品时,曾自我调侃自己“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实际上是收破烂的。”把绣品说成是破烂,也是有道理的。不少绣品经过了几代,都破旧不堪了。为了研究整理,不仅需要,还常常需要自己动手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我这么一个大男人,竟然常常去万寿宫商城买丝线和绣花针。看不出吧,我绣的花可以乱真呢。在我眼里,那些刻有时间烙印的件件绣品不是静态的物品,每当我凝视它们,我都会被它们所蕴藏的艺术魅力感动。要说遗憾,当然有。记得有一回我在山区的小路上,看见一对夫妻,女人背着孩子,背裙是一件我从未见过的精美刺绣作品。背裙整体为表现平安的鱼网图纹,四周绣有各种吉祥图案,背裙的盖头绣的是“麒麟送子”,下摆是铜钱与香包交错而饰。当时我真是迷住了,可这背裙是那对夫妇家祖传的家珍,当然说什么也不肯卖给我。那是我见过的一件最美最独特的背裙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带相机,没有能拍下这件珍贵的绣品。
记者:据我所知,江西省博物馆没有一件赣南苏区时期的绣品。收集民间绣品实际上已经是带有抢救性质的工作了。和我国其他地方的绣品相比,江西民间绣品主要特点有哪些?
黄明延:江西民间绣品一般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当地的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赣东北婺源的民间刺绣与其民居民俗一样,体现徽文化的精华,其用料讲究,造型独特,绣工精细,佩饰华丽。景德镇、上饶的万年、玉山、德兴一带的民间刺绣,其颜色大红大绿,喜庆色彩浓郁。
赣南的民间刺绣,带有浓重的客家风格,用料质朴、工艺粗中有细,刺绣图案装饰性强,色彩对比强烈。但在苏区时间,由于妇女参军参战,无法顾及儿女及丈夫的穿衣打扮,所以这段时间留下的绣品存世很少。又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使苏区的经济极为困难,为了反封锁,苏区军民广泛收集民间儿童和妇女所佩戴的银饰和童帽上的银饰帽珍熔炼加工成银元。加上赣南紧靠广东,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一些文物商贩先期进入赣南民间村落,大量收购金银首饰、民间刺绣和其他文物,于是到现在遗存的民间刺绣及佩饰少而又少。
但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及寻乌、安远等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客家围屋,而且还有许多客家风俗文化遗存,一些客家妇女还珍藏着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直到现在,偶尔还可以看见客家妇女在家里穿针引线制作绣品,编织图案美丽的头围饰品。赣中的吉安、泰和、万安一带民间的生活刺绣,如帐帘、椅被及小佩饰在市场上还时有出现。赣西北的万载、铜鼓一带大多属客家民系,所以其民间绣品与赣南客家绣品一脉相承。
江西民间绣品的题材是极其丰富的,我手头有一本介绍陕北枕顶片绣的书籍,从我收集的江西民间枕顶片绣品来看,图案和工艺就远比这本书上要精美得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乐安流坑,这座始建于五代南唐,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其丰富而古朴的文化遗存,被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首先发现后,经新闻媒体宣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参观考察、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但学者关注的主要还是明清建筑,那古朴艳丽、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民间刺绣,却仍隐藏在民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它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