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博览—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一)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4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博览—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一),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总是和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发展史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总是和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人类何时何处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是中外考古学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万年大源盆地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溶洞被发现;30年后,在这个洞穴遗址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1.一名下乡干部用文化眼光第一个发现这个古老的洞穴

    万年仙人洞位于距县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呈狭长形,有一种安详、古朴的美。《万年县志》有云:仙人洞有八奇。这里数里皆石,玲珑窈窕、千姿百态;绝岭处峰峦秀拔、峻壁横披;遇雨则盈山皆壑、瀑布飞流;石山上多古柏高松,苍翠挺立;洞内深处有径尺小塘,塘水清澈,时有小鱼,捉之不见;洞外左侧有小河轻歌曼舞,婉转流淌,春夏水涨又白浪掀撼,类似水国。“这是我国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时期的典型洞穴遗址。”万年县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王炳万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个古老的溶洞,洞口呈弧形,洞内很凉,地面比较潮,洞内面积近千平方米,高近10米,大洞之内还有3个小洞。洞壁装了电灯,但光线依然很暗。

    用文化的眼光看事物,文化便无处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省委一名下乡工作干部就用文化的眼光成为发现仙人洞的第一人。当时这位文化人在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他立即向省里汇报。这位文化人叫什么名字,至今已没有人能记得。

    1962年2月,大源盆地处处春寒料峭,当时的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悄悄地进入仙人洞进行最初的调查。考古人员发现洞口暴露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大量螺壳,并采集到一件穿孔石器和一件砺石。另外还发现洞口右侧靠洞壁处有大量胶结堆积,高有1.3米左右,堆积里除了不少动物骨骼、螺壳外,还有少许红砂陶片。这些迹象表明,这是一处古代洞穴遗址。

    当年3月,省里的考古发掘队来到仙人洞,这次历时50天的试掘收获颇丰,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遗物300余件(片),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同时发现烧火堆遗迹12处。1964年4月,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对仙人洞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所得遗物种类与前一次相同。因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考古人员将仙人洞认定为单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只有6000~7000年。加上后来“文革”的原因,对仙人洞的发掘就此中断,刚刚苏醒的仙人洞又沉寂无声了。

    不管怎样,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文化遗物也足以让我们对原始先民的生活画面浮想联翩:先民们腰捆用兽皮缝缀的衣服,胸前挂着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的饰品,手握劳动工具,出去打鱼狩猎、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等水生动物充饥。同时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在夜间还防御野兽的侵袭。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今天的大源乡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原始先民却凭借粗笨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2.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目前世界最早的水稻遗存

    要全面了解万年仙人洞,就得说说吊桶环遗址。吊桶环遗址位于大源盆地西南部吊桶环山山顶,此山因顶部有石洞外形酷似吊桶而得名,与仙人洞相距近1000米。是万年县文物普查时王炳万发现的,后被人称为“王洞”。

    仙人洞发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要归功于一位充满文化责任感的美国老人。这位美国老人是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1991年秋天,马尼士应邀来江西,参加“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老人不了解江西,但知道万年仙人洞。他认为,水稻起源应该是在中国,而且应当在长江以南。老人还说,人类初始是在山洞,然后才走向平原,最早的稻作应到洞穴里找。翌年,这位老人又实地考察了万年仙人洞,并提出对仙人洞重新进行考古发掘。回到美国后,马尼士一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不断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申请,要求与中国合作联合考古,在江西北部地区对稻谷起源问题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1993年8月18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马尼士的申请,并指定北京大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马尼士所代表的基金会一起发掘。1993年的金秋季节,大队人马开赴万年仙人洞现场,试着揭开水稻起源的神秘面纱。这是江西首次搞中外合作考古,考古阵容非常强大。考古人员抵达万年仙人洞后,开始清除早年的填土。一寸一寸地挖,一段一段地推进,小心翼翼地逐层取样。考古队员还在吊桶环遗址开探方18个,挖掘面积18平方米,发掘深度平均1.10米,除了出土一些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外,还发现了堆积如山的兽骨。翌年夏天,从北京大学传来好消息,通过孢粉分析,发现了栽培稻标本;美方传来消息,通过植硅石检验,也发现了稻谷标本。1995年9月18日,中美考古学家再次踏进仙人洞、吊桶环遗址。3年的辛勤探索终于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距今1.2万年到7000年之间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标本。

    仙人洞遗址有上、下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吊桶环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两处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这说明,在距今1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同时采集野生稻;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水稻植硅石,已经是栽培稻,说明稻作农业已经形成了。这是惊世的发现!距今1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 
 
   3.赣鄱是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

    稻作起源多年来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稻作起源于何时何处?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争论不休。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却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出土的稻谷标本年代越来越早,远远超过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特别是浙江河姆渡、江苏草鞋山、湖南彭头山等多处发现了7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存,长江中下游是稻作起源中心之说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于是,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已成为全世界考古专家、学者的共识。

    万年仙人洞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的发现,无疑给长江中下游起源说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科学证据,同时也有力地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

    被誉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资深研究员陈文华说,对这个推断的证据还有:在万年附近的东乡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片野生稻,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陈文华告诉记者,世界上现在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吃大米。也就是说仙人洞先民种下世界第一棵水稻的创举,养育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这比四大发明的贡献还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文化博览—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二)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总是和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人类何时何处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是中外考古学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万年大源盆地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溶洞被发现;30年后,在这个洞穴遗址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五千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4吊桶环是仙人洞居民的大屠宰场在1999年8月到2000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和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两遗址出土的遗物极为丰富,仅上个世纪90年代三次发掘,就出土石器650件(片)、骨角器235件、穿孔蚌器54件、陶片786块和人骨20多块,另外还出土了3.5万余块动物骨骼碎片。从两处洞穴遗址各层出土的包含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看,表明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处遗址地层堆积完整而清晰,...
· 赣文化—文化博览—黄姓入赣传奇
北宋太史黄庭坚作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那么,这个姓氏是怎样进入江西的呢?又是如何在江西流传和延续到180万人之众呢?对此,本报了我省黄庭坚文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简称黄研会)的有关专家,试图梳理出黄姓入赣的脉络。江西黄氏来自湖北据金溪县《江坊黄氏宗谱》和金溪县《溪头黄氏宗谱》记载,舜帝57年(公元前2257年),黄帝之八世孙惠连(号南陆),受封黄姓,在封地建黄国(今河南潢川),历时1609年。至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之后,子孙奔逃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等地,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黄歇就是跨过鸭绿江逃到新罗(今朝鲜)的黄国子孙。“黄研会”副会长、《江西黄氏通史》主编黄时璋介绍,黄姓得以重新聚集的关键人物便是黄歇。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迁居到楚国后受封为相,人称“春申君”。随后,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文化的时空座标
赣文化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据邵鸿先生考证,是《山海经。海内经》里“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日啖之。”这种神话,虽然只有曲折地反映江西的上古历史,但从1983年江西新干大洋州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立鸟双尾青铜器的考证看,当时江西已有极为发达的青铜文化,“虎”、“鸟”已作为一种图腾,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专家们认为,赣文化发源的时间上限,目前所知至少可追溯到四、五万年前。赣东北乐平、安义、新余等地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距今一万年前,江西的先民,就已经掌握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骨角器等技术,而此类技术在全国发现尚少。公元前六千年至四千年,江西的农作文化就比较发达,约三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使许多学者提出,南方文明史需要重写。这一见解,已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从大的时段看,赣文化发展与演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上古先秦...
· 赣文化—文化博览—江西茶文化惊艳世界
“茶使世界更美好,茶使人类更健康”。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观念。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酷爱饮茶。茶已经成了通行全世界的最实惠、最大众化的饮料!南昌乃至江西的爱好者们当然也不在少数。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江西的茶文化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颇有名气的。赣地茶道闻名中外“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婺源茶道有这么几种茶式:一是农家茶,其重内质,富有淳朴、亲切的乡土...
· 赣文化—文化博览—如何界定“赣文化”
一个区域文化系统的确立,首先在于这个区域文化概念的合理性,也就是区域文化概念的界定。“赣文化”,作为一个江西家喻户晓的名称,它的概念应如何确定,这是赣文化热中论说最多,歧见最大,至今尚未见解一致的话题。按照考古学定名常规,凡考古发现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相同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某群遗存,可称之为一种“文化”,它一般首先以发现地命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以来,以该地域或当时立国的名称,命名一种较大区域范围的“文化”,更为人们所常用,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因此,“赣文化”,首先应是一种较大范围区域文化的概念。作为区域文化概念,“赣文化”的界定,至今难得统一。因为,既然是作为区域文化,那么,该文化圈内人们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应有相对的稳定与统一。然而,以今天江西的行政区划而论,这诸多界定文化概念的要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