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博览—珍贵的遗产:铅山连史纸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1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博览—珍贵的遗产:铅山连史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开创了世界文明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开创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人类伟大发明之一,造纸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在这些纸中,尤以连史纸最负盛名。连史纸产自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素有“千年寿纸”的美称。2006年6月2日,铅山连史纸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铅山的连史纸虽然已传承1200多年,但它仍然使用着古老的造纸法,不论原料、工具、操作技术、工艺流程,几乎和1200多年前完全相同!虽然连史纸造纸技法陈旧古老,但现在懂得该项技术的人已寥若晨星。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最老的“土纸”

    铅山县天柱山乡25岁的张家苟拾起了父辈的造纸技术,一做就是20年。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土纸很好做,因为当地群众的祭祀需求,不但价钱好,竹子也多,石灰还可以自己烧,所有的原材料都很便宜。那时他平均一天能做1600张纸,有8块钱的收入。今天,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竹子不能大量采伐,石灰等辅料也越来越贵,土纸虽然还有广泛的销路,但他已经感到维持生产有些困难了。在张师傅眼里,土纸制作工艺几乎是没有污染的,因为除了石灰,所有的原料都来自天然植物,而石灰也在长时间发酵过程中丧失了它的破坏性。通过造纸致富一直是他的梦想,可在子女上学的压力与原材料短缺的现实中,张师傅有了更多的无奈。

    2006年7月,复旦大学手工造纸科学研究课题组到铅山县考察手工造纸。课题组专家认为铅山手工纸的生产工艺在闽浙赣三省中最“土”,最具原生态;铅山的手工造纸作坊,是原始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古老的技艺

    3月5日,记者来到铅山县天柱山乡采访,当地一位姓陈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的造纸作坊是以家庭为单位,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参加。关于当地造纸技术的传承,虽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考证,只是在父辈的口口相传中传承着。

    记者在张师傅家中看到,张师傅家土纸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其原料以嫩竹为主,一般是在农历正月伐竹,此时的嫩竹还没长叶,纸浆丰富。原材料采伐晒干后,用石灰水发酵,两三个月后捞出洗净晒干,然后用清水泡,去除杂质,晒干,舂细,放入准备好的池子里搅拌均匀,经过滤网将泥浆排净后,加入一种叫滑根水的植物液体(起凝固作用),便成为造纸的纸浆了。张师傅见我听得入神,便很有兴致地演示给我看。紧接其后的“抄纸”是造纸的关键。“抄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簾,用抄纸簾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抄”起来,簾子滤掉水,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就是一张纸了。松纸是另一道关键工序,即把本来粘连在一起的纸坯分页。这道工序技术性很强,弄不好纸张就破损报废,所以,松纸和抄纸两门手艺要学好几年才可以出师。接下来就是晒纸了。据史料记载,精制纸张要一张张地用烘箱烘干,但对于这些粗纸,只需放在阳光下晒干就算大功告成。

    在张家苟拥挤的杆栏式楼房里,我们见到了晒着的土纸。这是一个贫困的家庭,楼下,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用木板分隔,一边关牛一边用作厨房;楼上,一张张分开的纸挂满了床前的每个角落。土纸如此制作,连史纸工艺也是如此制作。

    昔日的辉煌

    连史纸历史,有过怎样的辉煌?铅山连史纸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我国许多鸿篇巨制、名贵典籍、字画、印谱、拓本等多采用铅山连史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连史纸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过极大作用。

    自古“铅山唯纸利天下”,因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铅山南部的武夷山区就出现了连史纸。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的铅山纸已名播天下了。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元代纸品,称铅山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述了连史纸的制作工艺。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都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

    直至上世纪80年代,铅山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濒危的现状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机制纸进入中国,铅山连史纸生产开始萎缩。虽然宣纸出现在明代,较连史纸晚,但到了近、当代,宣纸进行了工艺改良,逐渐占领了市场。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铅山县天柱山乡浆源村最后一张纸槽也停止生产了。

    3月5日,记者来到坚守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最后一张连史纸纸槽的铅山县天柱山乡浆源村采访。该村村支书熊居渭说,新中国成立前和解放初期,浆源村家家户户从事连史纸生产,生产出的连史纸由陈坊的连史纸号收购。后来各地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连史纸便由天柱山供销合作社包收购。上个世纪80年代中,供销合作社撤走,浆源村深处武夷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再也没有人来收购连史纸了,连史纸只好停产。

    据了解,有着1200多年连史纸生产历史的铅山,现在只有浆源村还有三人懂得连史纸制作技艺。

    未来的路途

    保护连史纸,路在何方?有关人士说,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是连史纸传承下去的关键。

    铅山县原文化局局长俞怡生在接受记者采访说,连史纸是品质上乘的文化纸,素有“寿纸千年”之誉。连史纸比宣纸品质更佳,宣纸以树木为主要原材料,而连史纸是以毛竹为主要原材料。铅山是毛竹产地,连史纸主要原材料充足,主要原材料的成本较宣纸低,若对它复杂的72道工序进行改良,降低成本,恢复连史纸生产,有可能与宣纸在书画界和古籍印刷等领域平分“天下”,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也仍然会有市场。多年来,常有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士来铅山寻访连史纸。

    2006年4月,江西省造纸学会常务理事长管步军、秘书长雷建民等一行,到铅山考察了浆源村等手工造纸村。省造纸学会的专家说,如今,铅山南部山区还存有一批手工造纸作坊,其生产工艺还在民间流传,连史纸的传人还健在,具备抢救的条件。他们表示,将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对连史纸的品质、市场和工艺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帮助铅山尽快恢复连史纸生产,使这一优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何谓连史纸

    连史纸厚薄均匀、洁白如玉、吸水易干、着墨鲜明、久不变色。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此纸。连史纸产自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素有‘千年寿纸’的美称。铅山的连史纸已传承1200多年了,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是我国传统的手工纸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比宣纸还珍贵的铅山连史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开创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人类伟大发明之一,造纸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在这些纸中,尤以连史纸最负盛名。连史纸产自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素有“千年寿纸”的美称。2006年6月2日,铅山连史纸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铅山的连史纸虽然已传承1200多年,但它仍然使用着古老的造纸法,不论原料、工具、操作技术、工艺流程,几乎和1200多年前完全相同!虽然连史纸造纸技法陈旧古老,但现在懂得该项技术的人已寥若晨星。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毛竹用药水浸泡。用造纸纱网到纸浆水里过一下,手工造纸。铅山县天柱山乡25岁的张家苟拾起了父辈的造纸技术,一做就是20年。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土纸很好做,因为当地群众的祭祀需求,不但价钱...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文化的时空座标
赣文化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据邵鸿先生考证,是《山海经。海内经》里“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日啖之。”这种神话,虽然只有曲折地反映江西的上古历史,但从1983年江西新干大洋州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立鸟双尾青铜器的考证看,当时江西已有极为发达的青铜文化,“虎”、“鸟”已作为一种图腾,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专家们认为,赣文化发源的时间上限,目前所知至少可追溯到四、五万年前。赣东北乐平、安义、新余等地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距今一万年前,江西的先民,就已经掌握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骨角器等技术,而此类技术在全国发现尚少。公元前六千年至四千年,江西的农作文化就比较发达,约三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使许多学者提出,南方文明史需要重写。这一见解,已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从大的时段看,赣文化发展与演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上古先秦...
· 赣文化—文化博览—黄姓入赣传奇
北宋太史黄庭坚作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那么,这个姓氏是怎样进入江西的呢?又是如何在江西流传和延续到180万人之众呢?对此,本报了我省黄庭坚文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简称黄研会)的有关专家,试图梳理出黄姓入赣的脉络。江西黄氏来自湖北据金溪县《江坊黄氏宗谱》和金溪县《溪头黄氏宗谱》记载,舜帝57年(公元前2257年),黄帝之八世孙惠连(号南陆),受封黄姓,在封地建黄国(今河南潢川),历时1609年。至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之后,子孙奔逃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等地,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黄歇就是跨过鸭绿江逃到新罗(今朝鲜)的黄国子孙。“黄研会”副会长、《江西黄氏通史》主编黄时璋介绍,黄姓得以重新聚集的关键人物便是黄歇。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迁居到楚国后受封为相,人称“春申君”。随后,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菜的本色与魅力
赣菜到底有多少道菜?现在尚无精确的统计。1986年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名菜谱》一书中,收集介绍了209道菜肴,实际上可能只是沧海一粟,景德镇一位厨师编撰的一本《豆腐菜400例》就记载了四百余种。赣菜之中,又有南昌、鄱阳湖、赣南等几种不同风味,虽然具有同样的赣菜特点,但种类更多,烹饪方法也不尽相同。原汁原味是赣菜的最大特色,这是所有赣菜厨师和研究者的共识,也是赣菜巨大魅力之所在。赣菜所选用的原料,大都产于本地,江西丰富的物产为赣菜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山青水秀的江西,历来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鱼米乃菜之基,江西不但盛产粮食,而且稻米品种繁多,"万年贡"、"冷水粳"、"袁州黑糯"、"奉新血糯".....不同的米会做出不同的菜,没有冻米自然也就没有"遂川冻米鸡",没有好米磨出的粉,哪里会有粉蒸肉、粉蒸鱼的香?江西的菜品原料据统计不下500种,仅鄱阳湖的鱼就有170多种,兴国有红鲤,婺源有...
· 赣文化—文化博览—如何界定“赣文化”
一个区域文化系统的确立,首先在于这个区域文化概念的合理性,也就是区域文化概念的界定。“赣文化”,作为一个江西家喻户晓的名称,它的概念应如何确定,这是赣文化热中论说最多,歧见最大,至今尚未见解一致的话题。按照考古学定名常规,凡考古发现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相同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某群遗存,可称之为一种“文化”,它一般首先以发现地命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以来,以该地域或当时立国的名称,命名一种较大区域范围的“文化”,更为人们所常用,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因此,“赣文化”,首先应是一种较大范围区域文化的概念。作为区域文化概念,“赣文化”的界定,至今难得统一。因为,既然是作为区域文化,那么,该文化圈内人们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应有相对的稳定与统一。然而,以今天江西的行政区划而论,这诸多界定文化概念的要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