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一)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0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一),  门神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国人将文字图像反刻在木板上加

   门神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国人将文字图像反刻在木板上加墨印刷,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直到清代,木雕版印刷才将门神们千里迢迢请到了江西,腾云或者驾雾跃上百姓家门,专司驱妖压邪、镇宅平安。然而,当门神在现代社会仅仅成为一个吉祥符号时,木雕版刻印的门神已然随着“破四旧”的烈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还能让古老的木雕版门神复活吗?

    【门神难觅】

    大门上,炯炯有神的门神,守卫着全家的安宁,直至褪去了鲜艳的红色。挂满红灯笼的市场上,贴有金粉品种多样的精美门神画依然深受欢迎。中国隋朝的雕版印刷术,更新了世界文化的传播途径。在用机器印刷年画的今天,我们也不禁想找到已是满手老茧的木版门神工匠。可是,木版年画仿佛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渐渐被遗忘,难觅踪影。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一)

    与古代门神擦肩而过

    2月11日,南昌市万寿宫商贸城内,出售年画的店铺挂着琳琅满目的年画。对联、鞭炮、鲤鱼、门神,各种红彤彤的年画,充满着喜庆,每个摊铺前,都挤满了选购年画的人们。

    在万寿宫经营年画十多年的史老板告诉我们,如今的年画品种越来越多,尤其是门神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制作也更为精美。其中,财神也成为最受欢迎的门神了。但江西已经很少有印制门神的厂家,附近的店    铺都是从浙江、广东等地进购。

    奔波于曾经出现过雕版门神的地方,我们也始终没有找到雕版印制门神的作坊,甚至见不到过去用雕版印制的那种门神。直到在樟树市版画协会,才知道版画艺术家陈正元还保留着清末时期的门神雕版。

  

    难寻聂公庙古作坊街

    “明末清初,樟树已是江南木版年画的集散地之一,樟树木版年画和湖南滩头年画齐名,在中国木版年画中占一席之地”。聂公庙原有一个古老的作坊街,但如今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据了解,明末清初时期,在樟树市二码头聂公庙一带,有数十家年画作坊,印卖门神、钟馗、观音、财神、关帝、葛仙翁、天官赐福、金玉满堂、年年有余、龙凤呈祥、春牛图等。当时的一个作坊,每天至少可以印制200至300张年画。

    然而,如今的聂公庙已经不复存在。站在清江边,过去的聂公庙已经变成了拦洪墙,没有留下一丝过去的痕迹。只有泛黄的江水,仿佛还在诉说着过去。往昔每逢迎新前夕,人们来到这里赶集。每一个印制门神的作坊以及出售年画的小摊、店铺前,都水泄不通。喧闹的人声,让人们感受到过年的喜庆,商贩们的吆喝声,更让整个集市热闹非凡。

    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将我们拉回冷清的码头。陈正元先生说,聂公庙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开拓海南的将军聂友所建。传说,聂友是樟树人,有次在射鹿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只白鹿,当他一箭射中白鹿后,走进一看,却发现射中的是一棵樟树。当地人认为这棵樟树是妖,便用砍刀砍树,没想到,这樟树不但砍后自动愈合,而且还会流血。自此以后,当地人便把此地改名为“樟树”。过去的聂公庙有不少制作和卖门神的商贩,周围还有灯笼街、鲜鱼街、满洲街等街市,是当时最繁华的地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聂公庙被拆,之后建起了拦洪墙,随着环城公路的建成,城市的中心开始东移,聂公庙也成为人们逐渐忘却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二)
【民俗南渡】“江西的门神虽然别无他异,但在表现形式上与北方有所不同。”门神流入江西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多种类别,包括驱鬼镇妖一种功用的武将门神、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据《礼记祭法》载,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说,其中就包括“祀门”,古人虽有了屋居仍觉得不大牢靠,于是就创造出门神来站岗守卫。“但门神早期属北方文化,是北方民俗中信仰最广的神祇之一,其信奉历史之久,流传之广,在流入江西之前,就已经十分突出。”江西省群众文化艺术馆的民俗专家平德威介绍说,而且还出现了衡水地区武强县、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门神画的生产胜地。门神由北向南漂泊,与木雕版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代是木雕版印刷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候江西樟树、丰城等地木雕版技术水平较高,有了发达的技术载体,使得门神得以大规模地向南流传。“再加上清朝商人行走和地域间交流不断加强,也加快了门神在南方的流行,渐渐地,春节张贴门神也成了江西居民的风...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四)
【百变之神】《山海经》记载,远古时代,大地东南有桃都山,山顶有棵高万丈的桃树叫桃都,树枝蔓延3000里。东南一枝弯曲成一座拱门,称作“鬼门”,普天下恶鬼均经由此出入,天帝遣神将“神荼”、“郁垒”镇守。而人间有恶鬼,黄帝便取桃枝画神荼、郁垒和老虎于百姓宅门,也称之为“桃符”,是驱邪避祸的意思。以“神荼、郁垒”为门神的记载在汉代典籍中十分常见,如蔡邕《独断》、王充《论衡·订鬼》,可见以神荼、郁垒为门神的风俗在汉代十分流行,到宋代也很盛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右神荼、左郁垒出现了多种版本,形式不一,早年二位神将面目狰狞、赤身露体,手中还各持桃枝,保留了传说中的基本特点,即桃符本来的含义和构图要素,但从清代以后,这一特征却骤然消失。门神和《西游记》一样,在“文革”时期被视作迷信。几经波折,门神却从历史的晦暗中飘然而出,再度成为百姓除旧迎新的吉祥符号。然而这些貌似憨厚的吉祥符号却变化无穷,令人回味。...
·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三)
【雕版秘笈】从中国古代的篆刻到木雕版印刷,艺术自始至终存在于民俗之中。从图形式的符号到文字符号,人类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在蓦然回首时,被梨木板上游走的刀锋和粗糙的双手所感动。1.选用光滑,细腻的梨木板浸入水中近一个月,刨光后阴干再上豆油。2.刨平木板后用木贼草磨光,跟篆刻一样反贴画纸画样,干透后,用木贼草磨去画纸,使反画的黑线紧贴板面上,即可雕刻。3.木版年画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木板的雕刻。尽管现在的木版画艺术家在制作木版画时使用的工具有很多种,但是在木版年画作坊里,通常只使用单刃刀以及平刀两种。画稿起草结束后,工匠们使用单刃刀,在木板上进行单线条雕刻,然后再用平刀将底部铲平,将图案凸显出来。虽然雕刻也算是一件精细的手工活,但是对于熟练的民间工匠来说,一块大的木板也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雕刻完成。4.锯去版框栏线外多余的木板,刨修整齐,叫锯边。至此雕版完工,可以印刷。5.雕版刻出来以...
· 赣文化—文化博览—江西古代的“社学”
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诸多层次、诸种形式的办学中,不能不提到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终结。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颁令: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江西于此时开始创办社学。元朝灭亡,社学也一时停办。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学,延请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正统元年(1476年)朝廷令提学官及府县官对社学进行扶持和监督,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弘治十七年(1504)再次明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并规定民间幼童年龄在15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江西的社学在明代有较大发展,并在全国具有独特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李梦阳、王阳明两人。明正德(1506-1521)年间,李梦阳为江西提学副使,改革过去社学的弊端,大力发展社学。他首先在...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文化的时空座标
赣文化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据邵鸿先生考证,是《山海经。海内经》里“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日啖之。”这种神话,虽然只有曲折地反映江西的上古历史,但从1983年江西新干大洋州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立鸟双尾青铜器的考证看,当时江西已有极为发达的青铜文化,“虎”、“鸟”已作为一种图腾,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专家们认为,赣文化发源的时间上限,目前所知至少可追溯到四、五万年前。赣东北乐平、安义、新余等地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距今一万年前,江西的先民,就已经掌握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骨角器等技术,而此类技术在全国发现尚少。公元前六千年至四千年,江西的农作文化就比较发达,约三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使许多学者提出,南方文明史需要重写。这一见解,已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从大的时段看,赣文化发展与演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上古先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