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江西画院—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9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江西画院—影响世界的江西白鹿洞书院,   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

    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


    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元末战乱,书院在战争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取消书院,这座煊赫一时的白鹿洞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衰落下来。迄于解放前夕,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
   
   白鹿洞书院座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  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二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御书阁东侧的一栋平房,曾是刘少奇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年月里住过的地方。这不但给白鹿洞的历史增添了光荣的一页,而且也为庐山增加了一处令人敬仰的革命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江西画院—江西的书院
古代书院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称人文之乡,在书院建设方面因其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颇负盛名。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校刊、收藏经籍。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大约始于中唐时期,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江西的桂岩书院即创建于这一时期。桂岩书院在唐洪州高安县境内,地处县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岩,即今江西高安县华林乡。桂岩书院的创始人为高安人幸南容。幸南容于贞元9年(793)中进士,曾官为国子监祭酒。814年告老还乡,创建桂岩书院,“开馆授业”。这是江西书院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之一。除桂岩书院外,江西建于唐代的书院还有皇寮书院、虎溪书院、李渤书堂、东佳书院、景星书院等。此后,江西书院代有增置。据清雍正《江西通志.书院》统计,江西共有书院368所,其中创建于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
· 赣文化—江西画院—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似一座气象森严的古堡,高高屹立在弋阳城东的信江之滨。它是元朝弋阳人民不顾当时统治者的重重阻挠,为纪念本邑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抵抗侵略的坚强战士谢叠山而建造的。谢叠山,弋阳人,元25年(1288年)因抗拒元朝政府而被押至大都,后而死。他的诗沉痛苍凉,悲愤感伤。辑有《叠山集》。叠山书院建于元延佑四年,院址原为文庙,日久倾圯,明天启年间重修。书院俯瞰信江,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门高悬“叠山书院”匾额,是林则徐来此瞻仰时留下的手迹。主体建筑有明伦堂、文昌阁、桂花园、望江楼。文昌阁内有桂花园和“八仙过海”等浮雕。望江楼四周为精美壁画,书院四处都依山势变化,由回廊连接,曲折迂回,缀以花木,如入精美花园。登楼远望,信江、龟峰尽收眼底。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烈的母校,望江楼便是他们的读书之处。在“五四”爱国潮流影响下,他们在桂花园秘密组织了赣东北第一个革命青年的先进组...
· 赣文化—江西画院—信江书院
信江书院位于信江南岸钟山西北麓,曾有曲江书院、钟灵讲院、紫阳书院等名称,座落在黄金山(又名道观山上,与市人民政府隔河相对,占地面积为25,200平方米。1938年列为市文物保持单位。清康熙三十三年,设义学于此,名“曲江书院”乾隆四十六年,知府康基渊改名“信江书院”。拓青云阁、凌云精舍、文汇轩、万锦书屋、一榻轩,中道亭、四照亭、半山亭,并广植松竹,修筑围墙,规模大为改观。同治五年,知府钟世桢重修院舍,加魁星阁、钟灵台,添置日新书屋、课春草堂等。院内地形无大变化,尚存古建筑有讲堂、钟灵台、春风亭、一榻轩、夕秀亭和日新书屋、又新书舍等,古建筑群占地约2,368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现在都得到很好的保护。院内屋舍井然有序,遍植树木花卉,景美如画,有诗赞曰:“春深小院花含笑,风静闲阶树有荫”。
· 赣文化—江西画院—匡山书院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由罗韬兴建的甘山书院,景址在泰山压顶县苑前乡书院村。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历时千年。罗韬(公元886-969年),字洞晦,号静逸先生,又号匡山子,匡苑前乡书院村人。他一生勤奋好学,淡泊名利,曾做长沙能判,长兴年间,授端明殿学士。这个时期,宦官弄权,政治腐败,不久他便称病返乡。他的家本来在中团,因为地方狭窄,便选择风景秀丽的匡山脚下建房隐居,潜心读书。匡山原先没有书院,罗韬来后,许多人知道他学问渊博,品德高洁,纷纷前来向他请教。为满足青少年的要求,他便以传授圣人学问、培育贤才为已任,慷慨出资,创建了一座书院,供前来示学的人读书住宿他还在书院建孔圣殿、五经阁,并置学田,供给书院的费用。后唐明宗知道他的学生很多,当地民风日益变好,教绩显著,特颁敕书表彰,还命翰林学士赵凤书写了“匡山书院”的匾额赐给书院。这样一来,匡山书院的名气更大,来求学的更多。北宋重和元年(公元...
· 赣文化—江西画院—东佳书院
东佳庄院石联位于徳安县城西北32公里(今车桥镇义门村)的东佳书院(现为遗址),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它比白鹿洞学馆至少早半个世纪。据中国古代书院史之研究,江西徳安东佳书堂创立于唐龙纪年(公元889年)前,发展到宋,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文德翼《求是堂集》)。义门始祖陈伯宣隐居庐山江州(今九江地区)太平宫,后孙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因官置庄,籍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即今义门村)。自是家庭益盛,义居三千七百余口,多次蒙敕命旌表和蠲免沿征差役,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奉敕建义门坊曰“义门陈氏”,遗址名曰“敦睦”。遗址包括“御书楼”、“都蚕院”、“公婆大土丘”、“寿安堂”、“东佳书堂”等,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发祥兴旺之地。现全世界8000余万陈姓中98%是江州义门陈的后裔,全国还有许多地方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