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画网巾先生传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6
转发:0
评论:0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画网巾先生传,顺治二年,既定江东南1,而明唐王即皇帝位于福州2。其泉国公郑芝龙3,阴受大清督师

顺治二年,既定江东南1,而明唐王即皇帝位于福州2。其泉国公郑芝龙3,阴受大清督师洪承畴旨4,弃关撤守备5,七闽皆没6。而新令蕹发更衣冠7,不从者死。于是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也8。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9,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10,逮送邵武守将池风阳。凤阳命去其网巾11,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栉盥毕12,谓二仆曰:“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13。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14?汝曹取笔墨来15,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赤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当是时,江西、福建间,有四营之役16。四营者,曰张自盛,曰洪国玉,曰曹大镐,曰李安民。先是,自盛隶明建武侯王得仁为裨将17,得仁既败死,自盛亡人山18,与洪国玉等收召散卒及群盗,号曰恢复19”,众且逾万人20,而明之遗臣如督师兵部右侍郎揭重熙21,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铨等22,皆依之23。岁庚寅夏24,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风阳诡称先生为阵俘25,献之提督杨名高26。名高视其所画网巾斑斑然额上27,笑而置之。名高军至泰宁28,从槛车先生29,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30,当就彼决之”。
    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纲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31”。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姓名32。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33,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34,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35,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36。”因指其发而诟之曰37:“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摔之38,二仆嗔目叱曰39:“吾两人岂惜死者耶?顾死亦有礼,当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矣41。”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42?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43。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44,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45。吾笑夫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46,故耻不自述也。”出袖中诗一卷,掷于地,复出白金一封,授行刑者,曰:“此樵川范生所赠也,今与汝。”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郭外杉窝山47,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岁时上冢致祭不辍48。
    当四营之既溃也,杨名高、王之纲复追破之,死逃略尽。而败将有愿降者,率兵受招抚于邵武49。行至朱口,一卒独不肯前,伸颈谓其伍曰50:“杀我!杀我!”其伍怪之,且问故。曰:“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终不能俯首事降将,宁死汝手51”。其伍难之。乃奋袂裂眦52,抽刃相拟53,曰:“不杀我者,今当杀汝!”其伍乃挥泪斩之,埋其骨而去。揭重熙、傅鼎铨先生被获,不屈死。张自盛、曹大镐等后就缚于泸溪山中54。
    赞曰55:自古守节之士,不肯以姓字落人间者,始于明永乐之世。当是时,一夫守义,而祸及九族56,故多匿迹而死,以全其宗党57。迨崇祯甲申而后58,其令未有如是之酷也。而以余所闻,或死或遁,不以姓名里居示人者颇多,有使吊古之士莫能详焉59。岂不可惜也夫!如画网巾先生事甚奇。闻当时有马耀图者,见而识之,曰:“是为冯生舜也”。至其生平,则又不能言焉。余疑其出于附会,故不著于篇。

[注释]
1定:安定,稳定。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多铎部破扬州南京,俘虏福王,继而占领江南、苏、松等地。
2明唐王:明宗室,朱聿键。顺治二年,明礼部尚书黄道周和都督同知郑芝龙拥立唐王于福州。顺治三年,清军占领福建大部分地区,唐王政权覆灭。
3郑芝龙:福建南安人,郑成功之父,明都督同知。顺治二年拥立唐王在福州即位,不久,因清统治者离间、诱降,反明降清。泉国公为其封号。
4洪承畴:福建南安人,明崇祯年间任兵部尚书,崇祯十四年 (1614)年,率十三万人与清军会战松山(今辽宁锦州南),兵败。翌年被捕降清,隶汉军镶黄旗。顺治元年,随清军入关,二年入南京,总督军务,江南抗清义军,顺治十八年退职。
5关:枫岭关,位于仙霞岭,是福建北部的屏障。
6七闽:古指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7雄发:剃发。顺治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发。蓄发是汉族人的风俗,雉发令颁布和实施后,江南人民立下“头可断,发不可剃”的誓言,反剃发的斗争此起彼伏,不少人为此遭到清军的。
8爵:官职。里:籍贯。
9匿:隐藏。邵武、光泽:福建西北山区的两个县名。
10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逮捕。《宋史?赵善俊传》:“岁饥,民群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
11网巾:形状像网的丝巾。戴网巾之俗始于明初。
12栉:原指梳头的梳子,这里指梳头。盥:洗手洗脸。
13太祖:朱元璋。“高皇帝”为其谥号。
14讵:岂。
15汝曹:你们。
16役:役使。指可役使、指挥的抗清武装。
17裨将:副将。
18亡:逃。
19恢复:明朝。
20逾:超过,这里指张自盛和洪国玉聚集的反清复明者超过万人。
21揭重熙:江西临川人。崇祯时为福宁州(今福建霞浦县)知州,弘光时任吏部主事,永历年间封为兵部尚书,后兵败被俘,不屈死。    ,
22傅鼎铨:江西临川人,崇祯年间进士,永历时任兵部右侍郎,坚持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23依之:依从。
24庚寅:顺治七年(1650)。
25诡称:欺诈。
26杨名高:辽东人,属镶黄旗汉军,顺治间任福建樟州提督。
27斑斑然:杂色的网状花纹。
28泰宁:县名,位于福建省西北部。
29槛车:囚禁押解犯人的车。
30王之纲:宛平人,原为明总兵,后降清,授福建云霄总兵,加
 都督佥事,镇汀州。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最高武官。
31固:本来。若:你。
32诘:追问。
33忠:忠心。智:才智。危:危难,句意谓即以身心报效遇到危难的国家。
34徒:仅仅。
35匹夫:古代指平民男子。
36改制:朝代的改变。制,制度。。
37 诟:骂
38摔:揪。
39嗔:怒睁眼睛。叱:大声怒斥。
40顾:不过,但是。辞:辞行。
41事:侍奉。
42负:对不住,愧疚。
43君:皇上。
44筹:计策,谋略。
45易:擅取。
46义:合宜的道德、行为和思想。
47骸:尸骨。郭:城。
48冢:坟墓。辍:停止。
49招抚:经过劝说,归顺投降。
50伍:同队伍中的兵士。
51汝:你。
52奋袂裂眦:愤然甩袖,怒目圆睁
53相拟:作出杀人状。
54泸溪: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55赞:古代一种赞美的文体。
56祸及:株连,连坐罪。
57宗党:家族。
58迨:等到。崇祯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于这年随着崇祯帝自缢而亡。
59吊古:凭吊往古之事。
    [导读)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了江东,明之遗臣和农民义军联合组成“四营”,有兵力万余人,活跃在福建、江西一带,开展抗清复明斗争。不久,“四营”溃败,七闽皆没,新令“剃发、更衣冠,不从者死”,于是士民因违令被处死者不计其数,“画网巾”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员。
    《画网巾先生传》生动地记述了民族志士“画网巾”先生效忠明朝的感人事迹,叛徒王之纲之流为虎作伥的可耻行径,以及清统治者汉族士民的滔天罪行,抒发了作者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与亡国之痛。
戴名世是以司马迁为宗师而从事人物传记写作的。“为文得司马子长之神”,在史传写作中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细节描写,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人物的精神风采。在《画网巾先生传》一文中,作者饱蘸着深厚感情的笔触,用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刻画,“画网巾”先生被捕后,在额上画网巾,痛斥叛徒,从容就义,展现了一个反清英雄的崇高形象。文中写“画网巾”先生二仆欣然受刃,是对“画网巾”先生形象的正衬,写民族败类明降将王之纲,是对“画网巾”先生形象的反衬。正、反映衬使“画网巾”先生的形象得到升华,显得更加高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携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屑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既应二君,其后尝为乡人道焉。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渐知先生。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益贵。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已。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及长,受经学...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送姚姬传南归序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菁也。忆少时与南菁游,南菁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凹,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昔王文成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河墅记
江北之山1,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2,皆在吾县3。县治枕山而起4,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5,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6,溪水潆洄7,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8,山之奥9,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10,是为潘氏之墅11。余褰裳而入12,清池湫其前13,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14,远山回合,风含松问,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15,遁世远举之土16,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夫科目之贵久矣17,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人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18,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19。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游双溪记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人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人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人,人意萧然,。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导读]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双溪张英墓舍的缘由。由于“大雨溪张,留之累日”,故得以从容观赏双溪景色:“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茂密的松树郁郁葱葱,苍绿色的山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