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与刘言洁书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0
转发:0
评论:0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与刘言洁书,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2,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3,虽变化不同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2,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3,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4,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其端5,此自左、庄、马、班以来6,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工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7。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直以置其身于埃嵯之表8,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9,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10。故文章者,莫贵于独知11。
    今有人于此焉,众人好之,则众人而已矣12,君子好之,则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耻为众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以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熳之章13,与夫考据排纂之际14,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15。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16,去其铅华17,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仆尝入乎深林丛薄之中18,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余且惴惴焉惧跬步之或有失也19。及登览乎高山之巅,举目千里,云烟在下,苍然茫然,与大无穷20。顷者游于渤海之滨21,见夫天水浑沦22,波涛汹涌,惝恍四顾23,不复有人间。呜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为道如是,岂不难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而是时积忧多愁,神气荒惑,又治生不给24,无以托一日之命25。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26,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27。数年以来,客游四方,所见士多矣,而亦未见有以此事为志者,独足下好学甚勤,深有得于古人之旨,且不以仆为不才,而谓可与于斯文也者28,仆何敢当焉?偶料检箧中文字29,自丙辰至于丙寅30,十年间所著,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为删其十之二三,汇为一集,而以请正于足下。足下以为可存,则存之;不然,即当削去。行且入穷山之中,躬耕读书,以庶几稍酬曩昔之志31。然而未敢必也32。

[注释]
1刘言洁:名齐,字言洁,无锡人为人正直,有文名。与戴名世、方苞等为挚友。
2平居:平日,平时。
3文章之为道:即文章的作法。
4率其自然:循自然之情而不矫揉造作。行其所无事:语出《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言大禹治水采取疏导的方法,顺应洪水的自然之势因势利导,无事于人工的堵塞。此处戴氏引用这句话是在强调散文创作应当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抒发,而不应刻意雕琢。
5端:端倪。此处可引申为刻意雕琢的痕迹。
6左:左丘明。庄:庄周。马:司马迁。班:班固。
7“然而”以下三句:意谓为文固然要读书,但对所读之书要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不要让书本束缚自己,不要生搬硬套。能读书而又能弃书,才能写好文章。
8埃?之表:尘世之外。埃?:尘埃,引申为尘世。
9此句中的“神”,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蕴含于文章之中作者的品格、心胸、气质等。戴氏认为为文不应只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上追求,而应注重精神的表达。
10好:喜爱。
11:独知:即独抒性灵,别出心裁。
12“众人”二句:言众人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和众人一样的人了。
13菁华烂熳:意谓文辞极为华美。
14排纂:编排,编纂。
15“出其”二句:意谓有些人写文章,自己的东西很少,这样虽然在动笔时尽其所有(惟恐不尽),但写出的文章还是空洞无物。枵:空虚。
16町畦:原意为田界,此处引申为程式法则的限制束缚。
17铅华:原意为铅粉,古代女子的化妆品,此处指语言的雕琢粉饰。
18丛薄:草木丛生之处。
19跬步:半步。
20与: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1顷者:不久前,形容时间短暂。
22浑沦:混沌。这句形容天水相接,浑然一体。
23惝恍:迷迷糊糊,不清楚。
24治生不给:即生计无着,生活没有保障。给:富裕充足。
25无以托一日之命:意谓一天也不得安生。托命:托身、寄身。
26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荏苒:(时间)渐渐流逝。
27何可胜言:哪里能够说得尽呢?胜:尽。
28可与于斯丈:可以从事于文学之事。与:参与,从事。斯文:此处指文学之事。
29科检:整理翻检。
30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戴名世时年二十三岁。丙寅:康熙二十五年。
31庶几:大概,差不多。酬:实现愿望。曩昔之志:以前的志向,即前文所述“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
32未敢必也:不敢肯定一定能够实现。

[导读]
《与刘言洁书》是戴名世关于散文创作的一篇重要文论。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以“自然”作为为文之旨,是自东汉初年王充以后的历代许多文学家和批评家所强调的重要艺术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散文创作要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不应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其二是作品本身应自然天成,不事雕琢,作家不应模仿和因袭。这篇文章的论述就包括这两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率其自然”,把文章写好?作者认为应读书,“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工者也”。这里的“读书”就包含了学习前代作家,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含义。但作者同时又强调读书而又能弃书,善于学习而又不机械模仿,才能独抒性灵,独出心裁,强调“文章者,莫贵于独知”。这就是第二段所阐发的内容。
    第三段中,作者进一步就“率其自然”的为文之旨进行阐释。反对以“雕饰为工”,以“菁华烂熳”为美,主张淡泊,主张“去其铅华”。这样摆脱了形式上的束缚,作者的真情实感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创作时就能进入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作品也就能显示出雄浑磅礴的气势。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绝非易事,需要长期积累,善于学习,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
    戴氏“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苦心孤诣,以自己丰富的作品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散文大多直抒胸臆,自然质朴,而又于淡泊之中呈雄奇之势,具有登山望远,1临海观涛的恢弘境界,显现出雄健壮阔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鲁絜非书
桐城姚鼐顿首,絮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遇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呆日,如火,如金谬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曾国藩《致沅弟书》
沅弟左右:鄂督五福堂有回禄之灾,幸人口无恙,上房无恙,受惊已不小矣。其屋系板壁纸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说打杂人役失火,固不可疑会匪之毒谋,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细。若大惊小敝,胡想乱猜,生出多少枝叶,仇家转得传播以为快。惟有处之泰然,行所无事。申甫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星冈公所谓“有福之人善退财”,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牍,再叁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辞,此皆圆融能达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答张伍两生书
人来承示近日所为文数首1,并以为文之道殷殷下问2。余学殖荒落3,安有以发足下者耶4?顾其平日颇有志,不肯为世间言语,既辱二生之问5,其曷敢以匿6? 盖余昔尝读道家之书矣7。凡养生之徒,从事神仙之术8,灭虑绝欲,吐纳以为生9,咀嚼以为养10,盖其说有三:曰精,曰气,曰神。此三者,炼之凝之而浑于一,于是外形骸11,凌云气,入水不濡12,人火不热,飘飘乎御风而行,遗世而远举13。其言云尔。余尝欲学其术而不知所从,乃窃以其术而用之于文章14。呜呼!其无以加于此也15。   古之作者,未有不得是术者也。太史公纂《五帝本纪》16,择其言尤雅者17,此精之说也。蔡邕曰18:“炼余心兮浸太清”。夫惟雅且清则精。精则糟粕煨烬尘垢渣滓与凡邪伪剽贼19,皆刊削而靡存20:夫如是之为精也21。而有物焉22,阴驱而潜率之23,出人于浩渺之区24,跌宕于杳霭之际25,动如风雨,静如山岳,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是物也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河墅记
江北之山1,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2,皆在吾县3。县治枕山而起4,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5,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6,溪水潆洄7,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8,山之奥9,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10,是为潘氏之墅11。余褰裳而入12,清池湫其前13,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14,远山回合,风含松问,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15,遁世远举之土16,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夫科目之贵久矣17,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人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18,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19。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