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桐城文化—名家荟萃—[桐城派三祖]姚鼐:立“家法”的导师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88
转发:0
评论:0
桐城文化—名家荟萃—[桐城派三祖]姚鼐:立“家法”的导师,姚鼐和他的前辈方苞、刘大魁一起,被后人尊称为“桐城派”的“三祖”。不过和方、

  姚鼐和他的前辈方苞、刘大魁一起,被后人尊称为“桐城派”的“三祖”。不过和方、刘二人有所不同的是,姚鼐在“三祖”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当年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孔圣人。他一生先后在多家书院中担任过主讲,甚至到了80高龄,还仍然在倚床为弟子们批改文章。在“桐城派”三祖中,姚鼐的门生恐怕是为数最多的,以至于有人惊呼:“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余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换句话说,姚鼐称得上是一位为“桐城派”立下“家法”的“导师级”人物,假如没有姚鼐,“桐城派”绝对不可能在后来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姚鼐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冬出生在桐城一个官宦人家,他的祖辈世代为官,精通文墨。不过到姚鼐出生时,他的家境已经破落了,父亲姚淑虽颇有文才,但却终身未仕,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走完了一生。

  家境清寒的姚鼐,打小就体弱多病,不过尽管如此,年幼的他却嗜书如命,5岁时,姚鼐便破蒙读书,后来又跟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姚范进士及第后,曾担任过翰林院的编修,在诗、古文和经学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姚范在其诸子侄中,最为看重姚鼐,他不仅亲自教他经义,督促他学习,后来离家走上仕途后,仍不忘时常在家书中问到姚鼐的情况,比如“近日读何书,写几篇文章”等。

  姚鼐的同乡先贤刘大魁那时也经常上他家串门,姚鼐长到18岁时,姚范便延请刘大魁教他古文。姚鼐非凡的文学天分,给刘大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大魁后来在赠给姚鼐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昔在故乡,初与君相识。君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诗中明显流露出对姚鼐的欣赏与赞许之意。

  可以说,伯父姚范和恩师刘大魁是早年对姚鼐影响最深的两个人,而重情重谊的姚鼐对这两人的敬意也保持了终身。后来姚范去世时,姚鼐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饮食骤减;对一生坎坷的刘大魁,姚鼐也始终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当他得知刘大魁打算离开歙县问政书院回乡隐居后,曾经写了一首《怀刘海峰先生》的诗:“先生高卧楚云旁,*子飘零每忆乡。四海但知存父执,一鸣常记值孙阳。于今耽酒能多少,它日奇文恐散亡。脱足耦耕如未晚,百年吾亦发苍苍。”读来令人掩面长叹,潸然泪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姚鼐考中江南乡试,并于次年应礼部试,但未被录取。此后,不甘于失败的姚鼐又接连参加了3次进士考试,但均屡战屡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的父亲姚淑去世了,功名未就的姚鼐便悻悻然回到了家乡守丧。3年后,姚鼐服丧期满,再次应礼部试,这次总算有了结果:考中二甲第35名,并在殿试后被选为庶吉士。

  历经科举的摸爬滚打,姚鼐好歹也称得上是“功德圆满”了,假如按照他的天分,出将入相很可能也是早晚的事情。但令姚鼐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四库全书》的编修,竟会急速地改变他人生的轨迹。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项规模浩大的文献整理工程。乾隆年间,大局已定,经济繁荣,自认为拥有“十全武功”的乾隆遂决定将“万千书籍汇于一卷”,编修一部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丛书。为此,清政府举一国之力,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部最终收录了1503种图书、总计79337卷的“超大型”丛书,在4000多人的分工、协作下,历时长达15年后,方才得以完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姚鼐经人推荐,入选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

  能亲身参与这一文化盛事,对姚鼐来说自然是件幸事;然而在编修过程中,他却和总纂官纪昀、纂修官戴震时常意见相左,编修工作也因此渐渐地让他颇感乏味起来。

  纪昀就是大家通过影视剧所熟知的那个纪晓岚,他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物;戴震则是姚鼐的安徽老乡,也是当时一位名气很大的学者,他在天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姚鼐和纪昀、戴震这两位大儒之间产生的矛盾,更多地是由于治学方法和观点不同所造成的。

  在中国学术史上,如果站在经学的立场来划分,“汉学”和“宋学”长期互对而言。“汉学”注重名物制度等实在的、可考的东西,称得上是一种“儒家政治学”;而“宋学”则更注重解决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是一种“心性道德哲学”。作为“宋学”坚定的捍卫者,姚鼐对纪昀和戴震“尊汉抑宋”的思想极为不满,时间长了,这种不满还流散到了《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心生“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姚鼐终于横下一条心:辞官回乡,教书去也!这一年,姚鼐仅仅只有44岁,在官场上,44岁正是厉兵秣马的年纪。

  这年年底,姚鼐雇了5辆马车,满拉着自己多年的藏书,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往家乡。路过泰安时,他的好朋友、泰安知府朱子颖邀请姚鼐踏雪登泰山。雄奇壮观的泰山雪景,一扫姚鼐沉积在心中的郁闷,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登泰山记》一文,这一千古名篇如今已被收入中学课本,被万千学子诵读。

  姚鼐辞官回乡后,便开始了他“教书匠”的生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曾经邀请姚鼐登泰山的朱子颖被调任两淮盐运使后,在扬州兴建了一座梅花书院,并延请姚鼐出任山长;4年后,姚鼐又受聘担任了安庆敬敷书院的主讲。在此后的数年间,姚鼐还先后担任了歙县紫阳书院、江宁(今南京)钟山书院的主讲,一直到85岁高龄辞别人世。

  由于早在中年即辞去官职,后执掌教鞭长达40年之久,所以姚鼐的弟子门生数量极多,真正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弟子中最为著名的有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姚莹、陈用光和鲍桂星等人,这些姚门弟子为“桐城派”摇旗呐喊、推波助澜,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传播。

  姚鼐一生勤于笔耕,著述甚丰,他的主要著作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等。姚鼐为文简洁清淡,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的“三祖”之中,他的文章偏于“阴柔”之美,最富有情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桐城文化—名家荟萃—[桐城派三祖]方苞简介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苞自幼聪慧,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其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后因给《南山集》作序案发,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清乾隆元年(...
· 姚鼐“桐城派三祖”之一主要成就介绍,生平简介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
· “桐城三祖”姚鼐简介姚鼐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姚鼐别名:姬传、梦谷、姚惜抱、惜抱先生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时间:公元1731年去世时间:公元1815年职业:散文家主要成就: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代表作品:《淮上有怀》、《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姚鼐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是桐城派创始人,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姚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后世人赞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主张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姚鼐生于公元1731年,去世于公元1815年,字姬传、梦谷,安徽桐城人氏,是显赫一时的吴兴姚氏后裔。因为出生在官宦书香人家,所以姚鼐自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因为其伯父姚范,与桐城派祖师之一刘大櫆私交甚好,所以姚鼐能够从小跟随自己的伯父学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姚鼐出生的时候,姚家已经开始衰落,姚鼐的伯父对其特别器重。特别是后来,刘大櫆也开始教授姚鼐之后,两人都对姚鼐予以...
· 桐城文化—名家荟萃—[桐城派三祖]刘大魁:郁郁终身的旷古奇才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一场惊天———《南山集》案突然爆发,此案不仅牵连到涉案的戴名世、方孝标两族300多名无辜,而且也给当时年仅十来岁、日后成为“桐城派”中坚的刘大魁带去了终身抹不掉的伤痕。“弱冠负勇气,乡闾婴祸罗。仗剑出门去,饮马昆仑河”,刘大魁对《南山集》案的满腔悲愤,在他自己的这首诗作里显现无疑。不过造化弄人,令他自己没有想到的是,他本人虽然没有像戴名世那样惨遭“腰斩”酷刑,但科举及仕途的艰辛坎坷,却让他终身郁郁寡欢。“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长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刘大魁性格豪放,喜好饮酒赋诗。刘大魁在这首诗里,就吟颂了自己的家乡———桐城陈家洲秀美的景色。陈家洲距离桐城县城约有一百多里的路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刘大魁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塾师家庭。他的父亲刘柱是一名县学生,终日饱读诗书,刘大魁自受到家庭的熏陶,埋头苦学儒家典...
· 桐城文化—名家荟萃—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少学古文辞,师事桐城派作家方存之、吴汝纶,其文日工。同治十三年(1874),由吴汝纶介绍,谒风池书院山长张裕钊,赋诗一首,庄谐杂出,谓"得之桐城者,宜还之桐城"。张大喜,赋诗为答,时年才21岁。其昶意气迈往,旁列众说,潜思求学,屡得新益。为文不逾桐城先辈所传之法,辑《桐城古文集略》,既而名且高。光绪二十一年(1895),授经安庆藩司署中。二十三年(1887),主讲庐江潜川书院。二十七年(1901),授经合肥李仲仙家。三十年(1904),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三十四年(1908),清迁招举人才。民国元年(1912),曾主安庆高等学堂。民国三年(1914)入都,简充京师大学堂教习。参与纂修清史。撰《桐城耆旧传》12卷,采录明清500年史这,900余人物,实桐城一重要文献。<BR>他30岁以前,以古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