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桐城文化—桐城掌故—影响深远的桐城歌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8
转发:0
评论:0
桐城文化—桐城掌故—影响深远的桐城歌,桐城歌是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口

  桐城歌是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组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 

  民间歌谣是各种诗体的乳娘,历代诗歌都与民歌有着很深的渊源。唐代诗人曹松,是桐城文人中率先进入文学史册的,他的传世作品《曹梦征诗集》,感慨讽喻、长于写实的创作方法,明显地吸取了桐城歌的营养。从这个角度分析、推断,桐城歌的起源可上溯到唐以前的历史时期。到明代中叶,桐城歌已经兴盛,不仅成为当时安徽的主要本土民歌,而且影响到湘、鄂、赣及浙西等广泛地域,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桐城歌谣文化带”,正如明朝学者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指出:“……嘉、隆间,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我们由此可以窥见桐城歌的历史发展轨迹。

  桐城歌与其他地方民歌相比,其特征十分明显。以民间文学集成出版的《桐城歌谣》为例,该书辑桐城歌254首,最具特色的体式“桐城五句型”占了一半,其余的七言四句和多句,也是根据七言五句这个基本句式,按照所要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蜕变发展而成。在语言艺术风格上,桐城歌不仅含蓄、凝练(很少用衬词衬字),而且韵味十足、饶有情趣。叶桂刚在《中国古代歌谣赏析》中,对桐城歌的语言艺术作了深刻、具体的探讨,称《素帕》“使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灯笼》“巧妙地运用比喻的双关”,《塔》用的是“桐城时兴歌中常用的比喻和象征”等。浏览《桐城歌谣》和《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很容易发现其歌词朴素自然,优美流畅,准确传神。另外,桐城歌与其他歌谣一样,有歌唱的,有吟诵的,但歌唱是以抒情为主,音调铿锵,吐字清爽,韵律和谐,节奏明快。清代桐城先贤姚兴泉在他的《龙眠杂忆》中,对桐城歌的音律作了言简意赅地表述:“调最高而音极响,扬抑疾徐,自然合节”,“实非寻常吟咏”。

  桐城歌因体式独具特色,语言优美,曲调和谐,博得当朝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之刊布成帙,流传广泛,所以,《明代杂曲集》收载桐城歌25首,冯梦龙的《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收录桐城歌24首,《中国古代歌谣赏析》《中国古代民歌鉴赏辞典》《情歌五唱——中国古代民间情歌选》《中国情歌》等辞书,均或多或少地收录了桐城歌。

  谈桐城歌的主要价值,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其对黄梅戏的形成所起的基因性孕育作用。桐城歌流布湖北黄梅一带后,给当地的黄梅采茶调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食粮;充实提高后的黄梅调进入安徽安庆后,由于桐城歌的再次融入,引发了黄梅调向黄梅戏的急遽嬗变。如桐城歌中的《乖姐与黑郎》《妹子跟我保快乐》等,是男女交流的表演唱,它的加入,使黄梅调顺利向戏剧过渡。如《太平灯歌》等,不仅有白有唱有对答,而且有行当有装扮,人物以角色自居,表演者有明确分工,它的改版,使黄梅调迅速获得“演”的品格,完成了黄梅调向黄梅戏的整体移位。另外,桐城歌对戏剧演员的文化熏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严凤英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桐城歌为她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当代黄梅戏一级演员韩再芬,为进一步唱好黄梅戏,特地学习桐城歌中的方言和土语,真切地体悟黄梅戏的“原生态”。可以说,研究黄梅戏的起源和原生态,就不能不认真地研究桐城歌。

  桐城歌由于流布广泛,有着很强的文学与艺术性,所以对不少地域的民歌起到了“范本借鉴”的作用。桐城歌广泛流传的主要是情歌,而情歌的句式多为“桐城五句型”。冯梦龙收进《山歌》中的吴中山歌,不难看出其借鉴了“桐城五句型”,而且歌词现了大量的桐城歌词汇和桐城方言。鄂西土家族的女儿会情歌,原多为四句子和穿号子结构,到明代冯梦龙《山歌》的问世,“桐城时兴歌”的五句式便打破了它以前的对称式律诗结构,女儿会情歌在原四句的基础上逐渐增补为五句,由此加重了语气、拓深了意境。桐城歌对早期的扬州清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桐城歌曲调至今仍为扬州清曲经常演唱的传统曲调。

  就本邑而言,桐城歌具有对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价值,生产劳动中指挥劳动和调节气氛的实用价值,交往的礼俗价值,民众生活伦理教化的教科书价值,节日与休闲的娱乐价值,而且对桐城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清大学士张廷玉等人的《山中暮归闻樵歌》《棉花谣》等,都是直接源自民间歌谣而略加修饰润色的作品。像方以智、钱澄之、刘大c、方贞观、马苏臣等人,也喜用民歌节调,诗中多以“竹枝”、山歌言地方风俗、男女情爱。当然,桐城文人的作品不断涌现,“桐城派”绵延二百余年,对提升桐城歌的品位和流布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桐城人民政府先后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搜集“桐城歌”民间音乐,筛选、整理出150余首,虽经文革浩劫,仍有近百首传承于世;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桐城市文联一批文艺工作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原始民间歌谣8000余首,灌制录音磁带100余盒,拍摄照片500多幅,先后整理出版《桐城歌谣》和《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自解放以来,桐城先后举办“桐城歌”6次演唱会,数次参加省举办的民歌演唱大赛。

  今年5月,桐城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拟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努力让桐城歌再次唱出桐城,唱红安徽,唱响全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桐城文化―桐城掌故―“桐城歌”
1、《火亮虫,夜夜飞》:火亮虫,夜夜飞,爹爹叫我捉乌龟。乌龟没有长毛,爹爹叫我扯毛桃;毛桃没有开花,爹爹叫我扯黄瓜;黄瓜没落地,爹爹叫我去唱戏;唱戏没搭台,爹爹叫我去爬柴;爬柴不够爹爹烧,爹爹把我头上打一个包。我跟奶奶讲(感),奶奶把我头打一个眼(俺)......2、《小麻鸡,上草堆》:小麻鸡,上草堆。爹爹驮棍子打,奶奶烧水泡麻鸡。爹爹吃(七)肉(育),奶奶啃骨,儿子喝汤,媳妇闻香。小伢小伢你莫哼,锅里还有一块小鸡肫,拿去和你(恩)小姑俩个人分。吃半边,留半边,留给奶奶床里边。老猫含(扛)到踏板上,老鼠含(扛)到屋檐边,老哇叼到树头尖。奶奶好吃(七)哭三天,眼(俺)睛哭之灯盏大,嘴巴哭之歪半边。(踏板:床前放鞋的隔板;老哇:乌鸦)3、《肚子痛》:肚子痛,找老盛;老盛不在家(ga),找老张;老张家(ga)里起着火,不找旁人就找我......4、《小女伢节韶撩撩》小女伢节韶撩撩,蚂英子夹(嘎)...
· 桐城文化—桐城掌故—“桐城歌”
1、《火亮虫,夜夜飞》:火亮虫,夜夜飞,爹爹叫我捉乌龟。乌龟没有长毛,爹爹叫我扯毛桃;毛桃没有开花,爹爹叫我扯黄瓜;黄瓜没落地,爹爹叫我去唱戏;唱戏没搭台,爹爹叫我去爬柴;爬柴不够爹爹烧,爹爹把我头上打一个包。我跟奶奶讲(感),奶奶把我头打一个眼(俺)......2、《小麻鸡,上草堆》:小麻鸡,上草堆。爹爹驮棍子打,奶奶烧水泡麻鸡。爹爹吃(七)肉(育),奶奶啃骨,儿子喝汤,媳妇闻香。小伢小伢你莫哼,锅里还有一块小鸡肫,拿去和你(恩)小姑俩个人分。吃半边,留半边,留给奶奶床里边。老猫含(扛)到踏板上,老鼠含(扛)到屋檐边,老哇叼到树头尖。奶奶好吃(七)哭三天,眼(俺)睛哭之灯盏大,嘴巴哭之歪半边。(踏板:床前放鞋的隔板;老哇:乌鸦)3、《肚子痛》:肚子痛,找老盛;老盛不在家(ga),找老张;老张家(ga)里起着火,不找旁人就找我......4、《小女伢节韶撩撩》小女伢节韶撩撩,蚂英子夹(嘎)...
· 桐城文化—桐城掌故—桐城简介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全市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桐城地处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晰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桐城日益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桐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祥地,著名黄梅戏表表演...
· 桐城文化—桐城掌故—桐城掌故之传说
婆媳塘桐城有句歇后语:婆媳塘的水——清浑照人心。城南七里的魏家嘴,有一口水塘,相传从前有户王姓人家住在塘边。王某去世后,王妻虽年逾四十,但仍姿色媚人,能说会道,善弄风骚,常与小伙子打情骂俏。媳妇为一教书先生之女,文静端庄,勤劳贤惠。她谨遵父教,天天起早摸黑,*持家务,下田劳动,但对婆婆的伤风败俗行为十分厌恨。婆婆深知媳妇对自己不满,便时常找岔子跟媳妇作对,婆媳之间的予盾日益加深。一天,婆婆见儿子、媳妇下地劳作,家中无人,便约其侄子来家。两人正在调情时,不料媳妇中途回家烧水沏茶。婆婆和其侄子见丑事败露,决意一不做,二不休,合谋陷害媳妇,以保全自己。她从媳妇的箱柜中找出媳妇出嫁时娘家堂姐所赠的罗帕,交给侄子,赖为媳妇给的情物,尔后在儿子面前添油加醋地诉说一番。媳妇明知是这对奸夫的蓄谋陷害,却无法说得清楚。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洗刷冤屈,她头也不回地走出大门,到塘东头投水自尽。恶婆见丑事败露,也到塘...
· 桐城文化—桐城掌故—桐城掌故之民俗
拉饭习俗旧时桐城山区少水田,粮食以小麦、玉米、山芋等为主,大米显得珍贵。山里人待客热诚,每逢客至,总要热情劝客人多吃饭,长此以往,相沿成拉饭习俗。解放后,随着山区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拉饭不再是仅仅让客人吃饱肚子,而已成为一种逗乐行为。大凡家里来有贵客,特别是新亲、稀客,一般都要极力劝饭,甚至抛饭取乐。席间不兴劝酒,极力劝饭。劝饭者多为姑娘、小媳妇们,她们不仅巧言善劝,且有一手抛饭绝活。不管客人如何防备,她们都能趁客人一不留心的瞬间,于一米开外处将饭准确地抛入客人碗中。按乡俗,盛在碗里的饭一般不能剩留,客人既要吃掉碗里的饭,又要时时提防再有饭抛来。抛与防之间,斗智斗巧,场面十分热闹有趣。除山区外,县内不少乡村也有拉饭习俗,但仅在招待新姑爷的宴席上拉饭。新姑爷初到丈人家,村里姑娘、嫂子们轮番盛饭,硬要新姑爷吃下去。碗里上为米饭,下为辣椒糊,往往辣得新姑爷大汗淋漓,连声告饶,以此为乐。乡村宴规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