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桐城掌故—“桐城画派”不容忽视
提到素有“人杰地灵”之誉的安徽“文乡”桐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久负盛名的“桐城派”文化。“秉性孤傲,文思泉涌”的大文士“戴名世、方苞、姚鼐”等等皆领“桐城派”文化之主流。
实际上,桐城不只是“文派”著名,“桐城画派”也可谓独具特色。因“文派”之名太盛,而忽略对“画派”的开发研究,这是十分遗憾的。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一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北宋时期,闻名天下的大画家李公麟(人称李龙眠,桐城龙眠山庄今坐落在龙眠乡双溪村李庄,遗迹尚可辨认),就是开“桐城画派”的杰出人物。
《安庆府志》曾载:桐城龙眠山“擅江北名山之胜,宋李公麟归老于此。”由此可见,李氏晚年就终老于家乡桐城龙眠山。李龙眠由于精湛无比的绘画(白描)造诣,故在中国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且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大学士相交笃厚,诗画畅游于天地之外。明桐城名士孙中夔有诗曰“居山庄犹在,园林看转移。山川浑日旧,花鸟自今时。月散花椒影,烟沉兰竹枝。闲来搜胜迹,登临客心悲。”可见其对李龙眠的追思之情。
被世人尊为“父子宰相”的大学士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官拜一品,且家族世代及第登榜者甚多,故深受清帝之恩宠。
廷玉长子张若霭高中雍正十一年(1723年)榜眼。雍正(胤 )亲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直南书房。廷玉十分自豪地说:“我家门有幸,世代簪缨,有望矣!”然天不延年,若霭随扈五台,马上绘图,呕血卒(年方34岁)。呜呼!英年早夭,闻者痛惜也。
张若霭,字景采,号晴岚,室名藕香书屋。工书画,精鉴赏。凡清内府所藏之名画,悉经其品鉴赏题。由于所见名画甚多,故使自己画艺速进。其山水、花鸟作品,胎息王谷祥、周之冕之遗貌。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图》可谓入王画之神韵,荣膺中国古代名画之一,此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石渠宝笈》、《国朝画征续录》、《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及《笔啸轩书画录》等书对其绘画造诣多有很高之赞誉。
廷玉次子张若澄,字镜壑,号默耕、龙眠山樵,室名绣碧轩。与兄一样,中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三充乡、会试同考官,一主湖南乡试,历官内阁侍读学士;工画山水,所存代表作《秋林叠峰图》及临文征明《溪山深雪图》赏玩后,令人矜平躁释。依据《熙朝名画续录》载:镜壑擅画《秋林迭嶂》。其画深得皇家御府之赏识,多被内府珍藏。乾隆帝在欣赏其所画的一幅《梅花图》后,兴而题诗褒奖,以视器重。
桐城张氏一门,世代为官,深受皇上之恩典,可谓“门第荣耀,世不多见”。其家族能诗善画者不乏其人,为奠定和继承“桐城画派”的健康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今奉上桐城画家吴廷康《耄耋大年图》中堂画,以求共赏。
吴廷康(1799—1873年)字赞府,号元生、云山、晋斋等;桐城人,善书画,性嗜金石考证;进士出身,道咸间在浙江某县为官十数年。祝嘉《书学史》赞其为“篆隶铁笔,直窥汉人”。尝以为“汉晋钟铭、印文、铜器、碑帖、瓦当之属,可一一取证砖文。”家藏古物甚多,皆亲手摹勒考辨。
此幅《耄耋大年图》,纵98厘米,宽46厘米,纸本立轴。画面构图空灵,笔墨极富金石之气。作者写竹寥寥数笔,皆古意盎然。一悬空山石上,侧面站立一只黑猫。猫在落墨过程中,仿似一笔完成,墨团效果甚感遒厚滋润,生动传神,正静静地注视着远处刚刚飞来的一只蝴蝶。画面着墨无多,然意境灵动致远,顿使画面鲜活。
画右上题有一诗,颇有意境。诗曰“富贵身常乐,平安意太和。只(祗)因惊蝶梦,乘隙捕来多”,落款“云山作”(吴廷康号),盖朱文叠篆“吴廷康印”,左下一闲印模糊不可辨。《迟鸿轩所见写书画录》、《清代画史补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等皆给予其书画很高之评价,其书画“安博”、“桐博”皆有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