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六)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5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六),刘克也是不幸的,文学史对他的不公正不应该成为永远的历史,就凭《康巴阿公》、《古碉

刘克也是不幸的,文学史对他的不公正不应该成为永远的历史,就凭《康巴阿公》、《古碉堡》、《暮巴拉•雾山》、《采桑子》这四部出色的“系列小说”,⑦刘克也应该进入文学史。
刘克是以《飞天》登上新时期文坛的,这篇发表后引起广泛争论的小说,叙写了一个名叫“飞天”的姑娘在20世纪60年代从遭受生活的苦难到被军区政委奸污而倍感屈辱并最终毁灭的故事。小说对强权的揭露和谴责,对被被侮辱的女性的同情,渗透着道德和正义的力量,但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真正显示出刘克出色的创作才华的作品,是“系列小说”。反思思想,坚持人道主义立场,从个体被毁灭的悲剧来反观整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指向。其中的《康巴阿公》和《古碉堡》写于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
《康巴阿公》发表后,以其题材的独特、问题的尖锐和思想的深刻而震撼文坛。它叙述了一个真实而传奇故事:康巴阿公原是红四方面军一个特务连连长,1935年因受伤滞留川西康区,在格达活佛的关照下,成为头人的奴隶。头人朱阿•才望登珠出于对红军的尊敬,又很爱惜这个富有才智的人,并没有把他作为奴隶来对待。驻康国民党注意到他,此处不能久留,在头人的帮助下,他逃到被称为“鬼地”和“罪犯之乡”的藏区果麻。
但国民党军统特务还是盯上了他,他们对他威逼利诱,想利用他,他在杀死两个前来逼降的军统特务后,逃到刀耕火种、处于原始状态的僜巴人地区。他靠他的品质、才智和行为,赢得了果麻人和僜巴人的信赖和尊敬,并被他们视为英雄。但康巴阿公并不满足民间对其的肯定,他在维护自己革命者的信仰的同时,一直苦苦地追求组织上对自己真正红军身份的确认。组织上调查的结果,证实了康巴阿公红军的真实身份。顺理成章,康巴阿公的身份应该立即恢复,他想回老家和老婆儿子团聚的要求也将得到满足。但在政治极端化的年代,他的这些合理的要求不仅受到怀疑,进而还遭到否定。理由是:“真正的红军不应当在果麻,而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
当年红四方面军留下的伤病员,脱离部队后,为了生存,大多数成了头人的奴隶,并和当地藏族妇女结婚生子,逐渐藏化了,自然也就“自动脱党脱军”了。而他们这样做,完全符合组织的要求。
于是组织上定下一个原则:既不承认他是红军,又不否认他是红军;既不问他的过去,又不提他的将来;既不当面说他好,又不背后说他坏,反正一切都是“既不又不”。在“既不又不”中,特别是话既不能讲明,又还要意思清楚,让康巴阿公悟出道理,自觉自愿地收回“我是红军”。
康巴阿公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他知道争取合法性身份的愿望已经不可能了,于是笑着说:“我不过是说我当过红军,又不想求得什么。红军,本是拿着火把照亮别人的人,我的火把熄灭了,不再是红军,让别人拿着火把再来照亮红军,这样的红军,我,更不是了。”康巴阿公的红军身份被否定了,惟一可以安慰的是,他回老家的要求被批准了。
悲剧还没有结束,迎接康巴阿公的,仍然是悲剧接着悲剧。康巴阿公回到老家,老婆已经死了,当副处长的儿子怕影响自己的前程,不认他这个父亲,他一再强调:“我的父亲是红军烈士,他在长征路上已经牺牲了。”他深感悲哀,自尊全无,精神崩溃,这里的路被堵死了,彻底失望的康巴阿公又回到果麻,决意重返“人性之乡”的僜巴人地区。不幸的是,康巴阿公在途中掉入河里,永远消失了。
康巴阿公的遭难与不幸,是政治极端化的年代,思想对红军形象的革命性阐释扭曲了现实与人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生命虽然历经了磨难,以致最终遭到了毁灭,但康巴阿公于极度苦难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守信仰、坚守人格力量的精神,让人们在同情之中又油然升起崇敬之情。

《古碉堡》仍然是一部渗透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悲剧。在这部悲剧里,身世最悲惨,命运最不幸,遭受的侮辱和最深重的人,不是古热村的穷人,而是活佛的小老婆曲珍。
曲珍的命运始于悲剧,终于悲剧,是一个被“身份”所毁灭的悲剧性人物。
曲珍的悲剧在二十年前就命定了。二十年前,曲珍的母亲是个漂亮的姑娘,一天,一个贵族四品官大活佛路过谿卡(庄园)时看见了她,当晚她就被活佛以赐给吉祥的名义支“女差”了。曲珍的母亲无法反抗,只有应“差”。而正是这天晚上,她怀孕了,后来生下了曲珍。
十多年后,曲珍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天,四品官大活佛又途径谿卡,他看见曲珍长得漂亮,又以赐给吉祥的名义支“女差”,曲珍也无法抗拒,只有应“差”。发疯般的母亲拼死拼活地把女儿拖了出来,让她逃走。从此她再也没有见到母亲。
逃奔的曲珍途中遇到红教活佛贡噶桑布。贡噶桑布活佛以佛家的慈悲,对曲珍伸出了援手,但就在当天晚上,他把曲珍拖进了帐篷。
贡噶桑布没有想娶曲珍做老婆,但事后知道曲珍有这么一个身世,贡噶桑布吓坏了,执政教的大活佛一旦追问起来,他还有救吗?长期以来,被强大的黄教挤压到边远地区零星生存的红教,即使是活佛,也抵挡不住大活佛的一击。他懊悔不及,急忙走门路,赔钱赔物,弄得倾家荡产。
大活佛没想到支“女差”支出了一笔横财,便没有对贡噶桑布论罪。大小活佛一妥协,曲珍就成了贡噶桑布的小老婆。
在整个事件中,曲珍成了。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曲珍都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可怜的女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九)
与听众互动一、王教授,你讲座中讲到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你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对于大众有何意义?答:阅读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对我们有何意义?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其中,作家余华对其的看法具有普遍性。他说:经典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想就是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绝对没有欺骗。它们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阅读它,会使我们贫乏的人生和灵魂变得宽广和丰富。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我的看法是,传达或表现了人类之爱、情感之真、人性之善、精神之美的优秀作品和经典作品,具有高雅的审美取向,长期阅读这些作品,会影响并塑造一个人、一个...
·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四)
一、鲁彦周:安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至今,人们一说起安徽当代文学,第一个提到的作家无疑是鲁彦周。确实,作为安徽文学的领军人物和中国当代文坛的名家,鲁彦周已经成为安徽文学的一个品牌、一个形象性的符号。而一提起鲁彦周,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必然是《天云山传奇》。这篇反思小说的代表作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中国读者,并带着它的作者进入了文学史。它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从而获得了一种崇高的象征意义,无怪乎作家王蒙作惊人之语,说安徽有三座山:黄山、九华山、“天云山”。《天云山传奇》最早突破写的历史界线,最早描写反右斗争和粉碎“”后纠正冤、假、错案遇到的阻力。小说名为“传奇”,实为“写实”。1956年,天云山区考察队政委吴遥调到特区任组织部长,罗群接任考察队政委。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宋薇和冯晴岚被分配到天云山区考察队。罗群上任,完全改变了前任吴遥的做法,大刀阔斧地抓经济建设,善待知识分子,表彰考察有功之臣,在...
·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五)
被韵竹斥为“一个无情的假正经的活死人”的柴梦轩,不像《雷雨》里的周萍那样厌恶繁漪,想急切地逃离繁漪。当年他撇下韵竹一走了之,不论他有多少理由,比方说,他一回到柴庄,小爷爷就通过他的影响叫族董们让他当上了族长,而族长就必须遵守族规。即便如此,他也不能弃韵竹而不顾。现在,他躲着韵竹,拒绝韵竹,是因为他是族长,是丈夫,更重要的是,以前的情人,如今的小奶奶是他的长辈,他不敢乱伦。心里呢?依然深深恋着她。这也是一个让人同情的悲剧性人物,一个被情爱与伦理所毁灭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既向往自由美好,又坚守封建伦理;既移情他恋,又正人君子;既通人性,又灭人性。正是这种悲剧的性格,最终彻底毁灭了他。在这场由情爱恩怨导演的悲剧中,该指责谁呢?是韵竹,显然不是。是柴梦轩,也不是。该指责的则是那个隐藏在一切事件背后的真凶——隐迹遁形而又操纵一切的巨大力量。《孽缘》贬的是革命内部一直盛行的极端化...
·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八)
一个美丽善良的生命就这样过早地消失了!她最终是在人性的感召下结束了生命,但将她一步步逼向绝境的,却是反人性的强大的现实力量的使然。说到底,曲珍的悲剧是其活佛小老婆的身份与“革命”不相容的结果,尽管她曾经也是个农奴,后来嫁给活佛完全是迫于无奈,尽管她单纯善良,为古热村多数人所同情,但革命内部对她身份的定性却是难以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她难逃悲剧的命运。同情受苦受难受的不幸者,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命题,这篇反思中国当代历史的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这一命题所作的新的演绎。在人道主义长期被防范、被监控,直至新时期文学初期仍然没有完全被解禁的情况下,刘克于1981年写出了这样一篇思想尖锐,并且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实在令人敬佩。《古碉堡》已经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之作,文学史应该记住《古碉堡》和《康巴阿公》等小说,以及它们的作者刘克。①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引自王...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二)
而对及几十年以来的思潮的批判与反思,又成为新时期文学崛起的逻辑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第二次启蒙高潮的逻辑起点。这次启蒙高潮是对五四启蒙主义的继承,同时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构建的现实语境中,又赋予了启蒙主义以新的内容,二者在思想和精神上有着同构性,呈现为逻辑演进的关系。“为了完成‘反专制’、追求西方现代性的表述,‘新启蒙主义’以‘文学’这个否定性的‘他者’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④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的文学及整个80年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潮及其启蒙叙事,如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思潮,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反应,与思想文化界所倡导的思想解放,以及对民主、人性、现代化、社会变革与重建政治文化秩序的要求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所体现的启蒙在性质上偏重于思想-政治启蒙,而改革文学则偏重于社会变革启蒙,二者在启蒙水平上正好构成递进关系。在启蒙语境中,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十年浩劫的政治批判及对思潮、路线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