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三)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0
转发:0
评论:0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三),这些文章先后对“三突出”、“三陪衬”、“根本任务论”、“反真人真事论”、“主题先

这些文章先后对“三突出”、“三陪衬”、“根本任务论”、“反真人真事论”、“主题先行论”及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等的文艺理论、文艺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这里要特别指出李文群(苏中)和雨东(段儒东)两位批评家针对当时文艺界思想混乱现状而发表的两篇文章。李文群的文章《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安徽文艺》1977年7期),针对上海某大报发表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姚文元》的长篇论文在立场、立论和例证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错误,指出不能用“”的观点批判“”,不能为批判姚文元而拉上一批优秀作家陪其挨批,更不能把姚文元仅仅定性为追随别人的两面派、墙头草,不能在拨乱反正中。此文被视为新时期文学崛起之时的第一篇争鸣之文。雨东的文章《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则问题》(《文艺报》1982年5期),针对《时代的报告》杂志发表的一组混乱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章,做出了针锋相对的批评,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广泛的讨论。
检索当时全国报刊发表的这一类文章,可以进一步证明:在新时期文学崛起之初,安徽的理论界走在全国的最前列,他们以其尖锐的批判,为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二、文学创作的贡献
作为的意识形态附庸的文艺理论,曾经是文学最高的立法者。它最可怕的危害,是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彻底摧毁之后,再打造出一种完全政治化、军事化直至妖魔化的文学作品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将文学异变为阴谋文学。理论批评对“阴谋文艺”及其文艺理论的批判,与整个社会的思想革命的方向和要求一致,既是对“阴谋文艺”及其文艺理论的否定,更是对一个文学时代的葬送。这样就为文学创作突破政治的禁忌、思想的禁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也许是压抑太久的缘故,一旦找到了突破口,沉潜于无言的文学便喷发而出而迅速崛起了。
如同理论批评一样,在文学创作方面,安徽作家也是直奔潮头。小说创作方面的祝兴义、鲁彦周、张弦、刘克、肖马、曹玉模、石楠、张锲等作家,诗歌创作方面的公刘、梁小斌、严阵、韩瀚、刘祖慈、张万舒、梁如云等诗人的作品相继轰动全国或影响文坛,并产生了群体效应。这些作家的作品在突破文学禁区、拨乱反正、反对现代迷信、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是安徽作家以它卓越的成就为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标志有四:其一,在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安徽作家获全国性文学大奖的人数之众、作品之多,在全国尤为突出。祝兴义的《抱玉岩》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后引起轰动,并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张弦的《记忆》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分别获1979年和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1978-1980年),在全部获奖的34人中,安徽就占了6人,位列第一名的是张万舒的《八万里风云录》,依次是公刘的《深思》、梁如云的《湘江夜》、韩瀚的《重量》、梁小斌的《雪白的墙》、刘祖慈的《为高举的和不举的手臂歌唱》;公刘的诗集《仙人掌》获首届全国新诗(集)奖(1979-1982年)一等奖。
其二,在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安徽作家创作了众多在文坛产生了轰动与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秀之作只有一部分获得了全国性文学大奖,与获得全国性文学大奖处于相同水平,甚至高于获奖作品的优秀之作,至少还有祝兴义的《杨花似雪》、刘克的《飞天》《康巴阿公》《古碉堡》、张弦的《挣不断的红丝线》、曹玉模的《桂花庵来信》、肖马的《钢锉将军》、石楠的《张玉良传》(后改为《画魂》)、张锲的《改革者》等小说;公刘的多首“归来的歌”、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韩瀚的《虫豸之类》等诗歌。
其三,在构成文学主潮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朦胧诗以及“归来诗人”等文流和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中,都有安徽作家,如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的代表性作家鲁彦周、张弦、刘克、祝兴义,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梁小斌,“归来诗人”公刘。
其四,以人性的审美的叙写接通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或以批判的反思的叙写蕴含人道主义精神。安徽作家在这一阶段的创作,无论是以批判现实、反思历史为主旨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朦胧诗,还是极力彰显变革意识,以确立“现代化”与“社会变革”合法性的改革小说,或是“归来诗人”的“归来的歌”,究其质,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大的文学范畴。在五四新文学中发展起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已经凝定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安徽作家一直关注现实,持守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由于文学与现实、历史、人性的负面价值取一种对抗的态度,故作家们不约而同地直取批判现实主义这种最有效的文学形式。这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足踏厚实的大地,心系中国的现实、人生,也时常作新潮先锋的营构,形成了于人性、审美的叙写中传达出强烈的现实批判和深刻的历史反思的旨意,或于批判、反思的叙写中蕴含着向善向美的人性内容的特色。这种文学特色,在小说家鲁彦周、张弦、刘克、祝兴义和诗人公刘、梁小斌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走进安徽作家
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最能体现安徽作家创作成就与特色的作家,无疑是小说家鲁彦周、张弦、刘克、祝兴义和诗人公刘、梁小斌。其中,又以鲁彦周最具代表性,说得夸张一点,走进了鲁彦周,也就等于走进了安徽新时期文学。此外,我还要走进另一位特殊性的作家,他就是新时期文学初期以独标高格的创作震惊文坛,如今被文坛渐渐遗忘的作家刘克。走进他,既是为了唤醒文学史的记忆,更是为了显示安徽作家的另一份独特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二)
而对及几十年以来的思潮的批判与反思,又成为新时期文学崛起的逻辑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第二次启蒙高潮的逻辑起点。这次启蒙高潮是对五四启蒙主义的继承,同时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构建的现实语境中,又赋予了启蒙主义以新的内容,二者在思想和精神上有着同构性,呈现为逻辑演进的关系。“为了完成‘反专制’、追求西方现代性的表述,‘新启蒙主义’以‘文学’这个否定性的‘他者’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④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的文学及整个80年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潮及其启蒙叙事,如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思潮,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反应,与思想文化界所倡导的思想解放,以及对民主、人性、现代化、社会变革与重建政治文化秩序的要求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所体现的启蒙在性质上偏重于思想-政治启蒙,而改革文学则偏重于社会变革启蒙,二者在启蒙水平上正好构成递进关系。在启蒙语境中,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十年浩劫的政治批判及对思潮、路线的...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一)
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新时期文学特指终结之后,从19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的文学。而新时期文学的崛起,特指一个阶段的文学,即指新时期文学初期,大约从1977-1983年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部分新潮文学共同创造的第一个文学高潮。正是这一阶段的文学,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崛起时期的文学为整个新时期文学,乃至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浪潮般向前涌进的文学的所有发展,几乎都是从这里出发的,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它们的影子,找到各自思想的、观念的和精神的源头。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学事件。在这之前,文学被愈演愈烈的的意识形态完全收编,沦落为阶级斗争工具的“非文学”;“非文学”时代的文学,已经等同于极端化的政治而彻底败坏了。新时期文学从废墟上崛起,体现了双重意义:一是使文学回到自身,在恢复它的本性之时又...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八)
一个美丽善良的生命就这样过早地消失了!她最终是在人性的感召下结束了生命,但将她一步步逼向绝境的,却是反人性的强大的现实力量的使然。说到底,曲珍的悲剧是其活佛小老婆的身份与“革命”不相容的结果,尽管她曾经也是个农奴,后来嫁给活佛完全是迫于无奈,尽管她单纯善良,为古热村多数人所同情,但革命内部对她身份的定性却是难以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她难逃悲剧的命运。同情受苦受难受的不幸者,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命题,这篇反思中国当代历史的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这一命题所作的新的演绎。在人道主义长期被防范、被监控,直至新时期文学初期仍然没有完全被解禁的情况下,刘克于1981年写出了这样一篇思想尖锐,并且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实在令人敬佩。《古碉堡》已经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之作,文学史应该记住《古碉堡》和《康巴阿公》等小说,以及它们的作者刘克。①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引自王...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九)
与听众互动一、王教授,你讲座中讲到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你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对于大众有何意义?答:阅读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对我们有何意义?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其中,作家余华对其的看法具有普遍性。他说:经典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想就是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绝对没有欺骗。它们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阅读它,会使我们贫乏的人生和灵魂变得宽广和丰富。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我的看法是,传达或表现了人类之爱、情感之真、人性之善、精神之美的优秀作品和经典作品,具有高雅的审美取向,长期阅读这些作品,会影响并塑造一个人、一个...
·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六)
刘克也是不幸的,文学史对他的不公正不应该成为永远的历史,就凭《康巴阿公》、《古碉堡》、《暮巴拉•雾山》、《采桑子》这四部出色的“系列小说”,⑦刘克也应该进入文学史。刘克是以《飞天》登上新时期文坛的,这篇发表后引起广泛争论的小说,叙写了一个名叫“飞天”的姑娘在20世纪60年代从遭受生活的苦难到被军区政委奸污而倍感屈辱并最终毁灭的故事。小说对强权的揭露和谴责,对被被侮辱的女性的同情,渗透着道德和正义的力量,但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真正显示出刘克出色的创作才华的作品,是“系列小说”。反思思想,坚持人道主义立场,从个体被毁灭的悲剧来反观整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指向。其中的《康巴阿公》和《古碉堡》写于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康巴阿公》发表后,以其题材的独特、问题的尖锐和思想的深刻而震撼文坛。它叙述了一个真实而传奇故事:康巴阿公原是红四方面军一个特务连连长,1935...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