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六)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9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六), 少与子瞻(即苏轼)友善,后侨寓歧。”“村多佳致,绕篱植红杏数十株。每杏林花发,

 少与子瞻(即苏轼)友善,后侨寓歧。”“村多佳致,绕篱植红杏数十株。每杏林花发,落英满地,好乌嘤鸣……虽美弗传。杏花村不过弹丸地……然则非季常赖有杏花村,亦村赖有季常也。”据《麻城县志》上述记载可以认定,歧亭及北郊之杏花村由于陈慥隐居于此、苏陈交往于此地而名传也。

     县志中收有清李廷庸《游杏花村》和徐庭兰《杏花村谒方山子祠》等二首关于歧亭杏花村诗,均未提及杜牧游歧亭杏花村诗。在《苏轼诗集合注》中有《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中第二首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人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19)此诗是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知徐州时所作。苏在该诗中自注:“朱陈村在徐州萧县东南百里,杏花村与朱陈村相连。”此“杏花村”并非歧亭之“杏花村”。

   其二,杜牧自长安出发,是经“南路”赴任黄州的,没有必要经过麻城歧亭之“杏花村”。《杜牧与歧亭杏花村》文中认为:唐代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分四条干线:其东路,自长安经洛阳至汴(河南开封)、宋(河南商丘);其南路自长安至荆(湖北江陵)、襄(湖北襄樊)。该文认定“杜牧则走的是东路”,由长安赴黄州上任的。因为“黄州辖地紧挨河南,从河南开封越豫南经麻城之阴山关过歧亭到黄州当为一条捷径”。杜牧到黄州是“一定要经过麻城歧亭之杏花村”的。并以200年后苏轼由北宋京都开封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就是走的这条路线为证。同时提到杜牧有《题齐安城楼》诗,认为杜牧“在黄州定居后仍准确地记起长安至黄州的‘七十五长亭’,遥遥的2000多华里路,也可以说是杜牧赴任黄州路线的证明”。

    纵观杜牧一生,曾6次自长安、洛阳来往于澧州、洪州、江州、黄州、蕲州、宣州、池州、扬州、湖州、睦州等地,大多取“南路”。杜牧于大和元年(827)赴澧州(今湖南澧县)访兄杜悰,即是“路出荆州松滋县”,来回均走“南路”。开成四年(839)由宣州赴京供职,“先于春携弟岂页     赴浔阳,依从兄江州刺史者慥。二月,自浔阳沂长江、汉水、经南阳、武关、商山而至长安”,一路有诗证明走“南路”。开成五年(840)杜牧在京任比部员外郎,“冬,乞假往浔阳视弟岂页疾,仍取道汉上,曾经襄阳……至浔阳”。会昌元年(841)牧“四月,从兄慥自江州刺史迁蕲州刺史,杜牧与岂页     均随之蕲州”。其年七月,仍取“南路”回长安。蕲州与黄州相邻,杜牧来回浔阳、蕲州均走“南路”;黄州离汉江更近,杜牧自长安赴黄州取“南路”,也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地处“秦巴走廊”的襄樊,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更有便利的汉江水上通道。对于苏轼来说,从河南开封越豫南经麻城阴山关,过歧亭到黄州,“当为一条捷径”。如果杜牧走“东路”,先自长安到开封,再按苏轼所走路线到黄州,按俗话说,则是“走在弓背上”。不仅路程远远超过取“南路”下黄州,且要多费时日,还要多受车马、轿舆行役之苦。而且杜牧也有多次取“南路”来回的经验。理所当然地取“南路”赴任黄州,没有必要经过歧亭杏花村。杜牧在《池州送孟迟先辈》长诗中有,“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秦岭望樊川,只得回头别。商山四皓祠,心与摴蒲说。大泽蒹葭风,孤城狐兔窟”句,叙述杜牧自长安赴任黄州的途中经历,亦可证明杜牧是取“南路”下黄州的。

    至于该文引用杜牧“故乡七十五长亭”诗句,证明杜牧取“东路”,更是经不起推敲的。黄州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杜牧时而登齐安城楼,凭栏而望,难免触动他的思乡之情。《题齐安城楼》诗则是抒发他“慊慊思归恋故乡”之情。(20)据宋胡仔所撰《渔隐从话后集》卷十五中“杜牧之”条云:“复斋漫录云牧之齐安城楼诗,‘鸣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徽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六)
少与子瞻(即苏轼)友善,后侨寓歧。”“村多佳致,绕篱植红杏数十株。每杏林花发,落英满地,好乌嘤鸣……虽美弗传。杏花村不过弹丸地……然则非季常赖有杏花村,亦村赖有季常也。”据《麻城县志》上述记载可以认定,歧亭及北郊之杏花村由于陈V隐居于此、苏陈交往于此地而名传也。县志中收有清李廷庸《游杏花村》和徐庭兰《杏花村谒方山子祠》等二首关于歧亭杏花村诗,均未提及杜牧游歧亭杏花村诗。在《苏轼诗集合注》中有《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中第二首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人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19)此诗是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知徐州时所作。苏在该诗中自注:“朱陈村在徐州萧县东南百里,杏花村与朱陈村相连。”此“杏花村”并非歧亭之“杏花村”。其二,杜牧自长安出发,是经“南路”赴任黄州的,没有必要经过麻城歧亭之“杏花村”。《杜牧与歧亭杏花村》文中认为:唐代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分...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七)
盖用李太白淮阴书怀诗,‘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苕溪渔隐曰:鲁直竹枝词,‘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皆相沿袭也。”(21)其三,明弘治十三年(1500)由卢希哲纂修的刻本《黄州府志》中记有,唐杜牧任“黄州刺史,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有诗,见艺文”。卷六“艺文”中收有杜牧诗11首,查无游歧亭杏花村的诗篇,也未见《清明》诗。在清光绪二年(1876)由郑修华修、潘颐福纂的《麻城县志》(26册)中,未见杜牧游歧亭杏花村的记载;在卷四十八的“五律”、“五排”、“集唐”、“诗余”、“赋”和“五古”、“七古”、“七绝”、“七律”等诸多诗篇中,均无杜牧《清明》诗。《杜牧与歧亭杏花村》文的结尾写道:“麻城人民正挖掘‘杏花村’这一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也说明作者将进一步查找和挖掘“杏花村麻城说”的历史依据。四山西的《杏花村里酒如泉》、南京的《杜牧诗吟杏花村》和湖北的《杜牧与歧亭杏花村》等...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九)
另据贵池《茅坦杜氏宗谱》记曰:“其东南(指“杏花村”)有杜公祠,系牧之先生后裔绍先公之孙容辉、容清二人所立也。”谱中有《杏花村屋庐、树木基址记》和《杜公祠记》。祠记曰:“茅坦杜氏司勋子荀鹤之裔也”;“自唐迄今,数百年而杜氏世其诗书,代有仕宦”;“今茅坦杜氏既为池人,又属司勋之后,始足为杏花村庆也”。(23)可见,杜牧与贵池杏花村瓜葛久深,已结下不解不缘。其四,贵池“清明时节雨纷纷”。贵池地处沿江江南,依山傍水,沿江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小于50米。北纬30°51′,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带湿润季风气候。明嘉靖《池州府志》记曰:贵池“春夏亦多雨”。新编《池州地区志》的“气候”载:全区春季始于3月15日,大约70天。此期间南北冷暖气流交锋频繁,常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春温多变,雨水较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9.9天,年平均降水1499.5毫米,其中4月平均降水175.63毫米(最高...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五)
在南京市“文物古迹”和“名胜游览地”的名单里,均未列“杏花村”。在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的12月出版的由萧梦龙主编的《江南胜迹》书中,所列南京市区198处和江宁县32处“古胜迹”,均无“杏花村”之名。该书却将贵池“杏花村”和“杏花村古井”列入江南名胜古迹内,并加有文学说明。1995年3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潘百齐、赵龙祥编著的《唐诗精华365首》书中,在杜牧《清明》诗后注曰:杏花村“即安徽省贵池县西部,以产酒著名”;并称绝不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杏花村。三《金陵掌故》书中的《杜牧诗吟杏花村》文中提到“湖北麻城有人提出,麻城宋埠歧亭镇北门外有杏花村遗址”,有人坚持说杜牧《清明》诗指的就是麻城歧亭之杏花村。经湖北省黄冈市委办公室帮助,送我一份《杜牧与歧亭杏花村》的署名文章。办公室同志信中称,这是作者“过去考证文章”。《杜牧与歧亭杏花村》文中首先肯定:麻城歧亭“齐梁间为赤亭县”,唐武德八年(625...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803-852年)所作的《清明》诗,堪称一绝。杏花村也因此声誉鹊起。据悉全国有十多处杏花村,遍及江苏、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仅以安徽来说,历史上曾有四处杏花村。究竟谁是杜牧《清明》诗指杏花村呢?地望之争古皆有之。时至现代,纷争又起。自1957年起,山西汾阳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杏花村汾阳说,后相继出现杏花村安徽贵池说、江苏南京说和湖北麻城说,各执一词,重开了《清明》诗吟杏花村归属何地之争。杏花村地望之争属历史地理学、方志学和文学等社会科学范畴。亚里斯多德曾说过:“科学具有可证明的品质。”(1)因此,对历史文化的阐释、开掘与发挥应科学有度,不能随意诠释,更不能穿凿附会。但杜牧毕竟是1150年前的古人,那就只好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和古代各级方志来加以考证了。胡乔木曾说过:“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