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徽学—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一)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9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徽学—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一),    一、天井与庭院的概念。徽州明清民居由一个很特殊的天井构成室内空间来满

     一、天井与庭院的概念。
  徽州明清民居由一个很特殊的天井构成室内空间来满足采光、通风和排水之用,却由另一个室外空间庭院来改善环境供户外活动的场所,使民居形成完美的内外空间。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注释天井是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
  徽州明清民居天井上由屋顶四周坡屋面围合成一个敞顶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汇四水归堂(塘),下底设池塘、留沟防、变路径、安石埠,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故也取名“天井”。
  庭院与天井是两个不同形式的空间图型,构成不同性质的概念:
  (1)、尺度不同:庭院可取“百尺为形”,用地不求规则,布局较灵活,其位置可布置在屋前或屋后,亦可在屋之两旁。而天井往往受容身于“丈室”的制约。《论衡·别通篇》曰:“宅以一丈之地为内”。民间《理气图说》曰:“天井之形要不方不长,如单棹子状”。何谓单棹子?就是划船的单桨。桨板长宽比约5:1。民居天井形状为狭长形,长宽尺变也近似单棹子5:1的比例。
  (2)、空间性质不同:庭院空间是室外开敞空间,作为室外露天活动场所。而天井却是室内空间一个组成部分,天井与明堂、廊庑组合为一体,是“无”具象界面的泛空间。建筑俗语称“虚无”,当其无而却有建筑之用的形态。《理气图说》曰:“天井主于消纳,大则泄气,小则郁气,其大小与屋势(房屋格局)相应为准。”
  庭院虽设有围墙围合封闭,却能通过围墙景洞、漏窗来借景、对景,构成灵活向外延伸空间。
  天井与庭院不但在功能上有所差异,其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简析分述如下:
  二、天井构成的阴阳关系:
  阴阳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之母,浸透于诸多事物的创造之中。民居建筑文化自不例外,天井空间构成在组合上也遵循阴阳法则。
  其一,天井民居在形态上由四周高墙相围合,外实内虚。实为阳,虚为阴,构成一对阴阳关系。
  其二,天井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上依主次排列为前门厅、后正堂,配以两厢。而门厅与厅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
  其三,室内主次排列在等级上有严格要求,东西厢房(左主右次)的配置,亦成为第三对阴阳关系。
  其四,以纵轴线贯之、横轴线交织,控制天井尺度(长宽)主次关系。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
  围绕天井这四对阴阳关系竞如“四象”空间的阴阳法则。《易经》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幢民居按空间层次性质可以分为:室内空间是太阴空间,檐廊空间是少阴空间,天井空间是少阳空间,室外空间是太阳空间。在整体上即可认为天井空间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有生生不息轮转运动规律。
  整幢民居在内外空间层次延(进)深上也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进天井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构成一个层次的阴阳关系。以大门别内外,为界定领域第一层次;门厅之屏门为界定主客出入第二层次(即主走中门,宾走耳门);中部设天井为界定门厅与厅堂之第三层次;前堂后寝中门(照壁门)遮挡为界定内外私密性的第四层次;楼厅后房之内眷闺阁,为界定性别之第五层次;后厅杂役,灶厨为界定主仆之第六层次。
  不同性质内外反映了鲜明的徽文化儒雅风味,儒家崇尚不偏不倚,不损不过的中庸思想,反映在建筑布局上“方正对称”左右平衡的形式。
  家庭成员子孙繁衍须扩延居室,采用一倍法,即“二进制”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徽学―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一)
一、天井与庭院的概念。徽州明清民居由一个很特殊的天井构成室内空间来满足采光、通风和排水之用,却由另一个室外空间庭院来改善环境供户外活动的场所,使民居形成完美的内外空间。“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注释天井是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徽州明清民居天井上由屋顶四周坡屋面围合成一个敞顶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汇四水归堂(塘),下底设池塘、留沟防、变路径、安石埠,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故也取名“天井”。庭院与天井是两个不同形式的空间图型,构成不同性质的概念:(1)、尺度不同:庭院可取“百尺为形”,用地不求规则,布局较灵活,其位置可布置在屋前或屋后,亦可在屋之两旁。而天井往往受容身于“丈室”的制约。《论衡・别通篇》曰:“宅以一丈之地为内”。民间《理气图说》曰:“天井之形要不方不长,如单棹子状”。何谓单棹子?就是划船的单桨...
· 微文化―徽学―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三)
其次重礼仪规范:主厅堂之主要用途是为进行礼仪活动而设,也是表现房主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从室内匾额、楹联、书画及摆设足以反映。对礼仪功能之别也有多种多样的布局和配置。如轿厅、花厅、书厅、女厅等不一形式。重礼仪规范还要求“正”,其一是形式上正;其二是格调上正的风范,既不偏不倚,方正对称的中庸思想。再次有和乐精神:礼乐文化在伦理中有严肃的一面,也有和乐的一面。居家所为“天伦之乐”,居家有“四喜同堂”,是传统大家追求大团结之理想,是外国人所不及的。就大家族组群中若干宅院而言,十分有利于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和乐精神调剂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由于上述天井民居与宗族伦理观念有渊源关系,天井民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才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但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到晚清时期天井走向退化,特别是解放后所形成的民居,由于家庭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家庭成员没有必要维系他们的“四世同堂”、“五喜同堂”的宗...
· 微文化―徽学―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二)
以天井作为空间母体一个基本单元,似细胞分裂每扩展一次即增加一个天井,也扩大一倍空间。据说棠樾“五世同堂”大宅,其建筑布局向内延伸为五个天井,并由小辈至长辈从前进向后堂之顺序安排居所,且五代夫妇齐媚,被传为“天下第一家”佳话。三、天井空间“气”场原理风水学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阴阳之精髓,民居大小庭院均可视为功能各异之大小气场,门廊通道则为气流要道,相互联成一气,天井乃中心气场,令居宅充满生机与活力,气场原理重在三点:1、天井通天接地,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使住居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其中蕴含深刻设计哲理,就是天井气场强化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功能,如“天井”一词,建筑文化意义是“通天设计”的意思。2、气口循环,风水学认为门乃气口,控制着气流的引导和循环。门窗的设计意念更强调其通气“虚”的一面,使整个民宅内通道路线形成气流网络。3、藏风聚气,房舍高低与大小是关键,居...
· 微文化—徽学—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四)
小气候调节,天井纳阳,庭院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设明塘、暗沟排水系统,水井、水池调节湿度,又利于防火,并使生态必须具备的阳光、空气、绿化和水等诸要素,都达到构园手法布置之巧妙。难怪有人称徽州民居是“巨型人居空调器”的健康住宅。虽然在古代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这种居住模式在小气候调节方面的确颇有独到之特色。八、庭院艺术的素描手法。徽州民居建筑艺术是一种黑白艺术,具有中国水墨画意趣和朴质的素描品格,有别于北京古建筑黄瓦红墙,施油漆彩画五颜六色,屋顶也不同于闽南屋脊彩塑龙凤图腾色彩鲜艳。徽州民居依山傍水而座落,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外墙以刷白灰素描手法构成,民居外观封闭,仅在高墙上嵌一大门,全景展示光与影交织的装饰效果。另一特色以两两相互对景手法,如上下门堂对景,东西厢房对景等均相映成趣。民居多因材施用,灰瓦白墙为主色调,不事豪华,材料多以本色,淡雅清新。借助光与影的互动效果,形成...
· 微文化—徽学—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天井与庭院文化特征(三)
其次重礼仪规范:主厅堂之主要用途是为进行礼仪活动而设,也是表现房主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从室内匾额、楹联、书画及摆设足以反映。对礼仪功能之别也有多种多样的布局和配置。如轿厅、花厅、书厅、女厅等不一形式。重礼仪规范还要求“正”,其一是形式上正;其二是格调上正的风范,既不偏不倚,方正对称的中庸思想。再次有和乐精神:礼乐文化在伦理中有严肃的一面,也有和乐的一面。居家所为“天伦之乐”,居家有“四喜同堂”,是传统大家追求大团结之理想,是外国人所不及的。就大家族组群中若干宅院而言,十分有利于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和乐精神调剂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由于上述天井民居与宗族伦理观念有渊源关系,天井民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才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但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到晚清时期天井走向退化,特别是解放后所形成的民居,由于家庭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家庭成员没有必要维系他们的“四世同堂”、“五喜同堂”的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