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徽商—古歙巨贾:谢正安
漕溪村落形成的具体年代已无可考。据传,此地原为曹姓居住,前临小溪,因名“曹川”。明朝前期谢氏从浙江迁徙来此,为当地曹氏财主帮佣。因谢氏为人诚厚,辛勤劳作,家境逐渐转好,而曹氏则由盛而衰,并迁徙他乡,“曹川”遂改名“漕溪”。
1838年,一名健壮男婴在漕溪呱呱坠地,这便是日后成为漕溪最有影响的人物———谢正安。1856年,18岁的谢正安随从岳父奔赴江北一带做茶叶生意,正式踏入茫茫商海。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祸殃及徽商的本土———徽州。徽商帮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1860年,太平军石达开部自江西乐平转战徽州,使谢正安和其他许多徽商一样,多年积蓄被一扫而空,“家业为之荡尽”。逃难的双亲又遭瘟疫,亲房叔伯大半死亡。谢正安当时已是“当孑然寡助之时,处家无立锥之地”,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无奈的谢正安只好带着妻子回到老家漕溪,发誓欲重振家声,带领家人到9公里外的深山“充头源”租山开垦,种粮兴茶度日。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清朝又开始“商务奋兴”,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潮。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东方明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而徽州到广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加速了资金周转,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徽州茶的销量不断攀升,有力地促进了徽州地区的茶叶生产。此时,种粮兴茶的谢正安当机立断,决定重操旧业,每年春季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经加工后,肩挑至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因亲叔谢光荪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他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运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与“洋庄”做贸易,经过多年的经营,谢正安于光绪元年在漕溪开办“谢裕大茶行”。不久,又在屯溪、歙县等地开办茶行和茶厂。把茶行业务扩展到上海、运漕、东北营口等地,在吞并了休宁的吴家茶庄后,成为徽州六大茶庄之首,古歙北方四大财主之一。据《祥字阄书》记载:除去未作价产业甚多外,家积有价产业和英银洋计达49100元,宝银3400两……
“毛峰”诞世
谢正安在上海闯荡时,上海市场茶庄林立,各庄普有名茶、名品,常品茶竞争相当激烈,谢正安用其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到了徽茶的不足,当时徽茶大宗是炒青“屯绿”,销量一直居全国绿茶领先地位。但一些地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云南普洱等争相入市,并且上市早、外形美、香味清醇,为达官贵人所器重,为内外茶商所青睐。由于这些茶上市早、产量少、做工精致,因而价格高、利润大。徽州虽然有一些地方传统名茶,但一直没有批量生产,无法与这些茶相抗衡。谢正安清醒认识到:在上海市场开茶庄既要有好招牌,更要有好品茶。为了争夺市场,扩大徽茶影响,他决定创制新的名茶,并把它形成批量投放市场。他集商务实践和20多年制、种茶叶之经验,又受叔父多方指点,对徽州地方传统名茶逐个进行调查分析,经过筛选,决定对传统名茶———黄山云雾茶的生产工艺进行整理改造提升,创制出新型地方名茶。
1875年,“谢裕大茶行”在漕溪一开张,当年清明一过,他便亲自带人到黄山诸峰附近的汤口充头源茶园选采肥壮的新鲜嫩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大胆改进,经过“下锅炒(五桶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别具风格的新茶。其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锋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锋芒,因其产地既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谢正安遂给它取名为“黄山毛峰”。
首批“黄山毛峰”运往上海即一炮打响,运到上海新挂牌的“谢裕大茶行”,被英国茶商品尝后,竖起拇指,连声“OK,OK”。英、俄等国茶商纷纷争先订货,一时成为沪上达官贵人饮用和馈赠的珍品,自此誉满天下。谢正安为了形成规模生产,在漕溪茶厂专门生产黄山毛峰,其创新工艺作为谢家秘诀,代代相传。而谢正安作为上海“谢裕大茶行”的创办者,又为“黄山毛峰”创始人,闻名乡里,享誉茶行,在上海占了半条街,还买了个四品候补官衔,成了又一个“红顶商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