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徽商—徽商的悲喜剧(三)
三、 辉煌背后的辛酸
“红顶商人”江春
徽商的辉煌,到乾隆年间达到高峰。江春可以算做其中的一个代表。
江春是歙县江村人。他出身于盐商家庭,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致力于科举考试,但在22岁时,因为乡试不利,遂放弃科举,协助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因为“练达明敏,熟悉盐法”,被推举为总商。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江春竭力承办迎接,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皇帝曾两次临幸江春的康山草堂园林,并赏赐给江春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的官衔,还赏戴孔雀翎;新的两淮巡盐御史上任的时候,他就叮嘱:“江广达人老成,可与咨商。”一个商人,能够得到皇帝这样的宠幸,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乾隆皇帝为什么对江春如此器重?并非没有缘故。因为他要借江春敛财。在江春担任总商的40余年间,朝廷事情不断,修建工程、赈济灾害、军需开支,乃至皇太后的生日庆典,以及他本人的六次南巡,这些事情必须开支大量的银两,但国库银两有限,就要在盐商身上打主意,两淮盐务为了给朝廷筹措各种经费,都要找江春商议咨询。从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九年间,江春和其他商人捐献给朝廷的银两达1120万两。
“抑商”政策
中国历来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根本。因此,“重农抑商”是封建政府的基本国策,政府出台各种法规法令限制经商,千方百计要把劳动力人口固定在土地上。商贾也因此成为社会的最低层。商贾尽管能够拥有较多的财富,但是他们获得的社会地位却与他们拥有的财富始终不成正比。一旦身为商人,甚至连穿衣服都要受到限制。朱元璋曾经颁布法令:“加意重本抑末,下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
“贱商”观念
政府采取种种“抑商”政策,社会上也由此产生一种“贱商”的社会观念。商人在物质上极度丰富,但是精神上却倍感压抑。日常生活中,商人被称作“贾竖子”,被视为逐利小人,甚至连商人自己也把商业视为“贱业”。徽商发家后多弃贾从儒,这种“贱商”的观念的影响应该占有很大比重。
官吏的欺压
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商贾是四民之末,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因此,对商人的大肆盘剥、横征暴敛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商人因为拥有大量的财富,被各种势力视为敲诈对象。明清两代关税沉重,商人长途往来贩运往往受到关卡的重重刁难。税吏“倚势作奸、垄断取利,鱼肉商民。”据小说《石点头》描述:一个汪姓徽商从苏杭一带买了数千金的绫罗绸缎到四川去贩卖,只是因为没有顺从关卡税吏的勒索交十两白银,最后不仅被税吏打了五十大板,而且所有绸缎都被税吏恶意的从中一剪两半,货物全部被破坏,损失殆尽。
因为地位低微,很多徽商不惜巨资,买官买爵,从而改换身份,不再遭受欺辱。他们要顺从朝廷,甚至巴结朝廷。江春上交天子,实际上也是寻求保护伞。
徽商在明清两代可谓风光一时,但在他们上交天子、享受奢华的背后,依然隐藏着“四民之末”的自卑、遭受欺压的屈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