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徽州民歌集粹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1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徽州民歌集粹,前世不修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前世不修今

  前世不修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

写封信
  
  
  写封信,上徽州。
  俺在杭州做伙头。
  一日三顿锅焦饭。
  一餐两个咸菜头。
  手口歪乌鸡爪。
  脚口歪炭柴头。
  两只眼睛灰溜溜。
===================================================

男女对歌
  
  
  男:肩挑饭,手端茶,背脊背个小囡囡;
  标标致致好姑娘,可惜嫁给个种田郎。
  女:粗茶饭,喷喷香,农家男儿身体壮;
  高兴嫁个种田郎,相亲相爱守田庄。
  男:当初嫁个出门客,冬着绫罗夏着纱;
  出门轿马金丝伞,家里丫头一大帮。
  女:我父也是出门郎,娘亲一世守空房;
  三年一封书信到,头颈望得鸭颈长。
  男:当初嫁个种田郎,好花插在牛粪上;
  风吹雨打季季苦,一身黄泥滚上床。
  女:宁愿嫁给种田郎,日同锅来夜同床;
  荣华富贵没根草,贫穷夫妻恩爱长。
=================================================

十二月花名调
  
  
  正月梅花对雪开,
  二月杏花迎春来,
  三月桃花红搭白,
  四月蔷薇朵朵开,
  五月石榴枝枝红,
  六月莲子结蓬蓬,
  七月菱角飘水面,
  八月桂花满园香,
  九月金菊家家有,
  十月芙蓉赛牡丹,
  十一腊月无花采,
  雪花飘飘待春来。
  
  
===================================================

四季探妹
  
  
  正月里探妹正(啊)月(里)正噢。
  家家户户去看(呐)灯噢。
  看灯是假意噢,妹呀。
  看你是真心噢,是格噢。
  六月里骄阳正(啊)当(里)空噢。
  我卖斗笠到田(呐)垄噢。
  买卖是假意哟,妹呀。
  (我)看你是真心噢,是格噢。
  八月里探妹,八(啊)月(里)中噢。
  家家团圆赏月(呐)宫噢。
  赏月是假意哟,妹呀。
  (我)看你是真心噢,是你噢。
  腊月探妹雪呀里给里格飞哟。
  我卖柴炭到院中,我卖柴炭到院(呐)中噢。
  我卖柴炭是假意哟,妹妹呀。
  我看你是真心哟,是格噢。
========================================

上梁歌
  
  
  金斧一动天动开,
  鲁班先师下凡来。
  东家择个好日子,
  要做万年大屋宇。
  百样材料都备足,
  单缺一支大正梁。
  鲁班先师不辞苦,
  寻梁寻到昆仑山。
==============================================

摘黄瓜
  
  
  姐在哟个园中哟摘哟黄瓜哟,
  过路的哥哥撒来一把沙,
  打掉了黄瓜花哟,哎唉哎唉哟,
  打掉了黄瓜花哟。
  打掉公花莫要紧,
  打掉了母花不结瓜,哎唉哎唉哟,
  回家爹娘骂哟。
  你要那个黄瓜拿条去。
  你要那鲜花晚上来,哎唉哎唉哟,
  把门开。
======================================

童养媳
  
  
  喜鹊哥哥尾巴长。
  十八岁大姐三岁郎。
  半夜三更要吃奶。
  “我是你的老婆不是你的娘”!
  不看公婆待我好。
  一脚踢你见阎王!
==========================================

开面歌
  
  
  一线金,
  二线银,
  三线做夫人,
  四线事事如意,
  五线五子登科,
  六线六六大顺,
  七线七仙容貌,
  八线八仙竟寿,
  九线九子十三孙,
  十线十全十美。
  好好好,
  白头偕老,
  喜喜喜。
  夫妇齐眉。
  
============================================

小石桥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两对石狮憨憨的笑
   顽皮的童年伴随着它
   磨光了石栏把影照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潺潺溪水弯弯的笑
   无忧的少年伴随着它
   欢快的柳笛炊烟绕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嬉戏鸟儿轻轻的跳
   畅想的青春伴随着它
   甜甜的歌声花枝俏
  
   小石桥呀小石桥
   难忘村口的小石桥
   那里有着妈妈的呼唤
   那里守侯着妈妈的远眺
  
   小石桥呀小石桥
   难忘村口的小石桥
   无论我在天涯海角
   你永远是我回乡的路标
  
===============================================
歌哭词
  
  
   斜倚门框手叉腰,望郎不回心里焦。
   望年望月望成双,单望那床几驮妹,妹驮郎。
==================================================

哭夫
  
  
  生是四都黄村女﹑离城十里关路村;
  夫君二十零几岁﹑奴家二十又一春;
  夫君琴弹弦又断﹑月光正明被云遮;
  天上骤坠无情剑﹑斩断夫妻恩爱情。
================================================

采茶歌
  
  
  正月呀采茶(哩)是新(呀)年(啦),
  二月呀采茶(哩)正逢(呀)春(啦),
  三月呀采茶(哩)桃花(呀)红(啦),
  四月呀采茶(哩)做茶(呀)忙(啦),
  五月呀采茶(哩)是端(呀)阳(啦),
  六月呀采茶(哩)茶飘(呀)香(啦),
  七月呀采茶(哩)秋风(呀)凉(啦),
  八月呀采茶(哩)是中(呀)秋(啦),
  九月呀采茶(哩)菊花(呀)黄(啦),
  十月呀采茶(哩)小阳(呀)春(啦),
  十一月呀采茶(哩)雪花(呀)飞(啦),
  十二月呀采茶(哩)又一(呀)年(啦)。
=============================================

小寡妇上坟
  
  
  日如年﹑夜如年。
  披上个麻衣更苦怜,
  低头化纸钱,
  纸灰化作花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
挑绣巾
  
  
  一挑金,
  二挑银,
  三挑做夫人。
  绣巾挑挑起,
  公婆都欢喜。
  绣巾挑上床,
  儿孙均满堂。
  绣巾挑进斗桶里,
  家中财宝五谷丰。
  挑是金,
  盖是罗,
  先做媳妇后做婆。
  新娘落床,
  子孙满堂。
=============================================

寡妇门前多冤家
  
   十指尖尖白笋芽,肩挑祭盒手拎茶。
   坟前点了一炷香,哭得眼泪湿青衫。
   当初劝你嫁给我,日里种田夜绩麻。
   偏要嫁个生意客,一封死信捎来家。
   你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身子悬在半山崖。
   有心帮你把绳解,哎呀呀,寡妇门前多冤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戏曲
宋以前的安徽戏曲,仅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供参考。宋元时期始有零星记载,但过于简单。亳州人孟汉卿创作的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至今尚有流传。明代初期,南戏在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广为流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均有传入,由徽商组织家班或出资支持民间戏班演出,多在徽州、安庆等地活动。这些声腔的传入,为安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徽较古老的戏曲有宗教色彩相当浓厚的目连戏和傩戏。目连戏以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一些滑稽小段和惊险特技,明初就有演出,祁门郑之珍根据传抄本加以改编后十分盛行,分祁门、歙县、南陵三个重点演出区。傩戏主要流行在九华山北麓贵池境内百里山区,由村俗跳傩舞发展而来,表演时戴有面具。每年仅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元宵节演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池州一带出现了从余姚腔和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其中,青阳腔影响最大,广为流传,北到山西,南...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徽州目连戏
编者按: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保存和保护世界各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近年来一直是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持续呐喊和奋斗目标,也是近年来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的全球性共识。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开展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发布活动,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了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中国也以2003年初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部署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为标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入了全面规范的快车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口述传统及其作为载体的语言、传统的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技能、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音乐
安徽音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也有地方特色。安徽民间音乐植根于人民,表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天然。安徽民间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其中民歌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与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风格、风俗习惯差异明显,直接影响了各地人民的性格及表达感情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特点的民歌:江南色彩区风格抒情优美,欢快活泼,以悠扬流畅见长;皖西色彩区风格高亢嘹亮,如《慢赶牛》、《挣颈红》等;淮北色彩区,风格朴实粗犷,如花鼓灯灯歌等;江淮色彩区混合色彩风格,如凤阳花鼓、巢湖民歌、舒城山歌等;皖东色彩区风格风趣幽默,如《小猫调》、《杂不龙冬耍》等。安徽民歌按音乐体裁区分有号子、山歌、小调。号子演唱的内容多是民谣、民谚或寄物托情即兴演唱身边的人和事,其结构短小,上下句对仗,常用衬词补充唱词结构,抒发情感。山歌分...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曲艺
安徽曲艺约有60种,源于安徽和流行较广的约20种。安徽大鼓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形成于淮河以北,一度流传到豫东和江苏。最初的表演是即兴编唱,以后发展成说唱历史故事。长期流行过程中形成一支庞大的艺人群体,分成门派,前后师承达数十辈。安徽评书起源何处尚有争议,但至少从明代晚期就在安徽流传,影响非常广泛。淮北地区流行的曲种有太和清音、亳州清音、四句推子、颖河溜等。太和清音流行于太和、阜阳一带,原为汝南老僧清坛法师所创,用于佛教,流传民间后演化而成曲艺样式。亳州清音是八旗弟子《八角鼓》、《岔曲》与地方民歌融合而成。江淮之间的白曲流行于来安、天长一带,四弦书流行于六安、舒城、霍邱一带。沿江皖南的含弓调流行于和县、含山和巢县一带,梨簧调流行于马鞍山、芜湖等地。另有黟县的曲书,是供妇女专听的曲艺种类。其他如琴书、坠子、相声等,都是从外地传入安徽,但流行时间长,影响深远。民国时期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表演条件...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舞蹈
安徽历史上疆域归属不稳定,人口成分复杂,形成了安徽民族民间舞蹈在品种和风格上呈现为多元性的格局。纵观安徽舞蹈发展脉络,西周以前居住在淮河中下游的“淮夷”和江、沱、汝、汉之间的南方诸国,乐舞艺术丰富,风格豪放粗犷。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安徽长期处于分裂战乱之中,人民大量流亡,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濒临绝迹,而贵族、富豪和知识分子中的舞蹈活动却很活跃。同时由于大规模的江浙一带和北方人口迁入安徽,淮北人民迁往皖南,出现多种风格舞蹈流入的现象。唐代以后,节令习俗、迎神、庙会、宗教、祭祀活动都掺入各种形式的民间舞蹈,形成规范,流传至今。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