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民间古乐《春富贵》再现岳西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5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民间古乐《春富贵》再现岳西,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姚河乡孙氏宗祠古戏楼上,9位当地民间艺人正在排演古老民

  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姚河乡孙氏宗祠古戏楼上,9位当地民间艺人正在排演古老民间音乐《春富贵》,那欢快、喜庆、简约、古朴的乐音打动了众多在场听众。自去冬至今,为挽救《春富贵》这首濒危的古老民间音乐,岳西县和该县姚河乡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相关调查、整理工作,这9位老民间艺人更是放下手中的农活加紧排练。目前,岳西县正着手向省有关部门申报《春富贵》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吹吹打打贺新春

    《春富贵》是一首民间吹打乐,乐曲喜气洋洋,寓庆贺春天到来之意。是古时有钱人家或地方士绅家喜庆之事时的助兴之乐。《春富贵》在清朝由周边传入岳西县姚河乡,在当地生根开花,一度十分流行。后经当地艺人加工,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岳西县乃至安徽省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件代表作。

    专业人士介绍,《春富贵》吹打乐是首组曲。整支曲谱由前奏曲、6个乐段以及结尾曲组成。这首民间吹打乐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以鼓指挥,构成唢呐主奏,其他打击乐混合交替演奏的特征。按照乐曲原先的要求,演奏《春富贵》的班子,应在20人左右,至少也要9人。演奏《春富贵》的乐器,包括唢呐、笛子、箫、胡琴、板鼓、冬鼓、牙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马锣、堂锣、大镲等。据朱诵友等民间艺人介绍,《春富贵》已有150年左右的传承史了。

  急需抢救与传承

    业内人士指出,《春富贵》作为一首保存完好的古老而珍贵的民间音乐,对于研究100多年前的民间文化、民间习俗等,具有“活化石”的重要作用。

    但今天,《春富贵》已濒临绝境。本来就很稀少的民间艺人,有的离开人世,有的退出舞台,现存的也都年岁已高,并且平时极少有展示才艺的机会。据介绍,如今幸存的吹打班,成员仅10人,平均年龄近50岁。他们都是当地老农,年轻时受环境熏陶,跟前辈学习《春富贵》等民间音乐的演奏。而今天的年轻人则对传统民间艺术不感兴趣,所以吹打班严重后继乏人。故而,抢救和保护《春富贵》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戏曲
宋以前的安徽戏曲,仅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供参考。宋元时期始有零星记载,但过于简单。亳州人孟汉卿创作的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至今尚有流传。明代初期,南戏在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广为流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均有传入,由徽商组织家班或出资支持民间戏班演出,多在徽州、安庆等地活动。这些声腔的传入,为安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徽较古老的戏曲有宗教色彩相当浓厚的目连戏和傩戏。目连戏以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一些滑稽小段和惊险特技,明初就有演出,祁门郑之珍根据传抄本加以改编后十分盛行,分祁门、歙县、南陵三个重点演出区。傩戏主要流行在九华山北麓贵池境内百里山区,由村俗跳傩舞发展而来,表演时戴有面具。每年仅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元宵节演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池州一带出现了从余姚腔和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其中,青阳腔影响最大,广为流传,北到山西,南...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岳西高腔的特色
安徽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大省,自古以来不仅文人雅士辈出,艺苑画坛流派纷呈,而且许多地区都有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将传统文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推陈出新地繁荣安徽地域文化,既是文艺服务广大群众的要求,也是文艺发展的具体途径。特别是我们的徽文化遗产,是个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不论是在文学、美术还是戏剧方面,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挖掘和利用徽文化资源,创作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打造安徽文艺的地方特色,继承和弘扬徽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遗产,在着力塑造安徽文艺特色品牌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文化部近日向社会公示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曾被誉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石”的岳西高腔,就名列其中。岳西高腔是明代中叶风靡全国的青阳腔遗脉。高腔是戏曲一个声腔系统的总称,除岳西高腔外,还有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而这些高腔与岳西高腔都有着千丝万缕的...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岳西高腔深山再闻绝响声
岳西高腔是明代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戏曲-------古青阳腔的遗脉。青阳腔当时与昆腔齐名,人称“时调青昆”。前些年,它的余脉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流传,可惜日渐衰微。如今,我们却再次听见了这种“绝唱”。走进“相约花戏楼”古树,残阳。一群鬓发花白的老人竭尽全力,在深情歌唱,苍凉古朴的歌声延续着一个古老剧种的最后一线血脉。在岳西县五河镇五河初中的校园内,古树苍遒,残阳如梦。近百名师生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半圆,侧耳聆听,举目凝望。树阴下,七个老人坐成两排,其中几位双鬓已白。前排,居中坐的一位老人,架腿挺腰,双目半闭,神情悠然。他旁边的一位老人一手拿着手抄本,一手执扇,不时回首与后排众人细语。另五位老人各自手持鼓板锣钹等打击乐器。居中的老人唱几句,大家便随音和唱,同时击鼓鸣锣,于古朴的喧闹声中透出一份苍凉凄婉。这群年近古稀的老人们演唱的就是在舞台上已绝响30年,被人们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的岳西高腔。日...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音乐
安徽音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也有地方特色。安徽民间音乐植根于人民,表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天然。安徽民间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其中民歌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与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风格、风俗习惯差异明显,直接影响了各地人民的性格及表达感情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特点的民歌:江南色彩区风格抒情优美,欢快活泼,以悠扬流畅见长;皖西色彩区风格高亢嘹亮,如《慢赶牛》、《挣颈红》等;淮北色彩区,风格朴实粗犷,如花鼓灯灯歌等;江淮色彩区混合色彩风格,如凤阳花鼓、巢湖民歌、舒城山歌等;皖东色彩区风格风趣幽默,如《小猫调》、《杂不龙冬耍》等。安徽民歌按音乐体裁区分有号子、山歌、小调。号子演唱的内容多是民谣、民谚或寄物托情即兴演唱身边的人和事,其结构短小,上下句对仗,常用衬词补充唱词结构,抒发情感。山歌分...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曲艺
安徽曲艺约有60种,源于安徽和流行较广的约20种。安徽大鼓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形成于淮河以北,一度流传到豫东和江苏。最初的表演是即兴编唱,以后发展成说唱历史故事。长期流行过程中形成一支庞大的艺人群体,分成门派,前后师承达数十辈。安徽评书起源何处尚有争议,但至少从明代晚期就在安徽流传,影响非常广泛。淮北地区流行的曲种有太和清音、亳州清音、四句推子、颖河溜等。太和清音流行于太和、阜阳一带,原为汝南老僧清坛法师所创,用于佛教,流传民间后演化而成曲艺样式。亳州清音是八旗弟子《八角鼓》、《岔曲》与地方民歌融合而成。江淮之间的白曲流行于来安、天长一带,四弦书流行于六安、舒城、霍邱一带。沿江皖南的含弓调流行于和县、含山和巢县一带,梨簧调流行于马鞍山、芜湖等地。另有黟县的曲书,是供妇女专听的曲艺种类。其他如琴书、坠子、相声等,都是从外地传入安徽,但流行时间长,影响深远。民国时期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表演条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