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青阳腔:历史发展及特点介绍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1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青阳腔:历史发展及特点介绍,一、简要描述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

一、简要描述

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二、历史溯源及发展

《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传入青阳,吸收其精髓,并与当地九华山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冶炼而成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青阳腔。因为青阳古属池州府,故称为"池州调。"

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由皖南发展到省城安庆,赣、鄂、川、湘等地。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全国,影响了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并与全国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产生和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明末清初,青阳腔影响了全国各地许多高腔的唱法。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高腔,均为青阳腔的遗脉。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同时,目连戏的上演也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和传播。

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黄梅戏是青阳腔融合湖北黄梅采茶调、徽调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艺术。明代嘉靖年间,池州、徽州青阳腔兴起,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便形成徽剧。又因青阳腔曲调清秀高雅,池州、徽州盛兴,故又有"徽池雅调"之称,从而青阳腔"为天下时尚"的新调。

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枞阳、桐城等地,其后徽剧走向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

因此,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乾隆年间,史称"花部"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纷纷兴起,青阳腔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曲剧种;而青阳腔剧种自咸丰三年(1853)始,由于兵燹(青阳县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瘟疫,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流谋生,该剧种在发祥地青阳日渐式微,却在江西省湖口县生存和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37个青阳腔业余剧团。青阳县后从湖口"迎回"失传多年的青阳腔,恢复上演《送饭·斩娥》、《夜等·追舟》、《百花赠剑》、《思凡下山》4出青阳腔传统折子戏。

三、艺术特点

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四、现状

1989年10月,青阳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上演新编青阳腔小戏《月圆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场调演,获剧本创作和表演奖。1991年4月由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联合编辑出版《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集),收集青阳腔大小剧目94个。1992年5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学术论文24篇,并以《古腔新论》结集出版。

青阳腔从皖南流布到闽、湘、川、豫、晋、鲁等地,成为"天下时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琴书介绍及代表作
曲种简介:安徽琴书,也叫“淮北琴书”、“泗州琴书”。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涡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一般认为是由鲁西南传入泗县后与当地老凤阳歌等小调结合而成。与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有一定的血渊关系。一至数人演唱,伴奏乐器有扬琴、坠胡、三弦、琵琶、擅板。曲调有慢板(四句牌子)、悲调(苦条子)、流水、垛子、凤阳歌、流水连句(包括大连句、小连句、贯口连句)。传统曲目有《说唐》、《反唐》等长篇,《水漫蓝桥》、《十把穿金扇》等中篇,《鹦哥对诗》等短篇。解放后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雷锋》、《烈火金刚》等。代表作品:《说唐》、《反唐》、《雷锋》、《烈火金刚》、《水漫蓝桥》、《十把穿金扇》、《鹦哥对诗》、《雷锋》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戏曲
宋以前的安徽戏曲,仅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供参考。宋元时期始有零星记载,但过于简单。亳州人孟汉卿创作的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至今尚有流传。明代初期,南戏在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广为流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均有传入,由徽商组织家班或出资支持民间戏班演出,多在徽州、安庆等地活动。这些声腔的传入,为安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徽较古老的戏曲有宗教色彩相当浓厚的目连戏和傩戏。目连戏以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一些滑稽小段和惊险特技,明初就有演出,祁门郑之珍根据传抄本加以改编后十分盛行,分祁门、歙县、南陵三个重点演出区。傩戏主要流行在九华山北麓贵池境内百里山区,由村俗跳傩舞发展而来,表演时戴有面具。每年仅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元宵节演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池州一带出现了从余姚腔和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其中,青阳腔影响最大,广为流传,北到山西,南...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拉魂腔”戏(剧)种名称的由来
在淮河以北苏皖一带有一种民间流传已久的古老地方戏[剧]种,如今的官名叫作<<泗洲戏>>.据江苏睢宁地区史志记载:早年这种地方戏,人们叫它为:"肘古子",后来又改名为:"拉魂腔".从声腔和流派传承上来看,这就是近现代流传于淮北一带的知名剧种"泗洲戏"[因古时侯淮海地区是有名的泗洲城地界]因此,在徐州以东的苏鲁一带又叫作"柳琴戏"[由于该戏一种主要伴奏乐器为"柳琴"而得名].但是在当地民间很多老百姓还是一直叫它为:"拉魂腔".那是因为:这种戏曲从音乐伴奏,锣鼓点子到唱腔表演都是十分地让人们"着迷",只要小锣子一响,琴声一起真的就能够把人们的"魂"给勾拉了过去.可见当地老百姓对"她"的痴迷程度!至于当初为何给它取名为"拉魂腔",在睢宁民间还有着一段十分有趣和精彩的故事呢!----睢宁地区"史志"里记载着:在湖东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每家大小人等全都喜爱听"拉魂腔".每当晚黑到来...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岳西高腔的特色
安徽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大省,自古以来不仅文人雅士辈出,艺苑画坛流派纷呈,而且许多地区都有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将传统文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推陈出新地繁荣安徽地域文化,既是文艺服务广大群众的要求,也是文艺发展的具体途径。特别是我们的徽文化遗产,是个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不论是在文学、美术还是戏剧方面,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挖掘和利用徽文化资源,创作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打造安徽文艺的地方特色,继承和弘扬徽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遗产,在着力塑造安徽文艺特色品牌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文化部近日向社会公示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曾被誉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石”的岳西高腔,就名列其中。岳西高腔是明代中叶风靡全国的青阳腔遗脉。高腔是戏曲一个声腔系统的总称,除岳西高腔外,还有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而这些高腔与岳西高腔都有着千丝万缕的...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岳西高腔深山再闻绝响声
岳西高腔是明代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戏曲-------古青阳腔的遗脉。青阳腔当时与昆腔齐名,人称“时调青昆”。前些年,它的余脉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流传,可惜日渐衰微。如今,我们却再次听见了这种“绝唱”。走进“相约花戏楼”古树,残阳。一群鬓发花白的老人竭尽全力,在深情歌唱,苍凉古朴的歌声延续着一个古老剧种的最后一线血脉。在岳西县五河镇五河初中的校园内,古树苍遒,残阳如梦。近百名师生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半圆,侧耳聆听,举目凝望。树阴下,七个老人坐成两排,其中几位双鬓已白。前排,居中坐的一位老人,架腿挺腰,双目半闭,神情悠然。他旁边的一位老人一手拿着手抄本,一手执扇,不时回首与后排众人细语。另五位老人各自手持鼓板锣钹等打击乐器。居中的老人唱几句,大家便随音和唱,同时击鼓鸣锣,于古朴的喧闹声中透出一份苍凉凄婉。这群年近古稀的老人们演唱的就是在舞台上已绝响30年,被人们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的岳西高腔。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