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为何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称为“三兄弟”?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3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为何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称为“三兄弟”?,   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

    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的不同流派,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发展、成熟于泗州,故名但是因为柳琴泗州,淮海戏同出一源,又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三兄弟".它在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以其勾人魂魄的声腔深受观众的喜爱,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众达5000万.

  为什么将泗州戏、柳琴戏、淮河戏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三兄弟".呢?

    据说,在清乾隆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山东厉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背着大鼓三弦来到海州卖唱乞讨,当地有丘、葛、杨三位聪明伶俐的小伙子随他们从师学艺。三人在边学戏边卖艺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想要自己的东西有生命力,必须同当地的风土民情相结合,于是他们放弃侉腔侉韵,用自己熟悉的海州当地方言里的土话作为表达方式,创作了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怡心调”,这就是淮海戏的雏形,又称海州小戏。

    海州小戏的形成,丘、葛、杨三人起到了奠基和初始发展的作用,三兄弟对戏剧的事业心很强,创业激情也很旺盛。

    丘葛杨这三位后来就分手扬镳了,丘就到了安徽淮北一带,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泗洲戏;葛就到了山东这一带,形成了今天的柳琴戏;杨留在这一带,就变成今天的淮海戏。这三个剧种可以说是“同胞兄弟”,好多唱腔到今天还是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观泗州戏《秋月煌煌》有感
6月18日晚的安徽大剧院,座无虚席,掌声如潮。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开始以来最具震撼力的一场戏剧演出——宿州市泗州戏剧团演出的大型泗州戏《秋月煌煌》,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看了这场演出,我相信它会令每一个关心安徽戏剧发展的人心潮激荡,都会由衷地感慨:这是一场显示当前我省戏剧创作水平的演出,它让我们看到了安徽本土戏剧创作队伍的实力和希望。一部好戏肯定要给人们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戏剧是这样,就是影视也不例外,最近网络上倍受网民追捧的《越狱》就是明证。泗州戏《秋月煌煌》就给人们讲述了一出非常规的爱情悲剧故事——一个勤劳、善良的柔弱女人桂姐,和她的因生病而不能尽养家糊口之责的丈夫梁大满,以及替这位丈夫“拉偏套”的男人刘柱,围绕着这一女二男间的爱恨恩怨纠葛,编剧做足了情感文章,展示、映证了人间真情之美、人性之善,撕开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人性中潜藏的丑恶。应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个新鲜的主题,但编剧周德...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关于泗州戏的传说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早先,在山东。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戏曲
宋以前的安徽戏曲,仅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供参考。宋元时期始有零星记载,但过于简单。亳州人孟汉卿创作的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至今尚有流传。明代初期,南戏在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广为流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均有传入,由徽商组织家班或出资支持民间戏班演出,多在徽州、安庆等地活动。这些声腔的传入,为安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徽较古老的戏曲有宗教色彩相当浓厚的目连戏和傩戏。目连戏以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一些滑稽小段和惊险特技,明初就有演出,祁门郑之珍根据传抄本加以改编后十分盛行,分祁门、歙县、南陵三个重点演出区。傩戏主要流行在九华山北麓贵池境内百里山区,由村俗跳傩舞发展而来,表演时戴有面具。每年仅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元宵节演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池州一带出现了从余姚腔和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其中,青阳腔影响最大,广为流传,北到山西,南...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泗州戏历史溯源和艺术特色
一、简介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二、历史溯源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戏和淮海戏属"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戏是"拉魂腔"的南派。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发展、成熟于泗州,故名。据传,在清乾隆(1736-...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端公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目连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释典。它约从东汉初至明末,略经释典、变文、戏文的衍变,日趋完整而庞杂。它与各种艺术的崛起,及佛教的兴衰都曾发生过历史性的联系。安徽目连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池、宁国、太平四府地域。明万历年间,徽州名士郑之珍一边参加演出目连戏,一边用传奇写法,润补为长达100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名《劝善记》)。民国中期出现了任甫琪(号“蟹子”,人称“目连梅兰芳”)等名艺人,他们还兼演徽、京二剧,改造了青阳腔的音乐。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是因为它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再之,它只与京、徽二剧同台争艳。唱腔是联曲体制的,但在清末后,由于与京、徽剧的接触,艺人们迈出了突破曲牌向板腔体靠拢的步伐。脸谱以净、丑为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