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洪泽湖畔一朵花泗州戏
泗州戏,与柳琴戏、淮海戏同出一源,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独具特色的地方戏保留剧种。目前,泗州戏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拉魂腔、怡心调
据喜爱泗州戏的老人回忆,泗州戏原名“拉魂腔”,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分化成南、北、东三路,南路为泗州戏(苏北、皖北之间),北路为柳琴戏(徐州以及鲁南),东路为淮海戏(泗阳东至连云港)。南北路总体风格接近,大同小异,南路因艺人多为古泗州人,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唱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
传说“拉魂腔”的发源地在江苏海州。艺人们说,当时在海州、盐城一带民间,流行着两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调———一种是劳动人民在丰收季节里,由于心情愉悦,便根据当地流行的秧歌、号子等创造出一种曲调,名曰“太平调”;另一种是当地打猎的猎户们,在打猎之后,心情舒畅,便根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结合当时当地的意境,触景生情,顺口唱出的一种曲调,名曰“猎户腔”(有称拉魂腔为猎户腔的说法),后来由当地的民间音乐爱好者丘老、葛老、张老根据“太平调”、“猎户腔”予以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形成了原始的“拉魂腔”。后来,丘老流浪到淮北一带,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造和演唱,最终形成具有苏北地方特色,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拉魂腔”。
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强,大都是根据自身嗓音条件,自由发挥,也称“怡心调”,由于泗州戏的白口、唱腔、表演风格和当地的语音、生活、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听起来亲切易懂,看上去生动过瘾。
洪泽湖畔一朵花
泗州戏属于江苏的北方剧种,受苏、鲁、豫、皖地区长江北部、黄淮文化影响,在“生活的反映”和“反映生活”的双向再造中以及北方人文气质、民风民俗的熏陶滋养下,逐渐形成了淳朴泼辣、热烈浓郁、野艳放纵的剧种风格,具有鲜明强烈的“草根”特征。
泗州戏被誉为“洪泽湖畔一朵花”,它的表演歌舞相继,与流行于洪泽湖畔、淮河两岸的民间舞蹈结合。五十年代初,泗州戏首次赴京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及艺术大师的高度评价,诗人郭沫若把泗州戏誉为“它是淮北人民的一朵鲜花”;梅兰芳先生称泗州戏曲中的“压花场”这一舞蹈动作,在全国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中,还不曾看到过,它是泗州戏的艺术结晶,值得学习。
转型中面临失传
由于多元化文艺进入市场,戏曲面临转型,传统艺术正日益受到现代生活的挑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尽管人民群众需要泗州戏,但现实“不演不赔”、“大演大赔”的情况使其难以继续,经费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泗州戏的发展。
另外,泗州戏后继乏人,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泗州戏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因年高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目前,当地30岁以下的青年人几乎听不懂泗州戏,这就意味着这一优秀民族戏曲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自行消失。泗州戏,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希望可以重新唤起社会的重视,强化群众的保护意识,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福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