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洪泽湖畔一朵花泗州戏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4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洪泽湖畔一朵花泗州戏,泗州戏,与柳琴戏、淮海戏同出一源,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独具特色的地

泗州戏,与柳琴戏、淮海戏同出一源,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独具特色的地方戏保留剧种。目前,泗州戏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拉魂腔、怡心调

据喜爱泗州戏的老人回忆,泗州戏原名“拉魂腔”,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分化成南、北、东三路,南路为泗州戏(苏北、皖北之间),北路为柳琴戏(徐州以及鲁南),东路为淮海戏(泗阳东至连云港)。南北路总体风格接近,大同小异,南路因艺人多为古泗州人,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唱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

传说“拉魂腔”的发源地在江苏海州。艺人们说,当时在海州、盐城一带民间,流行着两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调———一种是劳动人民在丰收季节里,由于心情愉悦,便根据当地流行的秧歌、号子等创造出一种曲调,名曰“太平调”;另一种是当地打猎的猎户们,在打猎之后,心情舒畅,便根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结合当时当地的意境,触景生情,顺口唱出的一种曲调,名曰“猎户腔”(有称拉魂腔为猎户腔的说法),后来由当地的民间音乐爱好者丘老、葛老、张老根据“太平调”、“猎户腔”予以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形成了原始的“拉魂腔”。后来,丘老流浪到淮北一带,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造和演唱,最终形成具有苏北地方特色,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拉魂腔”。

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强,大都是根据自身嗓音条件,自由发挥,也称“怡心调”,由于泗州戏的白口、唱腔、表演风格和当地的语音、生活、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听起来亲切易懂,看上去生动过瘾。

洪泽湖畔一朵花

泗州戏属于江苏的北方剧种,受苏、鲁、豫、皖地区长江北部、黄淮文化影响,在“生活的反映”和“反映生活”的双向再造中以及北方人文气质、民风民俗的熏陶滋养下,逐渐形成了淳朴泼辣、热烈浓郁、野艳放纵的剧种风格,具有鲜明强烈的“草根”特征。

泗州戏被誉为“洪泽湖畔一朵花”,它的表演歌舞相继,与流行于洪泽湖畔、淮河两岸的民间舞蹈结合。五十年代初,泗州戏首次赴京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及艺术大师的高度评价,诗人郭沫若把泗州戏誉为“它是淮北人民的一朵鲜花”;梅兰芳先生称泗州戏曲中的“压花场”这一舞蹈动作,在全国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中,还不曾看到过,它是泗州戏的艺术结晶,值得学习。

转型中面临失传

由于多元化文艺进入市场,戏曲面临转型,传统艺术正日益受到现代生活的挑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尽管人民群众需要泗州戏,但现实“不演不赔”、“大演大赔”的情况使其难以继续,经费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泗州戏的发展。

另外,泗州戏后继乏人,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泗州戏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因年高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目前,当地30岁以下的青年人几乎听不懂泗州戏,这就意味着这一优秀民族戏曲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自行消失。泗州戏,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希望可以重新唤起社会的重视,强化群众的保护意识,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福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关于泗州戏的传说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早先,在山东。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观泗州戏《秋月煌煌》有感
6月18日晚的安徽大剧院,座无虚席,掌声如潮。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开始以来最具震撼力的一场戏剧演出——宿州市泗州戏剧团演出的大型泗州戏《秋月煌煌》,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看了这场演出,我相信它会令每一个关心安徽戏剧发展的人心潮激荡,都会由衷地感慨:这是一场显示当前我省戏剧创作水平的演出,它让我们看到了安徽本土戏剧创作队伍的实力和希望。一部好戏肯定要给人们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戏剧是这样,就是影视也不例外,最近网络上倍受网民追捧的《越狱》就是明证。泗州戏《秋月煌煌》就给人们讲述了一出非常规的爱情悲剧故事——一个勤劳、善良的柔弱女人桂姐,和她的因生病而不能尽养家糊口之责的丈夫梁大满,以及替这位丈夫“拉偏套”的男人刘柱,围绕着这一女二男间的爱恨恩怨纠葛,编剧做足了情感文章,展示、映证了人间真情之美、人性之善,撕开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人性中潜藏的丑恶。应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个新鲜的主题,但编剧周德...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安徽戏曲
宋以前的安徽戏曲,仅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供参考。宋元时期始有零星记载,但过于简单。亳州人孟汉卿创作的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至今尚有流传。明代初期,南戏在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广为流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均有传入,由徽商组织家班或出资支持民间戏班演出,多在徽州、安庆等地活动。这些声腔的传入,为安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徽较古老的戏曲有宗教色彩相当浓厚的目连戏和傩戏。目连戏以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一些滑稽小段和惊险特技,明初就有演出,祁门郑之珍根据传抄本加以改编后十分盛行,分祁门、歙县、南陵三个重点演出区。傩戏主要流行在九华山北麓贵池境内百里山区,由村俗跳傩舞发展而来,表演时戴有面具。每年仅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元宵节演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池州一带出现了从余姚腔和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其中,青阳腔影响最大,广为流传,北到山西,南...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泗州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泗州戏的表演艺术具有委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等鲜明特色,这和她所生长的地区——淮北平原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性格以及流行于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如花鼓灯、小车舞、旱船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被称为泗州戏表演艺术根本的“压花场”,无论从音乐节奏还是步法、身段或表演形式,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影响。从形式上看,压花场的小生如同花鼓灯中的鼓架子;压花场中的花旦也和花鼓灯中的兰花是同样性质的角色。压花场是泗州戏艺人公认的表演艺术根本。在几十年前的旧社会,作为一个“拉魂腔”艺人是必须学会压花场的。“压花场”是泗州戏的优秀传统和精华,它的演出形式非常简单,“压花场”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单压花场是一生一旦,双压花场是一男两女对舞对唱。压花场的内容,短的称娃子、羊子,长的称篇子,篇子就是还没有构成戏曲的小段儿。压花场的表演形式也比较简单,先由一个花旦伴随着音乐节奏舞上场来,做着不同的舞蹈身段,走出各种...
· 安徽戏曲—其他地方戏—泗州戏历史溯源和艺术特色
一、简介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二、历史溯源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戏和淮海戏属"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戏是"拉魂腔"的南派。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发展、成熟于泗州,故名。据传,在清乾隆(1736-...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