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微剧—四大徽班是哪四个著名徽剧戏班?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3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微剧—四大徽班是哪四个著名徽剧戏班?,四大徽班概况“徽”指的是徽调或徽戏,“徽班”是指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

四大徽班概况
“徽”指的是徽调或徽戏,“徽班”是指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

“轴子”(读“咒”),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

“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

“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

“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

这是四大徽班的概况。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四大徽班

明末,安徽青阳,徽州声腔已趋流行,同时安徽优伶技艺已显头角.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年),高宗八旬万寿盛典,三庆徽班率先入京祝厘,自此继来徽班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班,合称「四大徽班」.
乾隆时,戏曲已分雅,花两部.雅部即指昆腔;花部又名乱弹,泛指昆腔外之一切地方声腔.徽班则特有其地力之「二黄调」,但仅是以二黄调为基本声腔,再融合流行之京,秦两腔,萃集其他剧种所长.是以嘉庆年间,徽班不但擅演花部诸戏,昆腔也是常演戏目,演员亦不仅安徽人,徽班只是为安徽人所主宰之剧团而已.这种兼容并蓄的作法,因而博得观众的欢迎,不但徽班声誉日隆,二黄调也因之身价日增.
道光年间,四大徽班已领先各类剧团,而四大徽班又各有特色:四喜以昆腔见长;三庆以连演新戏见长;和春以武戏见长;春台以童伶见长.至咸丰时,三庆班老生程长庚以二黄调突出於伶界,与四喜班擅长西皮之老生张二奎,及春台班做工取胜之老生余三胜鼎足而三,皮黄君临天下之势已成.同治,光绪年间,各班生,旦,净,丑偕济济多士,皮黄调於此大成.故京剧之兴,与四大徽班之起,息息相关.

一般认为我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

寿有关方面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社调进北

京,才使后来发展成为京剧。实际上这"四大徽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最早进京的是"三

庆",后来是"四喜"等。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都是同属"皮黄腔"类的地方戏曲,而且

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

胜原来就是工汉调的。当然,这些班社的进京确实有助于"徽、汉"两调在京的合流,最终至

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而这四个班社,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微剧—徽剧和徽班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创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唱腔的音域异常辽阔,给人以一种粗犷,美好的感受。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
· 安徽戏曲—微剧—“京剧之源”话徽剧
在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徽剧”这一传统戏曲项目意义重大且隽永。这是因为它不但是一种有着300年历史、面临濒危困境的安徽地方剧种,更因为它孕育了我们的国剧——京剧,有“京剧之源”的美称;甚至连中国南北几十种地方戏曲剧种,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徽剧,渊源于明代古徽州的“徽州腔”和池州的“池州腔”合成的“徽池雅调”。明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徽州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创造了新腔,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影响,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包含九类声腔的大剧种——徽剧。因此,“徽剧”之“徽”,既是“安徽”的“徽”,更是“徽州”的“徽”。徽剧最为辉煌的历史,就是“四大徽班”进京、孕育并诞生了京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徽商扶持的徽剧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与春台班等“四大徽班”为给弘历皇帝80寿庆祝寿,相继...
· 安徽戏曲—微剧—徽剧的资料与评论
徽剧,戏曲剧种。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它是多方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不仅京剧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安徽,受当地诸腔影响,逐渐衍变,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拨子高亢激越,常和当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个剧目中配合使用,习称“吹拨”。由于它产生和流行在枞阳、石牌(今怀宁)、安庆一带,先后被称为枞阳腔、石牌调或安庆梆...
· 安徽戏曲—微剧—徽剧的艺术特点
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演出容量大,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其表演题材广泛,即能演出诸如《八阵图》、《水淹七军》、《龙虎斗》、《七擒孟获》等历史题材的大戏;又能表演如《踢球》、《闹灯》、《骂鸡》等生活小戏。其表演场面或委婉细腻,如生旦排场戏《赠剑》、《断桥》、《醉酒》;或火爆炽列,如武打戏《烈火旗》、《八蜡庙》、《英雄义》等。其表演形式也灵活多样,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单折戏、连台戏均可演出。由于演出题材广泛,涉及各类人物众多,故徽剧的角色行当有一套完备的体制,号称“十大行,百人档”,许多剧目中的场面如《对金刀》、《铁笼山》、《闹江州》等,都有十行具备、多种群“档子”对打的表演。徽剧音乐唱腔由吹腔、拨子、二簧、西皮、徽昆、高腔、花腔杂调等组成,以演唱武戏为主,气势宏伟。唱腔结构体制比较复杂,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
· 安徽戏曲—微剧—徽剧的历史沿革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是我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于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是中国戏曲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剧种,不仅京剧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在安徽省内,现流行分布于南陵、青阳、徽州、安庆、巢湖等广大地区。今徽剧以徽调(戏)为主体,兼演青阳腔、徽昆和民间小戏。历史沿革徽剧具有悠久历史。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是中国东南地区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明嘉靖、万历年间,在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徽州腔、青阳腔并被誉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盛极一时。此期间,昆曲也在徽州一带流传。徽州腔在唱腔等多方面深受昆曲影响,在吸收昆曲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平腔”和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