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微剧—从“罚戏碑”看徽州的戏曲文化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4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微剧—从“罚戏碑”看徽州的戏曲文化,祁门县叶源明代戏台笔者近期到古徽州(今黄山市)祁门县考察,发现那里保存有

  祁门县叶源明代戏台

  笔者近期到古徽州(今黄山市)祁门县考察,发现那里保存有清代的“罚戏碑”。
    被当地人称为“目连村”的彭隆乡环沙村“叙伦堂”堂外西墙上还有一块“嘉庆二年十一月”立的石碑,碑文的内容是,当地村民程之璞等人鉴于“迩缘人心不一,纵火烧山,故砍松杉,兼之锄挖柴桩”,于是合议立“养山合墨文约”,其条文为:“纵火烧山罚戏一台,仍要追赔木价;挖桩脑者五问松杉杂植,罚戏一台;采薪带取松杉二木并烧炭故毁,无问干湿,概在禁内,违禁者罚戏一台”。这块“罚戏碑”不仅是村民们的公约,而且由县令以公告发布,公告原文被刻在石碑上。
    据史料记载,用“罚戏一台”的方法禁止砍伐或烧毁树木山林,在徽州相沿已久,较为流行。
    在清明两代,徽州是一个戏曲文化氛围异常浓厚的地方。徽州商人在赚了大把大把的银子后,不仅兴建豪华的住宅,也追求精神的享受,听戏看戏就是当时流行的娱乐活动。明代的徽商就开始蓄养戏班子,他们大部分时间侨寓在外,可有时候也携带戏班回到徽州。例如万历年间的徽商兼文人潘之恒家就养了一个家班,万历二十五年,著名文人袁宏道到徽州,并到岩寺潘之恒家做客,看到他家里“东西南北名士凑集者不下十余人,朝夕命吴儿度曲佐酒”。在徽商的带动下,徽州民间的戏曲演出活动也逐渐频繁起来,万历歙县县令傅岩在《歙纪》中说道:“徽俗最喜搭台唱戏。”说明至迟在明代中叶以后,徽州人喜欢唱戏和看戏已经形成了风俗。不过民间戏曲演出往往和祭祀、迎神赛会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据潘之恒记载,“万历庚子立春,郡邑长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于东郊。百工咸悦,不令而穷极奇巧。为平台三十六座,马戏四十八骑皆选倡优韶秀者充之。”在这次规模空前、“即新安亦仅见”的迎春赛会上,苏州、浙江的著名戏曲演员都前来参加了演出,其中,新安河西的一位姓张的艺名“舞媚娘”的演员扮演《蟾宫折桂》中的常娥,“一郡见者惊若天人”。在徽州,不仅府治、县城有演出,农村的演出也十分活跃。
    徽州的戏曲演出活动还具有浓厚的区域特征。首先是它的宗族性。因为徽州是“各族聚姓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当地留存戏台的建筑形制也能够说明这一点,它们虽然样式有差异,但有一点完全相同:均建在宗族祠堂内。其次,“罚戏”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禁止砍伐和烧毁树木山林。因为木材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无疑,保护树木山林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这也正是徽州区域所具有的意识。通过“罚戏”保护山林,更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特色。
    徽商把戏曲带到了家乡,又支持了众多的戏曲班社在各地演出,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徽班进京正是突出的例子。与此同时,喜爱和崇尚戏曲则逐渐成为徽州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在徽州依然能够看到“罚戏碑”这样独特的戏曲文化遗存,看到不少明清时期的戏台,看到各种曲目的手抄曲本,还能够看到带有古朴韵味的徽戏的演出。徽州的戏曲文化折射了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的特色和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微剧—徽州古戏台
祁门余庆堂古戏台徽州戏剧演出活动源远流长,东晋时期就有“宴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徽州府邑城东郊迎春赛会上,有戏台36座,在这些戏台上献艺的有从苏、浙、豫等地请来的名优,也有徽州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场面之大,人数之多,盛极一时。徽州乡民对戏剧特别嗜好,不仅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时要演戏,而且在诉讼之后还要对败诉者罚戏。一些较大的村庄,都建有砖木结构的永久性戏台。这些古戏台的建立对促进徽州戏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徽州古戏台不同于京城和城市的戏台,也不同于北方农村的戏台和花戏楼,有着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宗族血缘关系与法治地位。徽州古戏台建在宗族领地的祠堂中,它位于祠堂的门厅,与享堂、寝堂相对。一来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徽州人讲究忠孝礼义,遵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以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二来体现宗族的威严,祠堂是宗族执法的...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剧武戏
是注重武打场面和武术表演的徽剧剧目。徽剧演员擅长武打表演,具有传统性的武打功夫。他们融传统武术、民间杂耍于戏剧表演中,发展成徽剧武戏的特殊招式。明清以来,徽州武戏盛行,《七擒孟获》、《八阵图》、《水淹七军》、《齐王点兵》、《反昭关》、《战长沙》、《古城会》、《百花赠剑》、《淤泥河》等,就是著名的徽州传统武戏剧目。直至近代徽戏大名家王鸿寿,人称“活关公”。即是因擅演关公戏而著称。万历年至明末,在安徽境内演出的武戏,见于曲选者,有《古城记》、《金貂记》、《金锏记》、《调弓记》、《千金记》、《白袍记》等,在曲选目录中占有显著地位。徽剧演员以其特有的武戏表演技艺,具体形象地表现此类剧目中古代战争的场面与特征,给观众以很好的艺术享受。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发展而成,约有二百年历史。流行于安徽淮河以南和长江两岸。以皖西、皖中、皖东三个地区分为上、中、下三路,各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解放前有些职业班社曾先后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在剧目和表演上受过这两个剧种的影响。唱腔分“花腔”,演唱上有“帮腔”、“吆台”形式。剧目分小戏、折戏、本戏三类,约二百多个。解放后整理演出了《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等剧。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泗州戏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泗州<今泗县>,解放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以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海云花》剧照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解放后本县作者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目50多个,其中《有心人》、《海云花》、《借纱帽》等10多个剧目在省地汇演中获奖。本县演员马方元主演的《打干棒》1957年在北京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目莲戏
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你祁门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避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