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合肥庐剧—庐腔庐调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66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合肥庐剧—庐腔庐调,庐剧,安徽五大地方戏曲(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徽剧,皖南花鼓戏)之一,原名倒

  庐剧,安徽五大地方戏曲(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徽剧,皖南花鼓戏)之一,原名倒七戏,有人认为从河南传入,其实,从其声调和演出剧目来看,事实上是在当地流行的民歌基础上发展到以锣鼓腔为主调的一个剧种.发源于安徽霍山县.庐剧在安徽覆盖面积很广,南之芜湖,宣城,北之淮南,蚌埠,东之凤阳,西之六安,霍山一带.

    庐剧腔调:庐剧一些小戏具有专门的唱调,像<点大麦>,<借罗衣><讨学钱>等.大戏不是每部都有专门唱调,而是用固定的曲调配上唱词.生行,旦行,丑行都有专门的曲调,根据悲喜程度还分悲调喜调平调.悲调种类特别多,丰富多彩,导致有些人称庐剧为哭腔.喜调一般用于抒情和内心独白.平调用于叙事.至于打锣所唱板式,有二梁,寒调,端分,三七之类,且以锣鼓代替过门和换场.如果后台帮腔就称为满台戏.

    庐剧唱词:庐剧有时从弹调,小说和其他戏曲取材,有时采用跑梁子的方式演出(剧中人物无固定台词,只凭提纲分别场子).具有固定唱词的剧目不多,只有<点大麦><讨学钱><张万郎讨饭>等有固定唱词.

    民国初年,庐剧只限于淮南,六合,合肥,芜湖一带的农村演出,不能进入城市公开演出,当时的反动政府不准其演出.

    现在的庐剧呈现东中西三路并存的局面.东路庐剧是指在芜湖,和县,无为,巢湖一带流行的庐剧,其唱腔简单,唱词皆是方言,却富有生活气息,广泛流传至合肥,淮南,蚌埠一带,很深得人心,走进了当地千家万户的农民家庭.东路庐剧以民间艺术家周小五和庐剧明星朱德顺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逼儿休妻>(<孔雀东南飞>),<张万郎讨饭><姐妹争夫><王小过年>等等.中路庐剧是指在合肥,长丰一带流行的庐剧.流行在霍山,六安一带的庐剧称为西路庐剧,西路庐剧唱腔丰富,委婉动听,以<十八相送>为代表.

    庐剧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中老年人,虽然土腔土调却很有魅力.

一个小剧种-------庐剧

    庐剧,安徽五大地方戏曲(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徽剧,皖南花鼓戏)之一,原名倒七戏,有人认为从河南传入,其实,从其声调和演出剧目来看,事实上是在当地流行的民歌基础上发展到以锣鼓腔为主调的一个剧种.发源于安徽霍山县.庐剧在安徽覆盖面积很广,南之芜湖,宣城,北之淮南,蚌埠,东之凤阳,西之六安,霍山一带.

    庐剧腔调:庐剧一些小戏具有专门的唱调,像<点大麦>,<借罗衣><讨学钱>等.大戏不是每部都有专门唱调,而是用固定的曲调配上唱词.生行,旦行,丑行都有专门的曲调,根据悲喜程度还分悲调喜调平调.悲调种类特别多,丰富多彩,导致有些人称庐剧为哭腔.喜调一般用于抒情和内心独白.平调用于叙事.至于打锣所唱板式,有二梁,寒调,端分,三七之类,且以锣鼓代替过门和换场.如果后台帮腔就称为满台戏.

    庐剧唱词:庐剧有时从弹调,小说和其他戏曲取材,有时采用跑梁子的方式演出(剧中人物无固定台词,只凭提纲分别场子).具有固定唱词的剧目不多,只有<点大麦><讨学钱><张万郎讨饭>等有固定唱词.

    民国初年,庐剧只限于淮南,六合,合肥,芜湖一带的农村演出,不能进入城市公开演出,当时的反动政府不准其演出.

    现在的庐剧呈现东中西三路并存的局面.东路庐剧是指在芜湖,和县,无为,巢湖一带流行的庐剧,其唱腔简单,唱词皆是方言,却富有生活气息,广泛流传至合肥,淮南,蚌埠一带,很深得人心,走进了当地千家万户的农民家庭.东路庐剧以民间艺术家周小五和庐剧明星朱德顺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逼儿休妻>(<孔雀东南飞>),<张万郎讨饭><姐妹争夫><王小过年>等等.中路庐剧是指在合肥,长丰一带流行的庐剧.流行在霍山,六安一带的庐剧称为西路庐剧,西路庐剧唱腔丰富,委婉动听,以<十八相送>为代表.

    庐剧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中老年人,虽然土腔土调却很有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合肥庐剧—庐剧中的乡音
《野百合也有春天》是合肥市庐剧院继大型古装戏《李清照》后推出的又一部现代戏。该剧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塑造了从打工妹成长为女经理的方萍魂系“百合”、梦萦故里的艺术形象,强烈地呼唤:在当代打工现的“留守孩子”这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著名作曲家何合浓先生正是满载着对“留守孩子”的爱心、善心、诚心走进《野》剧音乐创作的情感世界的。该剧音乐既大量继承了传统唱腔精华,又对传统声腔进行了发展、丰富,人们既听到了原汁原味的“倒七戏”,又在质朴无华的声腔中呼吸到一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鲜空气。如主题曲《影子上墙》是从大别山民歌《慢赶牛》中吸取营养,并与庐剧音调进行有机的交融糅合,其曲调高亢、甜美、悠扬、真挚。它在剧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在全剧序曲中以女声无伴奏独唱出现,一下把人带到那广袤无垠的田园境界;第二次是女主人公方萍即将返城、面对孩子们的深切挽留时,作曲家以齐唱、轮唱手法,表达了方萍目睹“留守孩子”需要母...
· 安徽戏曲—合肥庐剧—门歌庐剧的起源
门歌是一种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民间歌谣。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按歌词表现内容可分劳动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等,按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形容、对比等。门歌的表现方式一是走街串户演唱,二是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演唱。门歌也有座唱形式,由众人凑钱,固定在一个地方唱几天,如同说书一般唱连台本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居住在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大郢村的贾德云就是门歌歌手的佼佼者。贾德云生于1928年。他自幼爱好门歌,每当村里来了唱门歌的,便跟在歌手后边,从这一村听到那一村。12岁投师卫大和尚(旧社会对无钱娶媳妇的寡汉的称呼)演唱门歌。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当地的口语、典故、民间传说了如指掌,因而创作的歌词纯朴、清新、自然,琅琅上口。解放后,贾德云参加工作,进了识...
· 安徽戏曲—合肥庐剧—何合浓:为庐剧奋斗终身
数十年来,何合浓在歌剧、舞剧、话剧以及钢琴音乐领域,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歌曲《永恒的记忆》获安徽省“党在我们心中”征歌大赛作曲银奖;歌曲《咱农民心里一本账》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集广播连续剧《首任台湾巡抚》获全国市级广播文艺创作协作会评奖广播连续剧一等奖。记者面前,何合浓的获奖经历摆了厚厚一叠。而在此之外,何合浓已经为庐剧音乐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对安徽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特色,何合浓怀有极其深厚的理解。何合浓说:“庐剧应该在安徽特色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庐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将是我毕生奋斗的事业!”1958年,何合浓以优异成绩考取安徽省艺校理论作曲专业,师从蒋小风、洪波等各位名家。而早在中学时代,何合浓在艺术上的天赋就已显现出来。何合浓回忆:“我中学时成绩很好,特别喜欢音乐和文学。我的作文在班上经常被作为范文朗读,十几岁时,我的诗歌作品就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我还试着为自己的作品作曲,尽管这只是...
· 安徽戏曲—合肥庐剧—中国的第一支国歌庐剧
清光绪22年(1896年),李鸿章以大清国宰相的身份出访欧美六国。在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宴,并陪同他参观军事操练,还授于他“大红鹰十字头等勋章”。德皇在宴会上,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当时,大清国还没有制定国歌,李鸿章没有办法,灵机一动,当场演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代替国歌,蒙混过关了事,由此可见庐剧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 安徽戏曲—合肥庐剧—蒙冤的“倒七戏”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安徽合肥、芜湖等地。以大别山和淮河沿岸的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而成。清咸丰、同治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在剧目和表演上曾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分西、中、东三个流派。唱腔有主调和花腔两类。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戏、本戏三类。在巢湖,一说起庐剧,可说是妇孺皆知,但提到“倒七戏’,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我第一次看到“倒七戏”这名称是在三年前,在一块石碑上。我所看到的那块石碑并不普通,它是象征封建官僚机构权威的“正堂陈示”碑,碑上刻有官府禁令。可以设想,当时,这块碑多么的让人畏惧。看到它,会让人想起高大阴森的衙门,盛气凌人的老爷,凶神恶煞般的衙役。如今,它只是一件文物。这件文物现在仍然嵌在烔炀镇原东街口一幢商铺的山墙壁(坐南朝北)上。石碑宽90厘米,长120厘米,四周刻山字回纹,条款排列匀称得体,工艺考究。《烔炀区志》记载:据考,这位钦赐花翎知府衔的巢县知县,姓陈,名炳,字绍卿,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