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唱词句式之二说唱体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5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唱词句式之二说唱体,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建国初期,艺人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唱词句式之一民歌体
黄梅戏唱词句式,总的说来可分小戏和本戏两类:一是不整齐的包括三、四、五、六、七言等皆有的长短句;一是整齐的或基本整齐的七字句、十字句。前者因来自民间山歌、俗曲,我们可以叫它做民歌体;后者大体来自民间说唱,我们不妨叫它做说唱体。民歌体(长短句):这种唱词句式的长短,主要是随着不同的花腔小戏而定,比较自由得多,相当于杂剧、传奇中的不同曲牌。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大多用于表现生活气息较浓的花腔小戏,也即“两小戏…‘三小戏”,有时也可用作本戏中的插曲。前者如《瞧相》,基本上是五字句;《送绫罗》五字、七字皆有;《闹花灯》则包括三、四、五、七字句。后者如《天仙配》中的《五更调》,《鸡血记》中的《梳头调》,《吐绒记》中的《大莲花落》。不过民歌体也不是绝对的长短句,因在民歌体唱词中除很多不整齐的句式外,也还有整齐的七字句十字句唱词,如《戏牡丹》、《打哑谜》等小戏唱“彩调”的唱词就是的。这类唱词的娘家,大多...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唱词表现形式
黄梅戏唱词表现形式之一:独唱独唱(相当于“独白”)在我国古代戏曲中,一向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元人杂剧,差不多每折戏都由一套曲子组成,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是在其中插几句白,加以衬托。显然是受了民间曲艺如“赚词”“诸宫调”的影响。它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尚处于青少年时期。至于年轻的地方剧种如黄梅戏,亦复如此。最明显的是往往主要角色一上场便唱,用大段的唱代替“引子”“定场诗”或“坐场白”。而唱词一开始总不外是“表我家住之在黄梅县内,我姓胡号延昌贸易来回”(《胡延昌辞店》)之类。不用说这也是说唱文学留下的足印。不少老戏中的杂出或本戏中的单折(戏胆),差不多从头到尾都是由一旦独唱或一生一旦轮唱到底,前者如《苦媳妇自叹》;后者如《蔡鸣凤辞店》,几乎没有一句白。现在这种表现形式,已从舞台上完全淘汰了。不过独唱在戏曲剧本中至今仍然是运用得最多,刻画人物最方便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通过自我表白(相当于“独白...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就是“安徽造”
如果要为黄梅戏填写籍贯的话,那么究竟是写湖北还是安徽?本周日下午3时,安徽人文讲坛2007年度最后一讲将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讲席教授——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所长将告诉听众,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一提起黄梅戏的身世,多年研究黄梅戏的王长安所长斩钉截铁地说,黄梅戏诞生地就是在安徽。对认为黄梅戏产生于湖北、发展在安徽的观点,王长安所长表示,他研究了大量史料,确定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从湖北传入安徽的是黄梅调,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非戏曲剧种。所以,在湖北的是黄梅调,而真正能称之为戏曲的黄梅戏则产生于安徽。经历了150多年,黄梅戏有过辉煌,和其他剧种一样,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王长安所长认为,缺少优秀剧本,缺少创新和超越等因素都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青阳腔
我从黄梅戏本戏的探源中,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黄梅戏本戏的形成,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我省明代古剧青阳腔。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音乐黄梅戏的唱法(一)
黄梅戏的早期唱法虽不可考,但从剧种发展的脉络来推测,可见以下一些特点。由于当时的演出主要是在乡间土台、田头地角等旷野中,为了使听众能听得清楚,声洪气盛的大本嗓唱法就很是普遍。这些男声音高,当属民歌中“挣颈红”式的唱法。从今天黄梅戏仍然遗留着男腔过高的现象来看,这种情况绝不仅是猜想。黄梅戏曾一度称作“二高腔”,我们猜想高腔的唱法也影响着黄梅戏。从现有资料看,“一唱众各”、“锣鼓击节”的高腔演唱开工,在早期的黄梅戏的唱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职业班社成立前的黄梅戏唱法,我们认为大概是百无禁忌的,一切“技巧”都可杂陈其内。这种“自打自唱自帮腔”的早期黄梅戏唱法,有着足够的自由。自从有了职业班社,黄梅戏的唱法逐渐有所改变。艺人们有了研讨唱法的时间,也有了职业化唱法的追求。在演出活动中,观众们对“吃戏饭”的艺人也会有较高的要求。猛不丁冒出一个懂行的人指出“荒腔走板”的事,这些“衣食父母”的要求,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