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长恨歌》创作前后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7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长恨歌》创作前后,黄梅戏《长恨歌》取材于白居易同名长诗《长恨歌》,剧情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

  黄梅戏《长恨歌》取材于白居易同名长诗《长恨歌》,剧情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揭示人性的幽暗,展示真情的可贵,歌颂爱情,呼唤理想。

  为了充分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加快文化建设,安徽从1997年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形成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黄梅戏,进而带动整体繁荣的文化工作思路。这样的战略和思路坚持数年,大获成效,促进黄梅戏艺术在世纪之交“梅开三度”。

  早在黄梅戏发展新高潮的喧天锣鼓渐渐远去之时,我们就开始筹划如何保持黄梅戏出人出戏的强劲势头,思考如何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罗怀臻先生在2000年10月号《剧本》上发表的中国音乐剧《大唐贵妃》进入我们的视线,正是这种筹划和思考的结果。我们认为,黄梅戏能够在建国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迅速崛起,并且三度形成发展高潮,从并不起眼的地方小戏一跃而成传唱大江南北的代表性戏曲剧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停顿地进行艺术探索和文化创新,在创作过程中不间断地迸发青春活力和现代气息。就此而言,《大唐贵妃》虽然是音乐剧剧本,却留有转换成为戏曲剧本和拓展戏曲艺术空间的较大余地,特别是与黄梅戏的剧种优势相结合,有利于推动黄梅戏的艺术探索进入更加崭新的境界。

  拿到罗怀臻先生的剧本之后,我们没有急于投排,而是做了谨慎细致的准备工作。这些年来,传统戏曲为了走出低迷进行过各种尝试,特别是一些清新流畅的南方戏曲剧种,吸收音乐剧的创作手法成为一种倾向。黄梅戏原本就载歌载舞,甚至有过“民族音乐剧”之类的称许,如今更是经常得到朝着音乐剧方向发展的鼓励。从实践看,黄梅戏在融合音乐剧的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那种戏曲本体被眼花缭乱的感官冲击波所淹没的现象,决不是创新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我们一方面请罗怀臻先生对剧本做出适当调整,在剧情的叙述方式和唱词的表述方式等方面更加贴近戏曲。另一方面先期进入唱腔设计,在音乐创作环节上多次组织听证,听取意见,严格把关,以求充分展示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韵味。

  进入二度创作后,怎样在舞台上体现剧本的亮点,怎样在传统艺术本体与现代审美追求之间寻求平衡,仍然是我们关注和把握的焦点。第一轮排练下来,可以感到剧作极具水平与气魄,但在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的细部处理上显得粗糙,挥洒有余而精致不足。第二轮排练下来,剧作对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对戏剧情境进行了强化,向着传统戏曲框架有所回归,却又模糊了突破传统戏曲模式的一些闪光之处。总结前两轮的创作得失,我们觉得艺术创新的道路是艰难之路,也是充满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会走向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延伸生命力的坦途。于是,我们请来谢平安先生主持第三轮排练,请他为黄梅戏《长恨歌》的舞台体现找到更加准确的样式定位。如今,剧作已经出炉,我们并不期待多大的轰动,但为付出的努力感到欣慰。我们能够自信的是,剧作贯穿了策划者和编导者们信奉的“黄梅戏可以这样演,也可以那样演”的创新理念,或许能为戏曲舞台吹来一阵新鲜的空气。我们还能够自信的是,黄梅戏的演出阵容非常强大,观众们一定会陶醉在李文、黄新德、吴亚玲、余顺等优秀演员的精彩演唱和表演中,领略黄梅戏的美妙神韵。

  黄梅戏《长恨歌》排成后,已在合肥公演了20多场,场场满座,形成多年来少见的戏曲演出火爆局面。这次赴京,首先参加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活动,于9月29日、30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随后还要在民族宫和北京大学等处演出多场。我们期望,继1999年安徽黄梅戏优秀剧目进京展演之后,婉转悠扬的黄梅戏旋律再一次唱响京城,昂扬进取的黄梅艺术精神再一次给京城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就是“安徽造”
如果要为黄梅戏填写籍贯的话,那么究竟是写湖北还是安徽?本周日下午3时,安徽人文讲坛2007年度最后一讲将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讲席教授——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所长将告诉听众,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一提起黄梅戏的身世,多年研究黄梅戏的王长安所长斩钉截铁地说,黄梅戏诞生地就是在安徽。对认为黄梅戏产生于湖北、发展在安徽的观点,王长安所长表示,他研究了大量史料,确定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从湖北传入安徽的是黄梅调,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非戏曲剧种。所以,在湖北的是黄梅调,而真正能称之为戏曲的黄梅戏则产生于安徽。经历了150多年,黄梅戏有过辉煌,和其他剧种一样,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王长安所长认为,缺少优秀剧本,缺少创新和超越等因素都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青阳腔
我从黄梅戏本戏的探源中,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黄梅戏本戏的形成,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我省明代古剧青阳腔。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音乐黄梅戏的唱法(一)
黄梅戏的早期唱法虽不可考,但从剧种发展的脉络来推测,可见以下一些特点。由于当时的演出主要是在乡间土台、田头地角等旷野中,为了使听众能听得清楚,声洪气盛的大本嗓唱法就很是普遍。这些男声音高,当属民歌中“挣颈红”式的唱法。从今天黄梅戏仍然遗留着男腔过高的现象来看,这种情况绝不仅是猜想。黄梅戏曾一度称作“二高腔”,我们猜想高腔的唱法也影响着黄梅戏。从现有资料看,“一唱众各”、“锣鼓击节”的高腔演唱开工,在早期的黄梅戏的唱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职业班社成立前的黄梅戏唱法,我们认为大概是百无禁忌的,一切“技巧”都可杂陈其内。这种“自打自唱自帮腔”的早期黄梅戏唱法,有着足够的自由。自从有了职业班社,黄梅戏的唱法逐渐有所改变。艺人们有了研讨唱法的时间,也有了职业化唱法的追求。在演出活动中,观众们对“吃戏饭”的艺人也会有较高的要求。猛不丁冒出一个懂行的人指出“荒腔走板”的事,这些“衣食父母”的要求,艺...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与严凤英
到安庆桐城罗岭,就为了看严凤英,一个叫陈庄的小小山村,两进深的青砖瓦屋,严凤英童年在此住过六年,她的乳名就叫鸿六儿。鸿六儿,一个眼睛清亮如露水的小丫头,赤着脚在菜籽湖畔龙眠山下打猪草、看花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黄梅调。黄梅在我眼里是一朵花,长在田头篱下,沐浴梅雨秋露,也沐浴秧歌民谣,和竹笠、棕蓑、青青农田一起,组成江南田园美不胜收的乡土风情。那个叫黄梅的戏曲就应该在这样的乡土上抽枝长叶,是那些饲猪放牛小丫头的最爱,桐城陈庄的鸿六儿是其中一个,我们不好规规矩矩叫她大名严凤英,就叫她乳名鸿六儿最好。慢慢走过两进深的瓦屋,一一抚摸她用过的纺车、衣柜、炭炉和雕花木床,黄梅调的旅律就飘进来,是那曲《打猪草》:天天我打猪草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呀,呀子咿子呀———曲调像流水,像丝绸,听得人心里一颤一抖,分不清是惊悸还是激动,农耕江南的风情原来如此撩人,感觉像鲤鱼游荡在春江里,像画眉飞翔在暖...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其它剧种
黄梅戏除接受青阳腔的乳汁哺育外,也能博采众长,从其它高台大戏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上演剧目。见下表:其它剧种或说唱黄梅戏《白蛇记》(高腔)《鸡血记》《江流记》(高腔)《白扇记》《珍珠塔》(弹词)《珍珠塔》《长孝打凤》(东路子花鼓)《凤凰记》《玉环记》(传奇)《毛洪记》《秦香莲》(鼓词)《双插柳》《大合银牌》(汉剧)《牌环记》《东游记》(小说)《戏牡丹》《拾玉镯》(京剧)《游春》《目连戏》《骂鸡》《缀白裘》(徽剧)《张古董借妻》《张文贵传》(词话)《二龙山》上表所列《鸡血记》、《白扇记》、《戏牡丹》、《二龙山》、《牌环记》都已有专文考述。下面先谈三个小戏:《游春》是出描写少女初恋的小喜剧,过去极受城乡群众欢迎,也是当年严凤英的拿手戏之一。此剧似脱胎于京剧《拾玉镯》,不过黄梅戏具有更多的乡土气息,其中[菩萨调)尤为优美动人。当年丁老六、潘泽海都以剧中王干妈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骂记又名《王婆骂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