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为什么黄梅戏不在黄梅县?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9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为什么黄梅戏不在黄梅县?,随着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得家喻户晓,一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对唱更

  随着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得家喻户晓,一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对唱更是脍炙人口,安徽省安庆地区的黄梅戏也就成了安徽省的大剧种,而且风靡全国。然而,由黄梅采茶调演变成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县却不在安徽,而在湖北省的东部,由于这种采茶调长期流行于鄂、皖、赣三省相邻的地区,有部分黄梅调艺人在黄梅县以东的安徽省怀宁、安庆一带,采用当地语言演唱,被称为怀调,也就形成了安庆黄梅戏的前身。他们逐渐地又由小歌舞形式进化成“三小戏”,并吸收当地的罗汉腔、青阳腔、弹腔加以变化,开始演出《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36出大戏和《打猪草》、《卖斗箩》等72出小戏。

  随着不断地演唱,他们在曲调、乐队、剧目、表演各方面不断地改进,尤其是旦角丁永泉、生角曹增祥、丑角丁和寿组班进入安庆市区,发展到剧场营业演出,趋向正规化、专业化。在30年代初到上海演出后,受到京剧和其他剧种的影响,从表演和剧目方面更加丰富。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使黄梅戏得到更大发展,仅安徽省就有50个黄梅戏剧团,在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台湾和港、澳地区也都有了专业和业余的表演团体。严凤英、王少舫和后起之秀马兰等也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足见兴起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调,因为在安徽的安庆得到不断地发展、进化,黄梅戏也就成了安徽的地方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就是“安徽造”
如果要为黄梅戏填写籍贯的话,那么究竟是写湖北还是安徽?本周日下午3时,安徽人文讲坛2007年度最后一讲将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讲席教授——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所长将告诉听众,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一提起黄梅戏的身世,多年研究黄梅戏的王长安所长斩钉截铁地说,黄梅戏诞生地就是在安徽。对认为黄梅戏产生于湖北、发展在安徽的观点,王长安所长表示,他研究了大量史料,确定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从湖北传入安徽的是黄梅调,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非戏曲剧种。所以,在湖北的是黄梅调,而真正能称之为戏曲的黄梅戏则产生于安徽。经历了150多年,黄梅戏有过辉煌,和其他剧种一样,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王长安所长认为,缺少优秀剧本,缺少创新和超越等因素都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青阳腔
我从黄梅戏本戏的探源中,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黄梅戏本戏的形成,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我省明代古剧青阳腔。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音乐黄梅戏的唱法(一)
黄梅戏的早期唱法虽不可考,但从剧种发展的脉络来推测,可见以下一些特点。由于当时的演出主要是在乡间土台、田头地角等旷野中,为了使听众能听得清楚,声洪气盛的大本嗓唱法就很是普遍。这些男声音高,当属民歌中“挣颈红”式的唱法。从今天黄梅戏仍然遗留着男腔过高的现象来看,这种情况绝不仅是猜想。黄梅戏曾一度称作“二高腔”,我们猜想高腔的唱法也影响着黄梅戏。从现有资料看,“一唱众各”、“锣鼓击节”的高腔演唱开工,在早期的黄梅戏的唱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职业班社成立前的黄梅戏唱法,我们认为大概是百无禁忌的,一切“技巧”都可杂陈其内。这种“自打自唱自帮腔”的早期黄梅戏唱法,有着足够的自由。自从有了职业班社,黄梅戏的唱法逐渐有所改变。艺人们有了研讨唱法的时间,也有了职业化唱法的追求。在演出活动中,观众们对“吃戏饭”的艺人也会有较高的要求。猛不丁冒出一个懂行的人指出“荒腔走板”的事,这些“衣食父母”的要求,艺...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与严凤英
到安庆桐城罗岭,就为了看严凤英,一个叫陈庄的小小山村,两进深的青砖瓦屋,严凤英童年在此住过六年,她的乳名就叫鸿六儿。鸿六儿,一个眼睛清亮如露水的小丫头,赤着脚在菜籽湖畔龙眠山下打猪草、看花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黄梅调。黄梅在我眼里是一朵花,长在田头篱下,沐浴梅雨秋露,也沐浴秧歌民谣,和竹笠、棕蓑、青青农田一起,组成江南田园美不胜收的乡土风情。那个叫黄梅的戏曲就应该在这样的乡土上抽枝长叶,是那些饲猪放牛小丫头的最爱,桐城陈庄的鸿六儿是其中一个,我们不好规规矩矩叫她大名严凤英,就叫她乳名鸿六儿最好。慢慢走过两进深的瓦屋,一一抚摸她用过的纺车、衣柜、炭炉和雕花木床,黄梅调的旅律就飘进来,是那曲《打猪草》:天天我打猪草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呀,呀子咿子呀———曲调像流水,像丝绸,听得人心里一颤一抖,分不清是惊悸还是激动,农耕江南的风情原来如此撩人,感觉像鲤鱼游荡在春江里,像画眉飞翔在暖...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其它剧种
黄梅戏除接受青阳腔的乳汁哺育外,也能博采众长,从其它高台大戏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上演剧目。见下表:其它剧种或说唱黄梅戏《白蛇记》(高腔)《鸡血记》《江流记》(高腔)《白扇记》《珍珠塔》(弹词)《珍珠塔》《长孝打凤》(东路子花鼓)《凤凰记》《玉环记》(传奇)《毛洪记》《秦香莲》(鼓词)《双插柳》《大合银牌》(汉剧)《牌环记》《东游记》(小说)《戏牡丹》《拾玉镯》(京剧)《游春》《目连戏》《骂鸡》《缀白裘》(徽剧)《张古董借妻》《张文贵传》(词话)《二龙山》上表所列《鸡血记》、《白扇记》、《戏牡丹》、《二龙山》、《牌环记》都已有专文考述。下面先谈三个小戏:《游春》是出描写少女初恋的小喜剧,过去极受城乡群众欢迎,也是当年严凤英的拿手戏之一。此剧似脱胎于京剧《拾玉镯》,不过黄梅戏具有更多的乡土气息,其中[菩萨调)尤为优美动人。当年丁老六、潘泽海都以剧中王干妈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骂记又名《王婆骂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