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严风英在南京的艺术生活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2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严风英在南京的艺术生活,严凤英与南京有一段割不断的姻缘,她在南京从京昆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为日后

  严凤英与南京有一段割不断的姻缘,她在南京从京昆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为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严凤英出生于安徽桐城,原名严红六,十三岁学演黄梅戏。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不满20岁的严凤英不堪恶势力欺凌,被迫流落到上海,解放前夕又辗转流落在南京。初为生计所迫,易名严岱峰,在上乘庵米高梅舞厅伴舞。50年初,京昆世家甘贡三老先生之子南轩、律之与几位名票在军管会文艺处领导下于太平南路创办“友艺集”京剧茶座。严常与舞厅同伴前往聆听,偶尔登台唱上一段《甘露寺》、《淮河营》等马派唱段。虽水平不高,却引起观众注意。4月份,“友艺集”在中华剧场首场公演,散场后,经人介绍,严认识了甘律之。从此严常单独来“友艺集”并参加”友艺集”的基本功训练班,跟武生名票章耀泉学打把子跑圆场,起霸,又跟名票汪剑耘等学些梅派唱段。在此期间严与律之订下了自首之盟,从此结束了多年坎坷的流浪生涯。

  时甘贡三先生为其他子媳说昆剧《游园惊梦》,谁也没觉察旁边多了个有心人。一次甘老先生听严凤英也在哼昆曲,就吹起笛子让她试唱。不想短短二、三个月的耳濡目染,一出《游园惊梦》,从唱腔到身段,竟让她偷到了八、九成,乐得甘老捋髯大笑,连声叫好。于是凤英也参加了甘家子弟学习京昆行列。不到一年先后学了《大登殿》、《御碑亭》、《梅龙镇》、《春香闹学》、《琴挑》等名剧,在此期间她对京昆艺术的刻苦追求,为后来黄梅戏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为严凤英平时学得较广泛,并练过黑头的“哇呀呀”,因此在《黄鹤楼》剧中反串张飞的表演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喝采。在《大登殿》中,严凤英饰代战公主,旗步稳重而潇洒,歌喉珠圆玉润,一口流利的京白,使观众无不瞠目。年夏她与律之合演《梅龙镇》,严饰凤姐,天真活泼,充满稚气又毫无轻佻。(后来她回到安庆,曾将该剧改编为黄梅戏,唱词、身段均按京剧路子,效果极佳。)

  1951年,一位叫邬廷迟的同志,受安庆剧场委托到南京打听严凤英下落,在多次征得律之同意后,在南京“状元楼”菜馆会了面。律之了解凤英的抱负,为她购置了部分“行头”,支持她重新返回黄梅戏舞台,不久蜚声剧场。

  54年,凤英顶住多方干扰,主动毅然来宁与甘律之正式结婚。喜宴设于大三元酒家,甘家亲友及南京票友均前往祝贺。当时严正在排《天仙配》,准备参加华东汇演。律之发现她手中云帚不顺溜,弄不好可能缠在“头面”上,特请胞妹甘纹轩(现在上海昆曲研习社)教她一出昆剧《思凡》,让她将“思凡”中色空的云帚功移用于七仙女。后来该剧汇演获奖,严也获演员一等奖。  婚后,甘与严二人同去合肥,后因“历史的误会”,二人又不得不离异。尽管如此,离婚后的严凤英仍多次在朋友们面前称赞甘律之先生为人忠厚,对她体贴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与严凤英
到安庆桐城罗岭,就为了看严凤英,一个叫陈庄的小小山村,两进深的青砖瓦屋,严凤英童年在此住过六年,她的乳名就叫鸿六儿。鸿六儿,一个眼睛清亮如露水的小丫头,赤着脚在菜籽湖畔龙眠山下打猪草、看花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黄梅调。黄梅在我眼里是一朵花,长在田头篱下,沐浴梅雨秋露,也沐浴秧歌民谣,和竹笠、棕蓑、青青农田一起,组成江南田园美不胜收的乡土风情。那个叫黄梅的戏曲就应该在这样的乡土上抽枝长叶,是那些饲猪放牛小丫头的最爱,桐城陈庄的鸿六儿是其中一个,我们不好规规矩矩叫她大名严凤英,就叫她乳名鸿六儿最好。慢慢走过两进深的瓦屋,一一抚摸她用过的纺车、衣柜、炭炉和雕花木床,黄梅调的旅律就飘进来,是那曲《打猪草》:天天我打猪草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呀,呀子咿子呀———曲调像流水,像丝绸,听得人心里一颤一抖,分不清是惊悸还是激动,农耕江南的风情原来如此撩人,感觉像鲤鱼游荡在春江里,像画眉飞翔在暖...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就是“安徽造”
如果要为黄梅戏填写籍贯的话,那么究竟是写湖北还是安徽?本周日下午3时,安徽人文讲坛2007年度最后一讲将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讲席教授——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所长将告诉听众,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一提起黄梅戏的身世,多年研究黄梅戏的王长安所长斩钉截铁地说,黄梅戏诞生地就是在安徽。对认为黄梅戏产生于湖北、发展在安徽的观点,王长安所长表示,他研究了大量史料,确定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从湖北传入安徽的是黄梅调,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非戏曲剧种。所以,在湖北的是黄梅调,而真正能称之为戏曲的黄梅戏则产生于安徽。经历了150多年,黄梅戏有过辉煌,和其他剧种一样,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王长安所长认为,缺少优秀剧本,缺少创新和超越等因素都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最早的艺术照
照片上的女子,读者一眼就能认出,她就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图1是严老师幸存的最早的艺术照。1946年摄于安庆市钱牌楼照相馆。当时她16岁。此幅表现严老师天真无邪的少女风采的照片,在“”中,成为了她“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铁证,作为“罪证”收入档案,才得以保存下来。严老师所有的照片,在“”初期,由爱人王冠亚先生分为两包分散保存。一包寄存在亲戚处,一包寄存在一位老红军的老家大别山的乡村。前一包烧了,后一包因为潮湿霉坏了。水火相侵。图2是严凤英和爱人王冠亚夫妻最后的合影。摄于省黄梅戏剧团南面——环城路边的那片小树林子里。“”开始了,文艺界的许多人已经被抓。严凤英和王冠亚预感别离就在旦夕之间,动议拍下了这张纪念照。王冠亚用挡拍摄的。照片上的艺术家,艺术的风采荡然无存,但坚毅犹在。装束是典型的“无产阶级革命化”。天,阴沉沉的,艺术家的表情更是沉郁。这张照片拍完不久,严凤英未来得及看一眼,就含冤...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青阳腔
我从黄梅戏本戏的探源中,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黄梅戏本戏的形成,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我省明代古剧青阳腔。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其它剧种
黄梅戏除接受青阳腔的乳汁哺育外,也能博采众长,从其它高台大戏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上演剧目。见下表:其它剧种或说唱黄梅戏《白蛇记》(高腔)《鸡血记》《江流记》(高腔)《白扇记》《珍珠塔》(弹词)《珍珠塔》《长孝打凤》(东路子花鼓)《凤凰记》《玉环记》(传奇)《毛洪记》《秦香莲》(鼓词)《双插柳》《大合银牌》(汉剧)《牌环记》《东游记》(小说)《戏牡丹》《拾玉镯》(京剧)《游春》《目连戏》《骂鸡》《缀白裘》(徽剧)《张古董借妻》《张文贵传》(词话)《二龙山》上表所列《鸡血记》、《白扇记》、《戏牡丹》、《二龙山》、《牌环记》都已有专文考述。下面先谈三个小戏:《游春》是出描写少女初恋的小喜剧,过去极受城乡群众欢迎,也是当年严凤英的拿手戏之一。此剧似脱胎于京剧《拾玉镯》,不过黄梅戏具有更多的乡土气息,其中[菩萨调)尤为优美动人。当年丁老六、潘泽海都以剧中王干妈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骂记又名《王婆骂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