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其它剧种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7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其它剧种,   黄梅戏除接受青阳腔的乳汁哺育外,也能博采众长,从其它高台大戏中吸取营养,以

    黄梅戏除接受青阳腔的乳汁哺育外,也能博采众长,从其它高台大戏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上演剧目。见下表:

     其它剧种或说唱         黄 梅 戏

    《白蛇记》(高腔)        《鸡血记》

    《江流记》(高腔)        《白扇记》

    《珍珠塔》(弹词)        《珍珠塔》

    《长孝打凤》(东路子花鼓)    《凤凰记》

    《玉环记》(传奇)        《毛洪记》

    《秦香莲》(鼓词)        《双插柳》

    《大合银牌》(汉剧)       《牌环记》

    《东游记》(小说)        《戏牡丹》

    《拾玉镯》(京剧)        《游 春》

    《目连戏》           《骂 鸡》

    《缀白裘》(徽剧)        《张古董借妻》

    《张文贵传》(词话)       《二龙山》

上表所列《鸡血记》、《白扇记》、《戏牡丹》、《二龙山》、《牌环记》都已有专文考述。下面先谈三个小戏:

《游春》是出描写少女初恋的小喜剧,过去极受城乡群众欢迎,也是当年严凤英的拿手戏之一。此剧似脱胎于京剧《拾玉镯》,不过黄梅戏具有更多的乡土气息,其中[菩萨调)尤为优美动人。当年丁老六、潘泽海都以剧中王干妈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骂记又名《王婆骂鸡》,衍王大娘因丢失老鸡而骂街。此剧当产生于民间灯会,后为《目连戏》所吸收,意在娱人。黄梅戏是移植自目连戏?还是直接来自灯会?两种可能都有。《张古董借妻》又名《借妻困城》,见《缀白裘》,属徽剧杂花小调,黄梅戏只不过将唱词略加改动而已。又湖南辰河戏亦有此剧,唱高腔。再简述几个本戏:

《凤凰记》为三十六大本戏之一,黄梅戏本戏涉及包公的,计有七本,其它六本则是《二龙山》、《卖花记》、、《水涌登州》、《白布楼》、《血掌记》、《双插柳》。七本戏中只有《凤凰记》中的包公最为特殊,他是奉圣旨下乡斩杀二十四个孝子人头,为治病。这种行为和包青天的形象是完全不协调的,也不符合包公的性 格。不过张孝、张礼兄弟公堂争死一场,却十分感人。按此情节,最早当源于《后汉书·赵孝传》。元人杂剧衍为《赵礼让肥》,南戏名《十孝记》,沈景亦有同名传奇,均改名为张孝、张礼。此剧与《白布楼》皆见于东路子花鼓,此剧种向有“二高腔”之称,亦称“东腔”,音乐上具有帮、打、唱特点,与青阳腔关系密切。就现有明刊本青阳腔资料来看,尚未见这两个剧目,是否来自青阳腔,尚不能断言,但与高腔有关,可以肯定,因南戏中就有《兄弟争死》。总之黄梅戏中这两个本戏,大体是来自鄂东的。五九年安庆市改为《孝子冤》,后又改名《生死板》,换包公为秦正。在洛阳、开封、西安等地演出,颇获好评。

《珍珠塔》也是三十六大本之一,在各个地方戏种中都是颇受群众欢迎的一出批判嫌贫爱富的戏。考此剧在江、浙一带影响最大,几乎是家喻户晓。有的地方名《方卿羞姑》,亦名《九松亭》。这首先得归功于说唱文学,宝卷和弹词,尤其在清代,弹词家马如飞的《珍珠塔》最享盛名,号称“马派”。同时期就被人改成传奇,搬上舞台。后又被书坊改为唱本,到处流行。黄梅戏的改编,可能与唱本关系较深。不过黄梅戏编者最大的失策是将“羞姑”删除,改成戏耍陈翠娥,这就避重就轻了。五八年芜湖汇演,我的改编本就恢复了《羞姑》。

《毛洪记》也是反映嫌贫爱富。其后半段则采用两世姻缘的方式,以反抗封建包办。考其源则是元人杂剧及明初南戏《玉箫女两世姻缘》。明刊本中只有《大明天下春》卷四存有《托续旧盟》《韦皋续缘》;以及《乐府万象新》中《王箫渭河分别》计三个单出。

《双插柳》是在黄梅戏三十六古本之外后来发现的。全部框架,基本袭用《秦香莲》,只是将男女主人公改名换姓,男为孙文秀,女为赵桂英,所以剧本又名《孙文秀不认前妻》。考此故事,最早可能源于明代《百家公案》的《秦氏还魂配世美》,后改为说唱文学,唱本名《陈世美不认前妻》到处流行。清代改为戏曲《赛琵琶》,属“花部”,后面吸收说唱,写秦香莲神仙相救,教以兵法,

领兵挂帅。《女审》一场,大出一口冤气。京剧改为《铡美案》。六十年代王兆乾改为《赵桂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青阳腔
我从黄梅戏本戏的探源中,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黄梅戏本戏的形成,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我省明代古剧青阳腔。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就是“安徽造”
如果要为黄梅戏填写籍贯的话,那么究竟是写湖北还是安徽?本周日下午3时,安徽人文讲坛2007年度最后一讲将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讲席教授——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所长将告诉听众,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一提起黄梅戏的身世,多年研究黄梅戏的王长安所长斩钉截铁地说,黄梅戏诞生地就是在安徽。对认为黄梅戏产生于湖北、发展在安徽的观点,王长安所长表示,他研究了大量史料,确定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从湖北传入安徽的是黄梅调,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非戏曲剧种。所以,在湖北的是黄梅调,而真正能称之为戏曲的黄梅戏则产生于安徽。经历了150多年,黄梅戏有过辉煌,和其他剧种一样,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王长安所长认为,缺少优秀剧本,缺少创新和超越等因素都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安庆黄梅戏的再繁荣和持续发展
黄梅戏的历史不算长,真正成型大约是在20世纪初年。而繁荣发达,则完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短短的半个世纪时间,它便形成了3次阶段性的发展高潮,形成了3次繁荣局面!50年代至60年代初,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的出现和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的推出,使黄梅戏这个民间小戏在戏曲艺术家族中崭露头角;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马兰、黄新德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群体的活跃和一批舞台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使黄梅戏在戏曲艺术整体面临困境的时刻,获得了上升的发展势头;20世纪末,黄梅戏艺术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延续一度繁荣和二度繁荣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创造了舞台剧作、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理论著作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态势,形成了再度繁荣的局面。世纪之交形成的这次黄梅戏繁荣局面,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文化品格。这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题材选择上更具原创性新中国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音乐黄梅戏的唱法(一)
黄梅戏的早期唱法虽不可考,但从剧种发展的脉络来推测,可见以下一些特点。由于当时的演出主要是在乡间土台、田头地角等旷野中,为了使听众能听得清楚,声洪气盛的大本嗓唱法就很是普遍。这些男声音高,当属民歌中“挣颈红”式的唱法。从今天黄梅戏仍然遗留着男腔过高的现象来看,这种情况绝不仅是猜想。黄梅戏曾一度称作“二高腔”,我们猜想高腔的唱法也影响着黄梅戏。从现有资料看,“一唱众各”、“锣鼓击节”的高腔演唱开工,在早期的黄梅戏的唱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职业班社成立前的黄梅戏唱法,我们认为大概是百无禁忌的,一切“技巧”都可杂陈其内。这种“自打自唱自帮腔”的早期黄梅戏唱法,有着足够的自由。自从有了职业班社,黄梅戏的唱法逐渐有所改变。艺人们有了研讨唱法的时间,也有了职业化唱法的追求。在演出活动中,观众们对“吃戏饭”的艺人也会有较高的要求。猛不丁冒出一个懂行的人指出“荒腔走板”的事,这些“衣食父母”的要求,艺...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与严凤英
到安庆桐城罗岭,就为了看严凤英,一个叫陈庄的小小山村,两进深的青砖瓦屋,严凤英童年在此住过六年,她的乳名就叫鸿六儿。鸿六儿,一个眼睛清亮如露水的小丫头,赤着脚在菜籽湖畔龙眠山下打猪草、看花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黄梅调。黄梅在我眼里是一朵花,长在田头篱下,沐浴梅雨秋露,也沐浴秧歌民谣,和竹笠、棕蓑、青青农田一起,组成江南田园美不胜收的乡土风情。那个叫黄梅的戏曲就应该在这样的乡土上抽枝长叶,是那些饲猪放牛小丫头的最爱,桐城陈庄的鸿六儿是其中一个,我们不好规规矩矩叫她大名严凤英,就叫她乳名鸿六儿最好。慢慢走过两进深的瓦屋,一一抚摸她用过的纺车、衣柜、炭炉和雕花木床,黄梅调的旅律就飘进来,是那曲《打猪草》:天天我打猪草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呀,呀子咿子呀———曲调像流水,像丝绸,听得人心里一颤一抖,分不清是惊悸还是激动,农耕江南的风情原来如此撩人,感觉像鲤鱼游荡在春江里,像画眉飞翔在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