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圆熟有致的当代表演形态(三)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2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圆熟有致的当代表演形态(三),3.写实与写意化表演的圆满结合与早期黄梅戏表演讲究真哭、真笑,甚至连表演

  3.写实与写意化表演的圆满结合

  与早期黄梅戏表演讲究真哭、真笑,甚至连表演上下楼梯一步也不能少的稚拙的表演风格相比,当代黄梅戏在表演上已渐显成熟的风范,写实与写意化表演的圆满结合、纯熟运用,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显示了黄梅戏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剧种的成熟形态。

  一般人“眼”中的黄梅戏印象不深,但“耳”中的黄梅戏却过耳难忘,众口一辞:“黄梅戏唱腔优美,好听,好唱呀。但这仅仅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反应,相对于人们的视觉而言,黄梅戏的做功和舞蹈就显出了底气不足和表演技艺的贫乏,但其随和的艺术个性使它以能广纳相当多姐妹艺术的营养,化为我用。在此基础上,在一批优秀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努力下,一方面继承着黄梅戏表演“尚真”的好传统,同时又糅合了话剧、影视等更为细腻的表演方式:另一方面又向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学习,将其写意化的抒情表演风格化为已用。写实与写意风格的圆满结合,一方面销蚀了黄梅戏传统表演中的稚拙之气,另一方面增加了黄梅戏表演的飘逸风格和大家风范。而这些,具体体现在黄梅戏表演中的做功及舞蹈方面,也就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造型部分,正如英国作家艾迪生所说:“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由此,黄梅戏表演在们的视觉、听觉两方面都有了较完满、美好的表现、真正跻身于表演有素的一流剧种队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载歌载舞、好听好看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种运用自如的纯熟表演,我们可在许多黄梅戏作品中发现。比如在《天仙配》中,那两场生动优美、紧扣剧情、表达人物心声的舞蹈《鹊桥》和《织娟》的设计,既为全剧增添了绚丽夺目的色彩,也是《天仙配》之所以长久获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在以前的演出中,《织娟》是大姐一个人,用一张反摆在舞台中间的椅子当作织机来织绢,其余6个妹妹站在她的后面一更一更的唱着《五更绢绢调》;《鹊桥》则是七个仙女姐妹并排站在两张桌子(或板凳)拼成的“鹊桥”上,扮演渔、樵、耕、读的演员从桌前过场,仙妇们站在桌上唱《四赞》。这种稚拙的表现手法不仅毫无美感,同时也无法传达出剧本所要求的“万紫千红景色艳,男女勤忙笑声喧”的规定情景,更不可能激起七仙女对人间生活的羡慕、向往了。于是,通过摹拟人间景象的舞蹈场面,引得七个“朝朝暮暮数行云”的仙女拨开了云雾,一窥姹紫嫣红的人间美景,欣喜之余,翩翩起舞,天上人间,舞姿翩翩,美轮美奂。同样《织娟》一场也增加了七位仙女的绢娟舞,不仅保持了黄梅戏载歌载舞的特色,又显得形式活泼,优美迷人。在此,黄梅戏的“青春戏剧”风采得到张扬,写实与写意化的表演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成熟形态的黄梅戏,不仅表现在对多种表演手段的综合运用上,还表现在将别人的优点、特长或“绝活”化为我用,融于黄梅戏中,成为自己剧种的特色或“绝活”。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黄梅戏舞台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有心的黄梅戏艺术家将同为安徽民间艺术的花鼓灯与黄梅戏“嫁接”,以期花鼓灯舞蹈的欢腾热烈、活泼俏皮、能为黄梅戏更添上一分俏丽。在黄梅戏《红楼梦》中的“祭花神”舞,就是将花鼓灯扇子舞、伞舞和黄梅戏唱腔“对花”的结合。同时,在《无事生非》、小戏《游春》等表演中,也可觅见花鼓灯的身影。将这两大民间艺术样式“联姻”的最大目的,就是希冀能为家底的黄梅戏增添一点引以为豪的“看家绝活”。

  其实,富于吸纳正是黄梅戏永葆青春、欣欣向荣、由小戏而迅速蹿红的根本原因之一,而这正是几代黄梅戏艺人的不懈追求。凡是黄梅戏表演的杰出人物,都是善于汲取和拿来已用的高手,严凤英就是典型代表。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别的剧种的艺术家学习,她曾说:“演员去看同行演戏,心情和口味与一般观众总有点不同,除了看戏以外,还想看看人家身段好在哪里,唱腔好在哪里,表情好在哪里,人家有哪些优点应该赶紧学下来。”为此,她向北方昆曲的著名演员白云生学习戏曲的基本功,特别是指法,总想补上自己所缺乏的戏曲基本功;她还对昆曲《思凡》中小尼姑边唱边扣云帚的动作极感兴趣,认真学来,为了是丰富自己在《天仙配》中“鹊桥”一场中的“云帚舞”;她还向张慧聪老师学了《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为后来扮演太平天国女英雄韩宝英作了一定的准备;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期间,她向越剧演员范瑞娟学习其扮演梁山伯那潇洒、文雅的小生身段和台步,向越剧演员金彩凤学习水袖的运用……她甚至还向自己的徒弟学习朝鲜舞、扇子功、川剧身段等,而她的徒弟们的技艺也是分别向别的艺术家或兄弟剧种学来的。

  由此可见,被誉为“肚子大”的黄梅戏,正是像海绵吸水般地学习、借鉴各兄弟剧种和众多优秀艺术家的表演技巧,然后不露痕迹地化为已用,成为与黄梅戏表演风格相一致的表演技巧,从而使一个初期表演处处显露出稚拙,纯朴之气的地方小戏曲,至此已膨胀成为表演技巧圆熟有致、显出成熟形态的著名剧种了。

  4.美轮美奂的表演新追求

  进入新时期的新一代黄梅戏演员,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方面注意对老一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优秀技艺的继承、吸取、另一方面又不囿旧规,勇于创新,继承了黄梅戏一贯的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独有的条件优势,在黄梅戏表演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使当代黄梅戏舞台光彩夺目、绚丽多姿,呈现出多元化的表演趋向和追求。

  由于演唱在黄梅戏表演中无可争辩的首要地位,围绕演唱进行的探索与追求也是连绵不断的,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黄梅歌与黄梅戏广播剧的出现,可以说,正是黄梅歌和黄梅戏广播剧的形式,才将黄梅戏优美动人的声腔艺术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优势毕显。黄梅歌的出现似乎是一次偶然,由于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无意中在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会上演唱了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著名唱段,不经意间发掘了黄梅戏的歌唱性,引起了黄梅戏有心人的重视。有“金嗓子”之称的黄梅戏演员吴琼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嗓音天赋,率先投入到黄梅歌的开发中,上海且声读物公司专门出版发行了吴琼演唱的黄梅歌专辑《悄悄话》,安徽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时白林选编的《黄梅歌》。由此,一种脱胎于黄梅戏声腔母体的新的演唱表现方式——黄梅歌应运而生,并由此带起了一股全国性的“戏歌”热潮。黄梅歌不是以往黄梅戏唱段的选辑或单独使用,它不依附于任何剧目,而是以黄梅戏的音乐旋律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的音响配器,将民歌和通俗唱法糅合在一起,使黄梅戏歌曲化,以歌唱形式独立存在,成为一种独有韵味的“戏歌”。同样以作用于人的听觉为目的的黄梅戏广播剧的出现,亦不是对黄梅戏舞台剧的简单录音再播放,而是针对广播的特点,强化、放大了黄梅戏的演唱、道白的表现功效,表演者与听众没有直接的交流,表演者对角色的塑造,除了利用演唱、道白等声音造型外型塑造外,还必须依赖于听众的主观能动性能发挥程度,凭借着脑海中的翩翩联想,听众和表演者一起完成了对角色形象的最终塑造,也使黄梅戏广播剧成为有自己创作及表演特色的、有别于黄梅戏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载歌载舞是黄梅戏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当黄梅戏的演唱特色被黄梅歌、黄梅戏广播剧演绎、放大到无以复加、极尽奢华之后,一些急欲拓展黄梅戏表演技艺空间,以期能将黄梅戏美丽的形式与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结合得更加紧密一点的黄梅戏创作者们,打起了黄梅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蹈的主意,不仅加大了黄梅戏剧中的舞蹈的比重,有的剧中,舞的比重已相当甚或超过唱、念、做的部分。在备受瞩目的黄梅戏《秋千架》和《徽州女人》中,舞蹈的表现力及所占全剧表演的运动样式——荡秋千贯穿始终并富蕴深意的。剧中有许多精彩绝妙的舞蹈场面,如考场中众考生、考官的歌舞,大街上姑婆嫂媳众妇女欢迎“打马游街”的新科状元的群舞等,都妙趣横生,场面热烈。尤其令人难忘的是马兰扮演的替父、替夫(未婚夫)连考连中的奇女子若云最后在刑场上的一段舞,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形容决不为过。而《徽州女人》全剧在歌舞化,尤其是舞蹈方面走得更远,作了更大胆的尝试。剧中第一幕“嫁”通过一群年轻轿夫的抬花轿群舞以及随后出现的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歌舞“铺粮袋”等歌舞,仪式,充满诗意地表达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愿望。但是最令震撼的是第三幕“吟”,全幕几乎是韩再芬扮演的女人的独舞专场,在这场女人关于“春”主题的大段独舞中,充分渲染出女人的心理冲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韩再芬的表演融情于舞,舞姿翩翩,美丽传情,美轮美奂。在这里,舞的表现力是丰富的,决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沦落为“为歌而伴舞”那可有可无的、位居其次的附庸角色,舞蹈成为表现剧情、人物等的一种重要手段,亦成为黄梅戏“都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舞蹈与黄梅戏音乐旋律的融汇,舞蹈与戏曲程式的衔接与融合等问题,还需要人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磨合,不断解决,但对黄梅戏在表演手段上所作的一切尝试、开拓和探索,我们都应该持肯定的态度。因为黄梅戏是青春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只不断开拓进取,才能永葆剧种的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圆熟有致的当代表演形态(二)
有人称黄梅戏具有“阴柔美”,这不仅仅是指黄梅戏的角色以女角为主,也正说明了旦角唱腔在黄梅戏声腔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严凤英、吴琼的演唱,标志着当代黄梅戏旦角唱腔的最高水平。严凤英的演唱艺术是其表演艺术中最魅力、最独特的部分之一,清亮甜美、委婉飘逸是其演唱艺术特色,亦可以用“甜、软、嗲、糯”四字来概括。《天仙配》中的“树上鸟儿成双对”等七仙女的唱段抒情优美、委婉动听;《打猪草》中的陶金花那“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的清纯、活泼的唱腔,一下子便将人们带到了山野田园风光之中,她在《女附马》“洞房”一段唱中,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似说似唱,如行云流水,表现出很高的演唱技巧,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了适应黄梅戏的发展和时代要求,为了让黄梅戏好听易学,严凤英和戏曲音乐工作者密切合作,对黄梅戏旦角声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造。她广纳博采,从兄弟剧种汲取营养,并将民歌、说唱音乐与黄梅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按照新奇、熟...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圆熟有致的当代表演形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生活在旧中国社会底层的黄梅戏艺人挣脱了枷锁,身心获得了解放。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人的黄梅戏艺人,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思想指引下,随着一批知识分子的参与,终于迎来了黄梅戏诞生以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严凤英、王少舫等为杰出代表的黄梅戏表演一代宗师,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戏变成了名播海内外的著名剧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新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崛起,黄梅戏又来了历史上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时期。黄梅戏在行当及唱、念、做、舞等表演艺术上已风格显露,渐趋成熟,圆熟有致的黄梅戏当代表演形态争斗艳,大放异彩,初显出一派泱泱大剧种的风范。1.模糊的行当所谓“行当”,就是一种角色类型分派,即我们前面所说的“角色”。中国戏曲中行当划分的简繁、粗细和文俚,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一个剧种发展历史的长短、表现生活领域的广狭和表演艺术水平的高低,乃至班社、剧团组织的规...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个性(三)
这样表演不仅在这里可以用,我在其他的戏中也用过,可是放在七仙女身上就太文了。村姑要真爱上了一个青年,她会勇敢得多。我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许多老年人骂自己的女孩‘不知羞耻’的事。其实,她们都是一些很能干的好姊妹,不过没有按照老年人的规矩,而是凭自己的愿望选择了对象而已。我想七仙女也就是这样勇敢的人。我这个仙女要大胆地向董永吐露真情,得抓紧时机,不然他跑走了又怎么办呢?(至于我还有仙机妙法,就想得不多了)我要赶快告诉他,情愿与他配成无妻。我一下决心,干脆说了吧。于是瞪着眼对他表白:‘我愿与你――’在青天白日的大道上,说出‘我愿与你配成婚’的话,的确是勇敢,但毕竟是个大姑娘,还是羞得低下了头来。农村姑娘当然不像千金小姐那样做作,但不是不知羞耻。”严凤英在处理这一表演动作时,按照自己对人物的分析、理解,从人物性格出发,突破了程式,还原了生活,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性格、有情义、鲜活的“七仙女”形象...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丰富多样的未来表演趋势(三)
一切艺术都是人的艺术,艺术的核心是人――即表现人的艺术和人表演的艺术。作为黄梅戏表演主体及表演程式的具体体现者,演员自身的因素很重要。我们知道,表演艺术虽然是在一定空间(比如舞台空间、影视空间)内进行,但主要的仍受时间的规定和制约,演出时间一结束,表演形象便不复存在。正如古希腊哲人所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每一瞬间都不可能以不变的状态重新再现,这就是说,所谓程式也不是绝对的。黄梅戏演员的表演,由于接受的传统程式不多,被人视作“没有功夫”、“家底”,但是,由于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不僵化凝固,富有弹性,黄梅戏的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因此,当身无“绝技”、表演清新、自然的黄梅戏演员,一旦与同样强调写实的、自然的、生活化的影视及话剧表演风格相协调一致时,就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黄梅戏传统表演程式,又有别于影视表演形式的、超越程式之上的表演方式。尤其是当表演代戏时,其表演语汇更多的是从...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丰富多样的未来表演趋势(二)
两相对照,孰优孰劣,不言而喻。由此也可知,以京剧为代表的讲究精细行当划分的古老戏曲,若不及时加以变革,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则那种所谓的“危机”或“消亡”之说,就决不只是危言耸听了。黄梅戏的年轻、活泼和纯真,使她时刻得以汲取、学习最新、最时尚的风气,她在当代话剧及影视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正力求扬已所长,避已之短。随着未来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黄梅戏与影视的结合日显紧密,日益融洽,超越行当的制约的表演风格必将占据主流,成为时尚。演员和观众,犹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仅仅从表演的主体――演员来谈,这只是主观的一面。我们还必须从表演的客体,即表演接受的主体――观众方面来推测未来黄梅戏在表演上行当所应具有的特色。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习惯。未来的年代里,人们对事物、对社会、对人类等方面的认识将是丰富多样的,对人的内心情感认识也是立体、细致的。因此,如果仅仅依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