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吴琼:唱不尽与黄梅的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3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吴琼:唱不尽与黄梅的,“年年春风秋雨,燕子飞来飞去,啊,妈妈,我和你三生有缘……人生路途遥远,走遍南

  “年年春风秋雨,燕子飞来飞去,啊,妈妈,我和你三生有缘……人生路途遥远,走遍南北东西,啊,老师,我和你三生有缘……江湖几多风霜,人间充满情谊,啊,朋友,我和你三生有缘……”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新春,黄梅戏歌后吴琼将再次回到家乡,唱着这首《三生有缘》,为家乡人民带来“回家—宾悦之夜快乐吴琼2008新年演唱会”这是黄梅戏个唱有史以来第一次个人演唱会。

    “她何曾离开过家乡?”

    近日,在吴琼2008新年演唱会的记者见面会上,时白林、丁俊美、金芝、王冠亚、谢国华、汪琪等老前辈以及黄新德、蒋建国、吴亚玲等名家悉数到场,谈及吴琼的新春演唱会以及她在黄梅戏上取得的成就时,众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时白林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吴琼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她对黄梅戏的执著以及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分不开,她是个恋家的人,虽然远在北京发展却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常回家看看,此次她将演唱会的主题定位为《回家》,恰如她的心声。

    “她何曾离开过家?”蒋建国表示,吴琼是个爱“折腾”的人,可是往往能“折腾”出不一样的精彩来,虽然她离开了安徽,可从来没有离开过黄梅戏事业,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家,忘记他们这些朋友,这让每个人都很感动。

    迈出家门便想回家

    听到老师与朋友对自己的赞许,吴琼眼眶湿润,她说心中对家乡、对黄梅戏有着一份难忘的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也越来越浓郁,所以她把这次演唱会取名《回家》。“从离开安徽、迈出家门的第一天起,我就想着回家的这一天,虽然这一天走了十多年,也走得很艰辛,但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孤独,因为有这么多老师和朋友在支持和帮助我。”

    说到为何以演唱会的形式来“回家”,吴琼表示,这次演唱会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明年是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逝世40周年,原本她想通过排一台舞台剧来纪念,但是时间太过紧促,无法实现,于是,她通过在个人演唱会中设置“怀念大师”的篇章,来纪念自己心中所顶礼膜拜的偶像,表达自己对大师的深深崇敬之情。

    演唱会精彩抢先知

    吴琼此次的新春演唱会可谓是“兴师动众”,不但有时白林、丁俊美、谢国华等名家的助阵,也得到了安徽省歌舞剧院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请到了化妆师毛戈平为其设计造型。

    据吴琼透露,2008年1月2日、3日在安徽大剧院举行的演唱会上,她将带来《天仙配》、《女驸马》、《孟姜女》、《江姐》、《牛郎织女》、《红罗帕》等经典曲目唱段以及《小辞店》、《江山美人》、《渔网会母》、《西楼会》中的精彩唱段,此外,还有《潮湿的心》、《对花》、《魂断蓝桥》以及当年吴琼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获奖作品《小二黑结婚》、《我的祖国》等歌曲,而表达吴琼“回家”心声的《三生有缘》则更是首次在家乡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与严凤英
到安庆桐城罗岭,就为了看严凤英,一个叫陈庄的小小山村,两进深的青砖瓦屋,严凤英童年在此住过六年,她的乳名就叫鸿六儿。鸿六儿,一个眼睛清亮如露水的小丫头,赤着脚在菜籽湖畔龙眠山下打猪草、看花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黄梅调。黄梅在我眼里是一朵花,长在田头篱下,沐浴梅雨秋露,也沐浴秧歌民谣,和竹笠、棕蓑、青青农田一起,组成江南田园美不胜收的乡土风情。那个叫黄梅的戏曲就应该在这样的乡土上抽枝长叶,是那些饲猪放牛小丫头的最爱,桐城陈庄的鸿六儿是其中一个,我们不好规规矩矩叫她大名严凤英,就叫她乳名鸿六儿最好。慢慢走过两进深的瓦屋,一一抚摸她用过的纺车、衣柜、炭炉和雕花木床,黄梅调的旅律就飘进来,是那曲《打猪草》:天天我打猪草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呀,呀子咿子呀———曲调像流水,像丝绸,听得人心里一颤一抖,分不清是惊悸还是激动,农耕江南的风情原来如此撩人,感觉像鲤鱼游荡在春江里,像画眉飞翔在暖...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就是“安徽造”
如果要为黄梅戏填写籍贯的话,那么究竟是写湖北还是安徽?本周日下午3时,安徽人文讲坛2007年度最后一讲将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讲席教授——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所长将告诉听众,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一提起黄梅戏的身世,多年研究黄梅戏的王长安所长斩钉截铁地说,黄梅戏诞生地就是在安徽。对认为黄梅戏产生于湖北、发展在安徽的观点,王长安所长表示,他研究了大量史料,确定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从湖北传入安徽的是黄梅调,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非戏曲剧种。所以,在湖北的是黄梅调,而真正能称之为戏曲的黄梅戏则产生于安徽。经历了150多年,黄梅戏有过辉煌,和其他剧种一样,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王长安所长认为,缺少优秀剧本,缺少创新和超越等因素都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唱词句式之二说唱体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青阳腔
我从黄梅戏本戏的探源中,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黄梅戏本戏的形成,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我省明代古剧青阳腔。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音乐中味与洋味的调和
黄梅戏传统的创腔方式向现代专业作曲过渡,大体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此前,黄梅戏虽已形成有独立戏剧功能的音乐体系,并如前所述接纳过“南腔北调”,但几乎没有受到西方音乐的直接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创作的职业化,完全改变了黄梅戏音乐“自给自足”的原生状态。一些受过西洋音乐理论及其作品影响,懂得西洋作曲技法的“新文艺工作者”介入并扎根于黄梅戏,使剧种音乐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音乐文化的意义上认识这种变革。我们可以说,西方音乐文化终于打开最具保守品格的中国民间戏曲艺术之门。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具有革故鼎新传统的中国民间戏曲,以吸纳外来音乐的举措昭示坦荡的襟怀。的确,当本土文化的母体和外来文化的客体猛烈撞击时,两者都呈现出被改造的状态,一种新质文化由此产生。在中国,“西乐东渐”的历史大致可以上溯到唐代的“景教”圣咏诵唱。此后,元、明的天主教传教活动以及清朝廷聘用西方乐师进入宫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