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安徽名人—周瑜,究竟何方人氏?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6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安徽名人—周瑜,究竟何方人氏?,——历史名将周瑜籍贯之争辨析·汪德生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吴名将

——历史名将周瑜籍贯之争辨析

·汪德生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吴名将。出生士族,精音律,文武双全,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24岁为居巢长,后为中护军,34岁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秋,作为吴军主帅,由其直接指挥的“赤壁之战”,以三万精兵破曹操数十万大军,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孙利强教授主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出版发行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99位名人》一书中,周瑜,名列第十五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垂古今、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名将,其籍贯哪里、究竟何方人氏?一说“今安徽庐江县人”,一说“今安徽舒城县人”。自清朝始,多有专家学者研究考据,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一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即东汉末庐江郡舒县人)。在明朝以前,尚无周瑜籍贯归属之说。然自清朝始,安徽省境内相互毗邻的庐江、舒城两县便出现了周瑜籍属之争。虽说没有留下相互争辩的文字资料,但在现存的清康熙、雍正、光緖等版本《庐江县志》和《舒城县志》中,两县均以周瑜为本县历史人物立传入志。时至当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中“周瑜”辞条注释:“周瑜(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而1982年,由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名人辞典》,和1983年由历史学家沈起炜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却都分别记述:“周瑜,……庐江舒(今安徽庐江县)人。”1992年,由戎毓明主编、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安徽人物大辞典》中又记述道:“周瑜,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如此种种,版本各不相同。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编修第一轮新地方志。1997年版《安徽省志·人物志》记述:“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今庐江县西南)人”。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应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志·人物志》的这一记述至今未被广泛认同。由安徽省政府与合肥市政府共同兴建、于1999年开馆的《安徽名人馆》内,所陈列的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和安徽大学共同审稿的历史名人资料就仍坚持“周瑜,庐江舒(今舒城县)人”一说。上述2004年版《影响青少年成长的99位名人》一书中亦记述为“周瑜,庐江舒(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尤其是庐江、舒城两县,除仍继续将周瑜列为本县历史名人载入各自新编修的县志,在近几年全国工商和旅游部门联合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要求凡旅游资源都要进行商标注册申请活动中,庐江、舒城两县更是动用各种宣传媒体,各执一词,并采用种种措施,公开大作“周瑜故里”的文章,借以促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致使社会各界大为迷惑:周瑜到底籍贯哪里,属何方人氏呢?

二 

周瑜籍属之争之所以出现在安徽省境内庐江、舒城两县,盖源于后人对史志记载:“庐江舒人也”(庐江郡舒县人)的诠释不一所致。那么,东汉末的庐江郡舒县,沿革至今究竟是何方何地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据、辨析清楚的第一要点。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历代沿革不同。庐江郡,乃秦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区置,以境内有庐江水为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今天柱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这时的庐江郡只是沿用原庐江郡旧名,境内已无庐江水了。《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即当时的庐江郡下辖12个县,有舒县、居巢县、龙舒县等等,郡治设在舒县。东汉(25—220),沿西汉旧制,其行政建置为州、郡、县。时庐江郡属扬州,在今安徽省境内设有10个县(侯国)。他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居巢侯国(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治今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龙舒侯国(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治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郡治仍设在舒县。

舒县,源于古舒国。春秋以前,对大别山以东的江淮地区氏族方国统称为舒。舒国是群舒之一,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春秋·僖公三年》(前657):“徐人取舒”。舒亡后,楚又封作附庸。后为楚邑,秦属九江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因邑建县,改属庐江郡,兼郡治。王莽篡位后改舒县为昆乡。(今庐江县境内的矾山,古名昆山。《宋史·地理志》载:“庐江县有昆山矾场。”)东汉建武元年(25)废昆乡复置舒县,仍兼郡治。东汉末,群雄割居,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孙权)庐江郡仍治舒县,魏(曹操)庐江郡治阳泉。延康元年(220),曹魏代汉,无舒县。西晋太康元年(280),三国归于晋,恢复舒县,属豫州庐江郡。此后,历经两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置,舒县亦时并时析。直至隋统一中原,于隋开皇三年(583),以州统县,废庐江郡置庐州,州治移建于合肥。为保存旧名,改旧郡治舒县为庐江县。至此,历史上安徽境内的“舒县”消失,庐江县定名不变。(《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

始纂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完稿于民国四年(1915)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的《辞源》中,其“舒”字注释第五目:“县名。《后汉书·光武记》‘九月围李宪于舒。’注:‘舒县,故城今庐州庐江县西’。”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舒县”注:“春秋时舒国,汉置舒县。故城在今安徽庐江县西。隋更名庐江。”地方志和辞书的记述详略有异,但“改舒县为庐江县”是一致的,是肯定的。所以,东汉末庐江郡舒县,即今安徽省庐江县。其史志资料翔实,沿革清晰,勿庸置疑。

 三  

既然东汉末庐江郡舒县即今安徽省庐江县,则“周瑜,庐江舒(今安徽庐江县)人”。那为何又来“周瑜,庐江舒(今安徽舒城县)人”一说呢?笔者查阅相关史志资料,其唯一依据乃源于宋代乐史(930—1007)《太平寰宇记》,该书中注舒城县:“取古舒县城名。”注庐江县:“古龙舒也。”受此影响,一些非史志类专著便以舒城县“取古舒县城名”为据,杜撰“周瑜,庐江舒(今安徽舒城县)人”。其实,此乃一大谬误。因《太平寰宇记》以“舒城为古舒县”、“庐江为古龙舒”的记述一直不被史志界认可。早在清光绪年版《安徽通志·辨讹》一书中,就载有《古舒县古龙舒考》专记,其文如下:  

“旧说及府县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古龙舒。按,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是舒与庐江皆为郡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舒、龙舒二县,杜预注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舒城在庐江之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证,且其县唐时所置,上取古舒城为名,后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重修《安徽通志》卷三百五十)。

专记引用西晋著名学者杜预(222—284)对《左传》的注释,以庐江(郡)“南有舒(县)城,舒(县)城西南有龙舒”的地理常识,有力地证明“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时至今日,庐江县西南为舒城县,舒城县境西南有龙舒山,山下有龙舒河(上世纪50年代末在龙舒河源头修建龙河口水库,今名万佛湖),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物证,亘古不变,并非笔墨所能杜撰。清方志学大家章学诚认为:考证地名、县名由来,“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杜预注《左传》早《太平寰宇记》700多年,距东汉末仅60余年时间,谁的注释更为准确,应是不言自明。 

另,《旧唐书·地理志》注舒城:“取古龙舒县为名”;《江南通志》载“舒城为汉龙舒县,汉舒县为今庐江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龙舒县和舒城县分别注释道:“龙舒县,汉置。南朝宋省,即今安徽舒城县”,“舒城县,春秋群舒地,汉龙舒县,唐置舒城县,清属安徽庐州府,今属安徽安庆道”等等。这些志书、辞典均重于考据,义例精严,“凡史志所载之州、郡、县、邑,必详其建置,释以今地”,“甚至一山一水、一镇一地,方位偶移或分属两邑,辄列为数名数处。钩稽考证,误者正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例言》)长期以来,都是史志界的学者们从事学术研究和撰著的重要参考依据。源于此,建国后,舒城县在第一轮新《舒城县志》里记述:“舒城,古为舒国,别号龙舒。西汉高祖四年(前203)置龙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置舒城县后,一千多年来,名称延用至今,疆域基本未变。”(黄山书社1995年版《舒城县志·序一》)  

有关《安徽人物大辞典》注周瑜:“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应是不严肃的注释。因东汉末(即周瑜在世的175-210年间),舒县、龙舒县乃并存同属庐江郡。在现存所有史志资料中,不论是原始记载还是今人撰著,均为“周瑜,庐江舒人也”,而从无“周瑜,庐江龙舒人”一说。至于1979年版《辞海》对周瑜籍贯作“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的注释,一如该书前言所说:“《辞海》涉及的学科和内容极为广泛,虽经反复修改,不足或错误之处仍属难免。”例如《辞海》“周瑜”辞条的注释,除对其籍贯注释有争议外,注周瑜为“三国吴国名将”亦有欠妥之处。周瑜英年早逝,他短暂的一生是处在群雄割居,战乱四起的东汉末。周瑜在世时,三国鼎立尚未形成,吴国是在他(210年)病逝后12年,于222年,继魏国(220年)、蜀国(221年)后才正式建立的。注周瑜“三国吴国名将”,较之与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史名人辞典》注周瑜:“东汉末孙权部将”,应该后者更为严谨。但是,作为综合类大型辞书,《辞海》的学术价值、地位及其权威性是其它任何工具书所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受其影响,当代一些人物传记资料将周瑜籍贯注释为“庐江舒(今安徽舒城县)人”,实乃是辗转传讹,群相附会而事实均误。

四 

清考据学家钱大昕撰《鄞县志·凡例》就人物籍贯考指出:“或据历代正史,或采地理书,或引旧志,或名公诗文集,或稗官小说,或家传志状,广征博引,多方考据,以求其翔。”考据周瑜籍贯,除查阅古代各级地方志等史志资料外,还可以从当地的古迹遗存、民间传说及艺文杂记等各种乡土资料予以佐证——  

其一:周瑜故居遗址在庐江县。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宿松县圭山周氏后裔家中的《周氏宗谱·谱序》载:“瑜公守吴郡,家庐江舒城,而道卒巴丘,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又据宋·庆元乙卯(1195)周必大撰《蜜湖周氏族谱·序》:“我周氏出自三国东吴名臣、讳瑜之次子都乡侯胤。”周胤因言忤主,被贬庐陵郡,居平都县蜜湖(今江西省安福县)。胤有三子:长周豫,次周泰,季周纂.“豫,还庐江;泰,袭都尉;纂,为威远将军。”此两本周氏宗(族)谱分别记载了两个重要史实:一是周瑜家住庐江郡舒(县)城,并在舒(县)城和宿松县圭山都有周瑜墓;二是周瑜之孙周豫由江西蜜湖“还庐江”故里定居。  

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详细记述:“古舒县在今庐江西南二十里。” 1999年出版发行的《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亦记载:庐江郡治舒县,“考其遗址,位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畈,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今距大城畈村庄西南一华里处有周井村,与周井村仅一河之隔有周家老院,这两自然村即东汉末周瑜故里所在。虽时隔近1800年,但当年周氏庄园的恢宏气势及诸多遗物遗存依然可寻:两自然村内设7个村民组,现共有村民2000多人,其中百分之六十均为周姓。在这两村庄方园两公里内,村民们建房挖地基,或兴塘修渠挖水沟,常见残碑断石和秦砖汉瓦的碎片。现存放在庐江县文物管理所的汉代石雕药碾、石斧、汉罐等陶瓷器皿(均属国家二、三级文物)就出土此处。《全唐诗》卷647载胡曾《题周公瑾庙》七律诗一首:“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帝旌旗退,委质吴王社稷安。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按,《渊鉴类函》卷335注:“舒有周瑜庙。”现庐江县城西南二十里处的大城畈村头,周瑜庙遗址至今尚存。周氏后裔每年清明、冬至日,在此进行祭祀活动,香火旺盛。  

其二:周瑜墓葬在庐江县。周瑜于建安十五年(210)“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年方36岁。他死后,除周氏宗谱记载“舒(县)城(即今之庐江)和(宿)松圭山均有墓”外,湖南岳阳、江西新淦和安徽的芜湖、居巢、舒城等地共有七处周瑜墓。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出现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周瑜墓真伪之争。1978年,国家文物保护局授权安徽省文物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先后多次分赴周瑜墓葬各地,对周瑜墓的真伪情况进行实地探测、考察,并查阅大量史志资料及相关连的古遗迹遗存。结果认定:周瑜卒地湖南岳阳之墓、镇守之地江西新淦之墓、为官一任的居巢和芜湖(时为春谷县)以及余支(后裔)迁居的宿松圭山之墓,均为“衣冠冢”、“纪念冢”之类。至于舒城县,史志载周瑜随孙策举兵讨董卓时,在龙舒县(今舒城县)西南9公里处,筑一土城居住,直至明清年间其城垣尚存,四门可见。后人将其重新修建,并改称为周瑜城,为之纪念,实乃无墓。  

唯有位于庐江县的周瑜墓是真正的周瑜墓。中国文物保护局予以确认,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89年正式公布庐江县周瑜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中记叙:周瑜死后,孙权迎丧于芜湖,“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乃中华民族之传统习俗。《明一统志》载:“周瑜墓在庐江东门外安丰乡。” 周瑜死后“厚葬于本乡”,现墓陵保存在庐江县城东大街朝墓巷,即庐江县是周瑜的“本乡”无疑也。  

史学家郭沫若曾指出:“凡是名人胜迹,后人往往多所附会。”有关名人籍贯和胜迹地望之争,也是见怪不怪之事。我们“应本着尊重历史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讨论的方法予以澄清。达成共识更好,求同存异亦可。”(《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三期)有关周瑜籍贯之争亦应如此。但是,如果从史学研究角度,笔者认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古舒县今之庐江。”《安徽省志·人物志》注:“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庐江县西南)人。”是严谨的、科学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安徽名人—周瑜(二)
黄盖命令10艘大船同时发火,然后跳上小船退走。这天正好刮着猛烈的东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倾刻间,曹军的战船烈焰冲天,因被铁索连着,仓猝间无法拆开、疏散,很快就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由于火大风猛,又延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周瑜率领孙刘联军,乘势猛杀过来,曹军士兵多有疾病在身,被杀得人仰船翻,曹操仓皇地带着残兵败将,从陆路经华容(今湖北监利东北)向江陵逃去。途中人马自相践踏,兵力伤亡已超过大半。周瑜、刘备水陆并进,一直追到江陵城下。曹操率残部撤回北方。英年早逝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周瑜上疏给孙权,疏...
· 微文化—安徽名人—周瑜(一)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东吴名将。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结为至交,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曾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屡建战功,先后被授予中护军、江夏太守等职。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助孙权,任前部大都督,成为东吴军队的年轻统帅。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拜他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率军屯据江陵,后病死。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
· 微文化—安徽名人—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
· 微文化—安徽名人—安徽籍院士名录
江泽涵旌德数学北京大学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许杰广德地质学中国地质研究所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杨石先怀宁化学南开大学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孙德和桐城冶金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俞建章和县地质学长春地质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徐中舒怀宁哲学社会科学四川大学历史系195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汪德昭安庆物理学中科院声学所1957年,中科院院士(原籍)汪堃仁休宁生物学北京师大生物系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金建中黟县物理学航天部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任新民宁国航天航天部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查全性泾县无机化学武大化学系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徐仁当涂古生物学中科院植物所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叶笃正安庆大气物理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1980年,中国科学院...
· 微文化—安徽名人—管仲(四)
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