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安徽名人—我国清代筹算女杰王贞仪(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8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安徽名人—我国清代筹算女杰王贞仪(一),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长,生于江苏江宁,是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长,生于江苏江宁,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敢于冲破封建礼教

  除夕夜晚,金陵城里,一个富贵人家的族大小刚刚结束了一顿辞岁家宴,陆续回卧室歇息,唯有一位年轻妇女还未离去。她注目凝视着房梁上一盏燃着蜡烛的吊灯和刚才设宴用过的圆桌,手里还拿着一块照脸用的镜子。过了一会,她把镜子放在圆桌近旁地上的阴影里,又爬上桌子提高吊灯的系绳,使灯光再照进圆镜。后来她又把镜子举过头顶,使灯光照出的镜子的阴影落在圆桌面上……这期间,她一直紧锁眉头,突然间又舒展眉宇,高兴得几乎笑出声来……。

  这是谁很晚了还在“变戏法”呢?她可不是随便玩“魔术”,而是正在钻研一个科学问题。这就是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 (公元1786~1797年)。当年她就是用这种土办法研究天文学中的日月食理论的。她把吊灯当做太阳,圆桌当做地球,镜子当做月亮,用不断变换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关系。强烈的求知欲使她连除夕举行家宴的机会也不肯轻易放过。

  200年后的今天,从事天文科学的人们,谁也不会再使用王贞仪那样的土办法了。在我国现有的五个天文台中,从事天文研究的有男有女,妇女学习、研究天文,已是极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古代,不要说妇女,就是男人私习天文,也要冒杀头的风险。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天文学一直被禁锢在封建王朝的灵台秘苑中,在一些朝代只有封建朝廷的“太史院”、“钦天监”之类专职机构才有权研习天文,制定和颁布历书。天文学成了所谓“非凡夫所测”、“世代相传的家业”,妇女更是被剥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力,被紧紧地套在“四条绳索”的枷锁下。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民间私习天文,尤其是妇女学天文,简直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劳动人民创造的天文学就这样被少数人垄断着,还和宗教迷信合为一体,变成愚弄人民的工具。因此,在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中,妇女研究天文的事真是屈指可数。王贞仪之前,比较有名的当推东汉班固的妹妹班昭(又名班惠姬、曹大家)。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但他此书未竟,就在一次党争中入狱而死,留下《汉书》的《天文志》和《八表》没有来得及去写。东汉永元4年(公元92年),由汉和帝下诏,班昭到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东观藏书阁”,由马续协助她收集整理、研究了西汉的天文观测记录,写成 《汉书》的天文志和八表,完成了她哥哥班固遗留下的工作。 《天文志》的完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西汉的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由于班昭长期活动在东汉王室之内,又没有亲自从事天文观测,受谶纬神学影响很深,因此书中不乏糟粕。班昭之后,封建统治阶级用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妇女思想,致使王贞仪之前再很少出现有名的女天文学家。虽然宋代天文学家楚衍有个女儿研究过天文数学,王锡阐有个妹妹王锡蕙也是位天文数学家,但都没有留下研究成果,因此无怪乎连王贞仪同时代的封建卫道士钱大昕也慨叹地说,王贞仪是“班惠姬之后,一人而已”。

  王贞仪原籍安徽天长县,后居住在南京。她的祖父曾在吉林宣化府任知府等官职,收藏书籍达75箱之多,因此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后代。她11岁跟随祖父到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间结识女友,研讨学问,又“学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发必中的,骑射如飞”。少年时代的王贞仪已经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见闻颇多,也接触到不少社会实际。后来她和安徽宣城的一个叫詹枚的青年结了婚。但是她在操持家务之余,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安徽名人—我国清代筹算女杰王贞仪(二)
探索自然奥秘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人们都已入睡,王贞仪还披风饮露,独坐户外,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她一边观测,一边开动脑筋,琢磨着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经过多次观测和模拟实验,终于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说,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虽然太阳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阳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侧面,成了半圆月或弯月。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王贞仪非常推崇张衡对月食成因的解释,并在食分问题上作了一些新的发挥。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地球是一个大圆...
· 微文化—安徽名人—我国清代女算学家王贞仪
王贞仪,女,字德卿,自号江宁女史,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于上元(今南京)一个医生之家。王贞仪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女算学家、天文学家、医生和诗人。可惜她英年早逝,像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仅活了短促的二十九个春秋,便于嘉庆二年(1797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王贞仪的成长与她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家原籍安徽天长县,祖父时迁居金陵(今南京)和吉林。她的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丰。特别是她家藏书丰富,据说有七十五橱,这些书籍对王贞仪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生活坎坷,屡试不第,但他精通医学,以行医为业,在他的影响下,王贞仪也精通医学。但是,对王贞仪的成长,特别是对王贞仪在科学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祖父。王贞仪在《敬书先大父惺斋公读书记事后》一文中说:“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
· 微文化—安徽名人—王蕃
王蕃(228—266),字允元,三国时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他博览多闻,通晓天文、数学。先后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曾根据浑天说和长期的天象观察,精心制作浑天仪,以三分之长为一度,周长一丈零九寸六分,介于古浑仪和张衡制浑仪式之间,在“浑仪”上,周天为三六五又五八九分之一四五度。“浑仪”可以标明天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由此制订历法。他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王蕃认为:日距离其下临之地为八万里,以此为股,以一万五千里为勾,应用已知的勾股求弦法,测出日距阳城(今河南登封)为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五分,再以阳城为中心,以阳城与日距离为半径,算出周天长度。他还进行过数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为π=3.15,与刘徽的“徽率”(π=3.1416)、南朝祖冲之的“祖率”(π=3.1415926与3....
· 微文化—安徽名人—管仲(一)
管仲(约前725-前645):一称“管敬仲”。春秋时齐国颍上(今安徽颖上县)人,名夷吾,字仲。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的建树。少时贫困,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在齐桓公与其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助公子纠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管仲从政40多年,在齐国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特许在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言论主要记载于《左传》《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有《管子》86篇。《管子》一书,体现出他一面强调“法治”,一面肯定道德教化,重礼与...
· 微文化—安徽名人—方腊(一)
方腊(?-1121年),又名方十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他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被处死后,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的人还是很敬重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至今这些地方还有还有“方腊洞”、“方腊寨”等。有一首"水氽童家店,方喇出二遍;水浸鳖背石,方腊又造反"的民谣不仅指明了他居住的村子,还说明他的起义动机。宣和年间,农民茶叶卖不出去,卖了还不够交税。农民只好不采茶,采了的也忍痛倒在溪里。时值浙西大旱,七八月都不见有雨,禾苗焦黄,秋收无望,而官吏却逼税。方腊在宣和二年10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