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传说刘伯温赶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6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传说刘伯温赶山,   传说,古时候,濠城周围本是崇山峻岭,山峰一个连着一个。可现在却是一望无垠的

    传说,古时候,濠城周围本是崇山峻岭,山峰一个连着一个。可现在却是一望无垠的坦荡原野,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要从刘伯温赶山说起。

    这刘伯温名基,乃浙江青田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满腹珠玑,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兵书战阵,擅长奇门遁甲,尤精阴阳八卦。他看到元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便在家隐居读书。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听说刘基是位奇人,便三番五次上门相请,终于使他出山,帮助出谋划策,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知道这天下不是好坐的,整天提防有人造反。他除了火烧庆功楼、大杀功臣外,还命刘伯温遍游全国,到处寻找龙脉,设法破坏,以防出能人来夺了朱氏的天下。

    刘伯温领命后,便马不停蹄,四处奔波查找。一天,他渡淮北上,远远看到前方瑞霭腾腾,隐约有帝王之气,便策马急驶。行了半日,面前已是山山相连,岭岭相接,那瑞霭就在山中。刘伯温命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告之乃一大镇,名叫濠城。

    这刘伯温满肚子学问,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楚汉相争古战场了。

    当年,刘邦、项羽在此决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终“霸王别姬”,垓下一战而奠定汉家四百年基业,不由仔细察看。他越看越心惊,只见这里山青水秀,林茂草丰,水似龙蟠,山如虎踞,确是不可多得的龙脉宝地,料定将来这里必出皇帝。刘伯温越看越想越是惊慌,便命手下取出他的至宝异器“赶山鞭”来。

    这赶山鞭乃吸天地之精华,收日月之灵气,用女蜗娘娘的补天五彩灵石,在太上老君的乾坤八卦炉中,经七七四十九天方得炼成,专破龙脉地气,力能移山倒海。于是刘伯温持鞭在手,左右盘旋,前后奔驰,直累得他气喘吁吁,元神出窍,终于一夜之间将所有山岭赶往四面八方。所以,濠城周围现在就没有山了。

    而剩下一些丘陵状的大土堆,乃是刘伯温赶山赶累了,手劲不足,没能连根赶走才留下的。

    他从城南赶起,见一如山的土台,便一鞭打去,不料顿时天昏地暗,雷鸣电闪,狂风呼啸,土台上突然出现一天神般的大汉,狂呼怒吼,欲抓抢“赶山鞭”。

    刘伯温定神一看,台下有一大碑,乃“西楚霸王之墓”,原来是项羽发怒了。

    于是刘伯温便焚香礼拜,温词解释,半晌方才风停雷止。后来,这里每逢阴天打雷,仍可见火光四起,经常烧坏庄稼草木。

    刘伯温留下项羽墓,转而向西,赶到夹山口时,知道这里是当年张良吹箫破楚兵的地方,尚有“张良吹箫台”遗址,他十分心仪留侯,便手下留情,留下了对峙的两座小峰。

    赶到金银山时,他也累了,又知是韩信点将和刘邦观兵的遗址,加上手下人问他:“军师,难道一山不留吗?”刘伯温方才住手。从此,“濠城高山三千三,数罢金山数银山”,便成了“濠城古堆三千三,数罢金山数银山”,而做为谚语流传下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蚌埠市固镇地名传说集锦
地名传说——汾洪江县境内有个汾洪江林场,因坐落于古汾洪江故道而得名。汾洪江发源于今河南开封东的上集贤村,向东南流入淮河。沿江串联着18个湖泊,素称“一溜十八湖”,犹如一串晶莹璀灿的明珠,格外生辉。“十八湖”现已演变成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自上而下依次是:棠湖、潘湖、林湖、路湖、夏湖、刘湖、魏湖、赵湖、王湖、田湖、任湖、叶湖、苏湖、钱湖、李湖和陶湖(刘湖以下各湖在固镇县内)。西从瓦疃镇的路庙村,东到杨庙乡的张巷村,约长20公里,宽20米的故道清晰可辨,而以林场西的瓦疃镇遗迹最多。此处江面宽阔,如一片汪洋,南岸的陈海子和单海子由此得名。往西有个陈秀圩子,时称陈渡口;与其隔江相望的航运码头,今称码头王家。再往西即为江心洲。有人认为汾洪江应为“粉红江”因它的上游直通隋炀帝后宫,是众多妃嫔及宫女的脂粉水染成了粉红色,故名。地名传说——徐家大楼明朝时,濠城有个客商去南京做生意,结识了一位姓徐的朋友,商人返...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文化
祭灶“祭灶”,即祭祀灶神,有的地方叫“送灶”,又称“小年夜”。祭灶之俗,古已有之,最早可能在春秋时代。《论语》载:“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似乎与此有关。传说汉宣帝时,有个名叫阴子方的喜拜灶神,某年腊日灶神突然现形,阴即恭敬有加,顶礼膜拜。灶神甚喜,赐其一只黄羊,阴便以黄羊为祭。此后,阴深得灶神庇佑,世享福禄,其他人亦纷纷效仿。由此可见,“祭灶”之俗的久远。据说灶神受命于玉皇大帝,在人间监视每家每人的举动。到腊月二十四日,便返回天庭述职,把每户各人的善恶行状禀报。而玉帝则据此予以奖惩,决定其家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所以,人们对灶神甚为尊敬,除了在厨房贴灶神像,像两边一般配以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还要烧香放炮、设供、摆糖果、送云马等;而在这一天,家人还要团圆聚岁,当小年过。灶神是男是女?据说起初灶神是女的,这可能与下厨行炊的多为女性有关。《酉阳杂俎》称灶神状如美女,说明灶神是女性,...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蚌埠历史,垓下风云固镇史话
固镇,古名谷阳镇,俗称固镇桥。为何称固镇为“固镇桥”呢?原来,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固镇设驿站。驿址在固镇老街,有马65匹,马夫41名,差夫20名,现存于老街牛市巷的饮马井就是当年驿站的专用水井。为了保障驿道畅通,免受洪水阻隔之苦,当时就在浍河上架起了一座九孔大木桥。不料,木桥建成不久,即被洪水冲毁。洪武24年(公元1391年),由灵璧县知县周荣复督工重修了一座七孔石质大桥。桥高五丈,长十三丈,巍峨壮观,气势雄伟。《灵璧县志》称作“凌波御立,势若长虹”。围绕“固镇桥”名,还有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流传至今。说是当时有个赵石匠请来鲁班在浍河上建桥,百姓们纷纷捐款。鲁班从扬州赶到固镇,经实地勘察后,绘出一幅七孔拱形大桥图样,然后带领能工巧匠很快把石桥建成。大桥竣工时,百姓敲锣打鼓前往祝贺,鲁班手持神斧立于桥头之上。这时八仙中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来到桥头说:“这桥造的不牢固,恐怕我和我的小毛驴...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垓下文史(一)
据史料证明,垓下已有四、五千年的人类活动历史。随着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史料。目前固镇县馆藏垓下文物,有五百余件之多。1980年在濠城东沱河岸出土的古生代二迭纪剑齿象象牙化石,它长3.24m,最大直径为18.25cm(现存省博物馆内)。石器现存三件,均属新石器时代的磨光器物:石斧、石奔。这些石器通体磨光,做工精细。陶器在馆藏文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分为瓶、壶、罐、瓮、仓、楼、鼎、灶、牛、磨、陶猪圈等几类,每类又可分为不同的几式。陶器中陶楼与陶仓尤为突出。陶仓的门上刻有“仓门”两字,陶仓的背面刻画有动物马的图形。陶器中器物表面以素面居多,带纹饰的也多为水波纹、条纹、绳纹一类。有小部分陶器是釉陶。此外还有几件珍贵的瓦当。玉器存有玉狮、玉含、玉璧。其中玉璧较为突出。云纹玉璧:玉璧为平圆形,正中有孔,两面都有云纹饰。此物多为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垓下文史(二)
秦剑:濠城出土的秦时期的青铜剑,首柄部分残缺,现存部分长55cm。此剑虽不完整,仍能体现出秦时期青铜剑的特色。青铜矛:1972年濠城公社出土的汉代武器,使用时安有木质长柄,用矛直刺。我县馆藏文物中,藏有二件:一件长20cm,矛头带有弯曲的弧度。另一件长16cm,矛头无弧度。二件器物的裤正面都有一系缨小鼻。弩机:濠城出土的这件汉代青铜兵器—弩机,比较完整,而且较之一般弩机要,弩机“郭”上的“望山”带有刻度,“郭”面上用黄金错出的条条和网格纹饰清晰可见。这是一般弩机上没有的。弩机的使用,是靠“郭”中的“牙”钩出弓弦,瞄准器“望山”上的刻度示意射程。发射时只要反下“牙”上的板机“悬刀”,使“牙”缩下,“牙”所钩住的弦就弹出,有力地把矢射出。箭头:这是垓下遗址土最多的青铜武器。农民在耕地时常能拣到。这些箭头形状各异:有三棱椎形,有三角形,有鱼尾形等多种形制。基本上都属青铜制品。每一箭头尾部都有一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