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风云垓下古十景(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0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风云垓下古十景(二),撒金晓月   撒金桥,扼南京至北京的官道要冲,在古洨城西南约200米处,为一石桥

撒金晓月

    撒金桥,扼南京至北京的官道要冲,在古洨城西南约200米处,为一石桥。相传濠城街南有一张姓客商去濠梁(凤阳县临淮关)购物,店主知其是濠城人,遂托其带信,嘱于天黑时到濠城集北许家大楼面交。张某告知其地只有许慎著书台,并无大楼。答曰:“尔到时大呼三声便知”。于是张某回家后,遵嘱往访。时当初更,果见楼台殿阁,金碧辉煌,灯火通明,十分宏丽。张某诣门,道明来意,楼主亲迎,殷勤接待。张某细观其宅,陈设豪华,非一般人家可比,几疑身人仙境。临别时,楼主命仆人送其一小袋豆子,以示感谢。张某出门后,心想此物有何稀奇,于是边走边随手撒落,遇一低洼积水处,豆尽乃止。次日天明,张某细思昨晚之事,方悟此豆绝非凡物,翻袋细视,袋角尚余一粒,却是金豆。张某以自己无福得宝,于是立志行善,将金豆出售,又补贴家产,在豆尽处修一石桥,名曰:“撒金”。文人雅士常于拂晓之际,在此吟风弄月。其时,晓月垂天,清辉彻地,树影婆娑;近观沱水如带,远瞻嫦娥欲舞。追思虞项往事,不禁发思古之幽情,抒胸臆之豪气,文思如泉,妙句顿成。

夹山箫韵

    夹山,又名夹山口,在今固镇县濠城镇垓下村境内。濠城街西半里,大皇桥东侧,濠城至固镇的古大路两边,有土丘高耸,十分陡峭,状如双峰夹峙,故名。相传:项羽兵困垓下,四面重围,兵少食尽,军心浮动。刘邦的主要谋士张良生一妙计,在此处乘风筝升上半空,吹箫奏楚曲,使霸王及部下更加惊疑,遂悲歌别姬,仓惶出逃,不战而败,终至自刎乌江,故有“张良吹箫散楚兵”之说。更深夜静之时,此处犹闻箫声在耳,余韵袅袅,令人感慨万千。

古刹晨钟

    濠城多寺庙,略有:项王庙——祀西楚霸王;寿圣寺——祀佛祖;东岳庙——祀东岳大帝;关帝庙——祀武圣关公;奶奶庙——祀观音大士;玉皇阁——祀玉皇大帝;火神庙——祀火神;城陛庙——祀城煌。其中寿圣寺因清康熙皇帝南巡驻跸而得名,有清凛生单锡章撰联云:“寿本德征,圣由天纵;禅从悟人,寺以缘修”,嵌“寿圣禅寺”四字;东岳庙联云:“五岳唯有东岳大;诸山莫比泰山高”。寺中多有钟,清晨寺庙钟声齐鸣,宏亮深远,音传数里,振聋发馈。

洨上双虹

    洨水即今沱河,水首源于河南商丘,东流人淮。在濠城街北,河水蜿蜒而过,碧波荡漾,水清见底;若值雨季,洪水泛滥,河宽数倍,流湍浪急。为了方便交通,乡人集资在古洨城东西各修一桥:其西为七孔砖桥,通灵璧,因修建较早,故名老桥;其东为石桥,通泗县,名新桥。里人撰联纪事云:“创自清初,毁于兵乱,阅断揭残碑,世代沧桑增感慨:劳在一时,功垂百代,幸疏财仗义,乡邻父老乐捐输。”老桥两端因有九座石碑,又叫九百(碑)单七孔桥。两桥构造精巧,建筑雄伟,恰似双虹凌空,左右辉映,美哉壮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风云垓下古十景(一)
垓下风云濠城史称垓下。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决战于此,双方屯军方圆百里。《史记•高祖本纪》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之卒可十万……大败垓下。”《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靡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世传虞姬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而的刘邦则志得意豪,慷慨高歌:“大风起兮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九八六年七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垓下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风云垓下古十景(三)
沱沙落雁沱水逶迤东流,在濠城集北绕古洨城而过。两岸杨柳青,芦花白,稼穑茂,禽畜繁,风物宜人。河滩野草萋萋,兔走鸟飞;牧童或成群嬉戏,或捕鸟捉鱼,或短笛横吹,或扬声高歌,天真无邪,兴趣盎然,给平静的河滩增添了不少热闹,好一幅“太平盛世图”。在古洨城东西上下十余里河滩上,每到秋季,大雁阵阵,成群栖息。傍晚时,夕阳如火,霞光满天,群雁上下翱翔,鸣声此伏彼起。入夜,即双双对对,交颈而眠;剩有孤雁,则远离雁群值夜,偶有动静,即鸣唳示警。一般雁群有数十只,多则几百只,无论是栖息还是飞翔,皆井然有序,实乃通灵之物也。故人们一般不加伤害,遂成为沱河两岸的一大景观。龙虎春光龙虎桥,在濠城集西北,沱河北岸的官道上,传说此桥为灵璧县韦集镇张家洼自然村张姓的祖先张龙、张虎兄弟二人所修。张氏兄弟为造福后代及施惠乡邻,遂决心建一座桥。于是,弟兄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餐风宿露,历尽艰辛,从灵璧北大山用独轮车推回一车车的...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蚌埠历史,垓下风云固镇史话
固镇,古名谷阳镇,俗称固镇桥。为何称固镇为“固镇桥”呢?原来,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固镇设驿站。驿址在固镇老街,有马65匹,马夫41名,差夫20名,现存于老街牛市巷的饮马井就是当年驿站的专用水井。为了保障驿道畅通,免受洪水阻隔之苦,当时就在浍河上架起了一座九孔大木桥。不料,木桥建成不久,即被洪水冲毁。洪武24年(公元1391年),由灵璧县知县周荣复督工重修了一座七孔石质大桥。桥高五丈,长十三丈,巍峨壮观,气势雄伟。《灵璧县志》称作“凌波御立,势若长虹”。围绕“固镇桥”名,还有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流传至今。说是当时有个赵石匠请来鲁班在浍河上建桥,百姓们纷纷捐款。鲁班从扬州赶到固镇,经实地勘察后,绘出一幅七孔拱形大桥图样,然后带领能工巧匠很快把石桥建成。大桥竣工时,百姓敲锣打鼓前往祝贺,鲁班手持神斧立于桥头之上。这时八仙中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来到桥头说:“这桥造的不牢固,恐怕我和我的小毛驴...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垓下文史(二)
秦剑:濠城出土的秦时期的青铜剑,首柄部分残缺,现存部分长55cm。此剑虽不完整,仍能体现出秦时期青铜剑的特色。青铜矛:1972年濠城公社出土的汉代武器,使用时安有木质长柄,用矛直刺。我县馆藏文物中,藏有二件:一件长20cm,矛头带有弯曲的弧度。另一件长16cm,矛头无弧度。二件器物的裤正面都有一系缨小鼻。弩机:濠城出土的这件汉代青铜兵器—弩机,比较完整,而且较之一般弩机要,弩机“郭”上的“望山”带有刻度,“郭”面上用黄金错出的条条和网格纹饰清晰可见。这是一般弩机上没有的。弩机的使用,是靠“郭”中的“牙”钩出弓弦,瞄准器“望山”上的刻度示意射程。发射时只要反下“牙”上的板机“悬刀”,使“牙”缩下,“牙”所钩住的弦就弹出,有力地把矢射出。箭头:这是垓下遗址土最多的青铜武器。农民在耕地时常能拣到。这些箭头形状各异:有三棱椎形,有三角形,有鱼尾形等多种形制。基本上都属青铜制品。每一箭头尾部都有一用...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濠城垓下历史沿革(二)
次年二月,“吕王产徙为梁王,梁王不(蚤)之国,为帝太傅,且“更名梁曰吕,吕曰济川”,使吕产仍做吕王,更显示出吕雉对吕产的厚望。高后八年(前180)七月,吕雉“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不久,吕雉死,“遗诏……以吕产为相国(丞相),以吕禄女为帝后”。吕产、吕禄“矫制以令天下”,妄图篡汉。原为刘邦部将的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周勃、丞相陈平,联合实践刘邦的盟约,以破竹之势击杀诸吕及其叛军,并“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九月,周勃、陈平迎立刘邦八子之四的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吕产被封于洨国,前后达17年之久。交国既是吕产飞黄腾达的发迹地,也是他身败名裂的丧魂处。洨县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交国被废,改置洨县,属豫州沛郡。新莽时期(公元9-23年)更名育城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洨县,属豫州沛国(由沛郡改)。三国时期,曹魏(220-265年)废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