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寻找垓下古战场(三)
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夜!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之;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一路败走的项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洨水滔滔。而走投无路的项羽也最终在乌江边上挥剑自刎。
同为起义军的项刘两支,为结束残暴的秦末统治,为结束诸侯纷争苍生涂炭的混乱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项王首先打碎了一个旧王朝,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项王者,一介孔武有力之人,历史不能将凝聚民族的大任交给他。而刘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当刘项垓下决战之后,历史再次洗牌,弱者被淘汰出局。中国再次经历了一个从乱到治,从暴到仁,从散到聚的大轮回。在这个轮回中,刘邦顺应了潮流。中华民族又一次实现了自东周以来第二次的民族大统一,大汉王朝427年的稳定的伟大基业从此奠定。
垓下之争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而霸王别姬的传说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垓下究竟在何处,史学界历来存有分歧并争论不休。归纳起来大致有两派意见:
一是说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25公里的沱河北岸;另一派的观点是在河南鹿邑县境内或者是淮阳县东南。近年来多数实地考察过的人员基本同意安徽省文物所的李广宁先生的看法,为了较准确表达李广宁先生的学术观点,这里将他的考察情况节录于此:
垓下在安徽的具体位置,有的讲得较笼统,说“垓下在安徽灵壁县南,固镇县东濠城一带”。《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则写到:“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沱河北岸),被汉军包围。”此后许多有关书籍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在有关的图版中将垓下标注在沱河北岸。按其标注的位置,地点应该是在灵壁县后成乡至彭沟乡一带的沱河北岸地区。但我在那里进行了多次仔细地调查,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说明问题的有关遗址或遗迹。询诸文献,也没有发现郭老对这一问题进一步阐明的文章,不知道这一观点据何得来。因此,我觉得他的这个看法恐怕也只是一种猜测。
在对濠城遗址的调查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在城内的建筑遗址中存在一些早于西汉洨城的建筑材料,同时在这种堆积中常常出土蚁鼻钱(楚国钱,俗称鬼脸钱,亦称铜贝,形似背面磨平的贝壳,面有文字,阴文像人的鼻子,看上去像一只蚂蚁,故得名。——转者注);二是在城内外大量出土散落的青铜兵器(簇,残剑等)。这些现象说明:在西汉洨城建立之前,这里就应该是一个集镇之类的聚落了。并且在秦汉之际,这儿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残酷战争。因此,我们不妨可以更明确地推断:这里就是垓下之所在。由于这里地势最高,北面又临河,便于防守和指挥。对于身经百战的项羽来说,兵退至此,选这样一个有好地势的集镇做大本营是极为顺理成章的事情。项羽败亡不久,洨国建立于此。为军事防御和防水的需要,作为首邑的洨城城址也不定要选在临河的这邑高埠上的,并且西汉初期民力凋敝,利用旧集镇改造一下发展成诸侯国都邑,是比平地新建一座城容易得多的事情。因此,濠城的前身就是垓下,换言之,今日的洨城遗址就是古代的垓下。垓下之战,楚汉双方集结了五十万以上的兵力,所以垓下战场的范围,应该是在以濠城遗址为中心的灵(壁)、固(镇)、五(河)、泗(县)四县交界地区约百余平方公里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