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寻找垓下古战场(二)
因此这些地方都有“霸王城”,灵壁县境内不仅有“霸王城”,附近还有韩信吹箫台,虞姬墓等。这些县的县志均有垓下之战的记载,足以说明当时战争规模之大和分布之广。
这座小小的霸王城,只是广大战场上的一个营垒,所谓的霸王城其实不过是士兵以衣兜土围而成城的军事堡垒。只因主帅项羽战于此败于此,从而使这个在地图上难以标出的小地方有着“东方滑铁卢”的称号,当年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故事就从这里载入到中国历史中去,成为千百年来的咏哦和叹惋。
如今,这里的群众都能说出一段段的项王故事,其表情和语气仿佛亲眼所见。来到这里你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有当地政府雕饰的一匹石马,它是那匹乌锥吧?在旁边的那湾浅水塘边,有一株巨大的树木十分独特,一棵粗大的榆树搂抱着一棵娇弱的桑树,它们互为连理相拥相生,把两千多年以前那个生离死别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了出来。这个“榆抱桑”的景观,群众说就是“霸王别姬”的化身。
英雄创造着历史,人们制造着传说,项羽兵败引发人们无限同情,这种同情的情愫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之一。
垓下之战,是楚军主力被压缩到最后时刻的困兽之斗,此一役标志西楚政权烟消云散,当楚王项羽“直夜溃围南出”之后,故国的江山就永远留在了身后,留在浴血的那夜。而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垓下土城,竟然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奠基之所。无论多少悲歌多少叹惋,历史只能由胜利者创造和书写。
垓下之战
时间回到公元前202年7月至12月,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经过长达5年的战争后,双方终于穷尽一身之力汇兵垓下,形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垓下之战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汉王朝的基业由此奠定。
前206年,刘邦率义军攻入咸阳,一举推翻了秦王朝。不久项羽率40万大军开进函谷关进入咸阳,大举,杀秦降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最近有专家称项羽并未火烧阿房宫,存疑),尽掠美女珍宝。项羽以时局主宰者自居分封18个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被封为汉王,定都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县),仅辖巴、蜀、汉三郡,远离故土,人稀地瘠,偏居一隅。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能力争夺中央统治大权的两大集团。以当时形势看项王是占尽优势,汉王趋利避害,以冷冷的目光打量着帝位。
军事上的暂时失利往往是计谋和手段上场的时候,刘邦在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的同时又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刘邦获得了珍贵的休整和重新布局的时机。诚信被剥得一丝不挂。
前202年,刘邦认为时机成熟,首先背弃了盟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西而东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在固陵(今河南太康县南)大败汉军。汉军的失利,使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以封王许地为条件换取了韩信、彭越出兵。此一招,遂使项羽处于军事上的劣势。对楚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
韩信由东向西,彭越由北向南,刘邦则由西向东又派刘贾率军进入楚地,由于彭城被汉将灌英占领,还都无望。更由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被汉将英布、刘贾占据,驻守舒(今安徽庐江)的周殷又叛楚降汉,项王走捷径回江东也无可能。在整体态势上,汉军也已完成了对楚军的四面包围。公元前202年,楚军欲东去广陵(今扬州)或南下历阳(今和县)都十分困难,只得率10万疲惫之师,走中路经城父(今安徽亳州外)、蕲县(今属安徽宿州)退至垓下(今安徽省固镇县境内濠城范围)。然而项羽立足未稳即被汉军重重围困。眼下的濠城如此平淡,然而在公元前202年的那个冬天,这里汇聚了中国历史上最能征善战的军队,而那个冬天,这里的阳光始终是升于血色没于血色……
关于被围和突围,《史记·项羽本纪》描述:
“项王兵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兵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