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寻找垓下古战场(一)
公元前202年岁末,一路败走的项羽,在那一夜,仿佛所有的路都已走绝,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洨水滔滔。那一夜,是项羽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夜。
那夜,项羽带着八百壮士向东南奔淮河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境内)突围,迷路,经人引路误入大泽。夜色没能挡住追兵的脚步。项羽再战再次突围,经东城之战突围进入全椒,也曾发生多次战斗。据《项羽本纪》中注引《托地志》说:“九斗山在全椒县西北九十里”,“项羽败退乌江,汉军追羽至此,一日九斗,因而得名。”
乌江,如今站在岸边,已无从得知它当年的波澜壮阔,但它的确挡住了一位大英雄的脚步,它那翻腾涌动的江水将两个时代拦腰分开。项羽败至乌江,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乌江亭长已泊舟待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心高气傲的项羽此时不仅是兵败,连信心和颜面也一败涂地。此时,他也打不过自己的自尊心了,更丧失了再图未来的韧力。项王转过身去,就此别过故国的山河,身后是一个离他而去的王朝。项王挥剑,历史在他转身的一刻,风起云涌,西楚故国永远成了一个背影。剑落时,项王年31岁。公元前202年,他没有走完这个冬天……后人李清照叹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寻找垓下
黄土犹在,英雄无痕,无数是非成败随万里白云在长空翻涌。
2005年10月的阳光像足金一样纯正闪亮,而这也通常是淮北大地夏秋之后黄土地的本色。这是一个与别的淮河两岸农村集镇毫无二致的集市,热热闹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赶早集的人们满脸的憨厚和乐呵。
这个地方如今叫濠城,是安徽省固镇县辖下的一个热闹的乡镇。然而在两千多年以前,一次重大的改朝换代的军事行动就发生在这里:楚汉最后一次的决战——垓下之战的主战场,就掩埋在这高高低低的黄土之下。尽管历史的数度烟尘已掩盖了无数细节,但垓下之战的主轮廓仍可穿过厚重的历史迷雾向后人展示。
这条南北走向的路叫霸王街,它直通那个叫霸王城的地方。站在这里远远可见高大的雕塑——霸王怀中美人垂首。商品经济的意识让这里的人们领悟到这片土地所蕴涵的价值,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饭后茶余对霸王的谈论,霸王街的取名开发和雕塑的建造,都是当地人们对这一历史价值的挖掘和使用。当成果初步显示以后,如今这里与霸王街十字交叉的另一条大路也在动工,人们用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的名字来给它命名——汉王街。两千余年了,他们再次交错在一起,历史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走过雕塑往北,仍是古朴本色的土路,愈往北行地势愈高,这样起起伏伏的地势在一望无垠的淮北大平原是很少见的。走过近1公里,浅浅的水沟,杂草芦苇的丛蔓里土城墙根的痕迹隐约可见,这就是“霸王城”。历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淋战火摧折,我们仍可依地势辨析和想象这座军事要塞当年的模样,只是萋萋荒草在风中摇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法则在这里有了形象的注解。
据专家考证,垓下霸王城呈不太规则的四方形,城的拐角处均构筑成弧形。城北濒临沱河(古称洨水),城东、南、西三面开掘有护城河,当初的霸王城其实是一座土筑的营垒,地势偏高,四面环水,作为军事要塞易守难攻。据当地群众说以往每当大雨过后,在土城的周围常有残剑和箭簇露出地面。可见这里当年的战斗规模之大。
1995年版的安徽地图清晰无误地标着“垓下”——在安徽省固镇县沱河南岸,历史上这里的群众也一直习惯于称这里为“霸王城”。如今这里叫“垓下村”,住着几十户农家。史学界基本认定:现实中的“垓下村”就是历史上的“垓下”,而整个古战场的范围应该是以此为中心,分布于现在的泗县、灵壁、五河、固镇等县交界处的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