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垓下文史(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0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垓下文史(二),   秦剑:濠城出土的秦时期的青铜剑,首柄部分残缺,现存部分长55cm。此剑虽不

    秦剑:濠城出土的秦时期的青铜剑,首柄部分残缺,现存部分长55cm。此剑虽不完整,仍能体现出秦时期青铜剑的特色。

     青铜矛:1972年濠城公社出土的汉代武器,使用时安有木质长柄,用矛直刺。我县馆藏文物中,藏有二件:一件长20cm,矛头带有弯曲的弧度。另一件长16cm,矛头无弧度。二件器物的裤正面都有一系缨小鼻。

     弩机:濠城出土的这件汉代青铜兵器—弩机,比较完整,而且较之一般弩机要,弩机“郭”上的“望山”带有刻度,“郭”面上用黄金错出的条条和网格纹饰清晰可见。这是一般弩机上没有的。弩机的使用,是靠“郭”中的“牙”钩出弓弦,瞄准器“望山”上的刻度示意射程。发射时只要反下“牙”上的板机“悬刀”,使“牙”缩下,“牙”所钩住的弦就弹出,有力地把矢射出。

     箭头:这是垓下遗址土最多的青铜武器。农民在耕地时常能拣到。这些箭头形状各异:有三棱椎形,有三角形,有鱼尾形等多种形制。基本上都属青铜制品。每一箭头尾部都有一用于插于箭杆中的插。

     错银圈:垓下出土的汉代错银铜器,此物为漆奁的肩部金属圈。圈外是用银错出的精美的云雷几何花纹,做工精致,圈上下直径不一,上径为19cm,下径为21.5cm,高4cm。

     鎏金龟:1973年濠城出土的汉代鎏金青铜器,其形制为龟形,口衔一小盏,背上有一突起的小孔。此器物用于盛墨,背上小孔上层还有一配件,将此下按可使龟腹内的墨汁受压力作用而从鼻中溢入口衔的小盏之中。此物很巧妙,造型小巧玲珑惹人喜爱。是我馆藏文物中珍贵的物品之一。

     五铢铜洗:1971年垓下公社出土的汉代青铜器物。主要用于洗,类似于后来的脸盆。圆形,侈口、平底、腹外素面,器内底有一五铢钱图案,这正是此铜洗的独特之处。

     铜钫:1979年垓下出土,汉代器物铜钫即是方形壶,古代用来盛酒浆或粮食,腹部突出,带有双耳,钫高为23cm。

     双耳铜壶:1979年垓下出土,汉代器物,铜壶腹鼓长颈,圈足侈口,两系有耳并带有小环,器身有三道突出的突带环绕,铜壶高23.5cm,口径9.5cm,底径11.5cm。

    有盖铜鼎:1979年垓下出土,这是古代的一种炊具,三足两耳,有盖,口径15cm,高15cm,无纹饰,耳下有环状铸铙器物一圈,腹部呈圆球形,鼎足如兽腿,年代为汉时期。

     青铜灶:1979年垓下出土的汉代青铜器,青铜灶上配有青铜甑,这是随葬器物,与前面介绍的铜鼎和双耳铜壶为一组,此物高25.5cm,甑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便于蒸熟东西。上下两件甑器物两头都有兽头各口衔一只小环。灶的一头翘起,起烟道作用。

     铁釜:是古代军队用的军锅。馆藏文物中有大小铁釜两个,出土于垓下。两件分别重50斤、22斤。都有六舌,这是便于将锅架住之用。其时代约为汉代。大铁釜口径35cm,高30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历史垓下文史(一)
据史料证明,垓下已有四、五千年的人类活动历史。随着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史料。目前固镇县馆藏垓下文物,有五百余件之多。1980年在濠城东沱河岸出土的古生代二迭纪剑齿象象牙化石,它长3.24m,最大直径为18.25cm(现存省博物馆内)。石器现存三件,均属新石器时代的磨光器物:石斧、石奔。这些石器通体磨光,做工精细。陶器在馆藏文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分为瓶、壶、罐、瓮、仓、楼、鼎、灶、牛、磨、陶猪圈等几类,每类又可分为不同的几式。陶器中陶楼与陶仓尤为突出。陶仓的门上刻有“仓门”两字,陶仓的背面刻画有动物马的图形。陶器中器物表面以素面居多,带纹饰的也多为水波纹、条纹、绳纹一类。有小部分陶器是釉陶。此外还有几件珍贵的瓦当。玉器存有玉狮、玉含、玉璧。其中玉璧较为突出。云纹玉璧:玉璧为平圆形,正中有孔,两面都有云纹饰。此物多为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濠城垓下历史沿革(二)
次年二月,“吕王产徙为梁王,梁王不(蚤)之国,为帝太傅,且“更名梁曰吕,吕曰济川”,使吕产仍做吕王,更显示出吕雉对吕产的厚望。高后八年(前180)七月,吕雉“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不久,吕雉死,“遗诏……以吕产为相国(丞相),以吕禄女为帝后”。吕产、吕禄“矫制以令天下”,妄图篡汉。原为刘邦部将的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周勃、丞相陈平,联合实践刘邦的盟约,以破竹之势击杀诸吕及其叛军,并“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九月,周勃、陈平迎立刘邦八子之四的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吕产被封于洨国,前后达17年之久。交国既是吕产飞黄腾达的发迹地,也是他身败名裂的丧魂处。洨县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交国被废,改置洨县,属豫州沛郡。新莽时期(公元9-23年)更名育城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洨县,属豫州沛国(由沛郡改)。三国时期,曹魏(220-265年)废谷...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固镇风云垓下古十景(二)
撒金晓月撒金桥,扼南京至北京的官道要冲,在古洨城西南约200米处,为一石桥。相传濠城街南有一张姓客商去濠梁(凤阳县临淮关)购物,店主知其是濠城人,遂托其带信,嘱于天黑时到濠城集北许家大楼面交。张某告知其地只有许慎著书台,并无大楼。答曰:“尔到时大呼三声便知”。于是张某回家后,遵嘱往访。时当初更,果见楼台殿阁,金碧辉煌,灯火通明,十分宏丽。张某诣门,道明来意,楼主亲迎,殷勤接待。张某细观其宅,陈设豪华,非一般人家可比,几疑身人仙境。临别时,楼主命仆人送其一小袋豆子,以示感谢。张某出门后,心想此物有何稀奇,于是边走边随手撒落,遇一低洼积水处,豆尽乃止。次日天明,张某细思昨晚之事,方悟此豆绝非凡物,翻袋细视,袋角尚余一粒,却是金豆。张某以自己无福得宝,于是立志行善,将金豆出售,又补贴家产,在豆尽处修一石桥,名曰:“撒金”。文人雅士常于拂晓之际,在此吟风弄月。其时,晓月垂天,清辉彻地,树影婆娑;近...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蚌埠历史,垓下风云固镇史话
固镇,古名谷阳镇,俗称固镇桥。为何称固镇为“固镇桥”呢?原来,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固镇设驿站。驿址在固镇老街,有马65匹,马夫41名,差夫20名,现存于老街牛市巷的饮马井就是当年驿站的专用水井。为了保障驿道畅通,免受洪水阻隔之苦,当时就在浍河上架起了一座九孔大木桥。不料,木桥建成不久,即被洪水冲毁。洪武24年(公元1391年),由灵璧县知县周荣复督工重修了一座七孔石质大桥。桥高五丈,长十三丈,巍峨壮观,气势雄伟。《灵璧县志》称作“凌波御立,势若长虹”。围绕“固镇桥”名,还有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流传至今。说是当时有个赵石匠请来鲁班在浍河上建桥,百姓们纷纷捐款。鲁班从扬州赶到固镇,经实地勘察后,绘出一幅七孔拱形大桥图样,然后带领能工巧匠很快把石桥建成。大桥竣工时,百姓敲锣打鼓前往祝贺,鲁班手持神斧立于桥头之上。这时八仙中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来到桥头说:“这桥造的不牢固,恐怕我和我的小毛驴...
· 安徽历史—蚌埠历史—寻找垓下古战场(二)
因此这些地方都有“霸王城”,灵壁县境内不仅有“霸王城”,附近还有韩信吹箫台,虞姬墓等。这些县的县志均有垓下之战的记载,足以说明当时战争规模之大和分布之广。这座小小的霸王城,只是广大战场上的一个营垒,所谓的霸王城其实不过是士兵以衣兜土围而成城的军事堡垒。只因主帅项羽战于此败于此,从而使这个在地图上难以标出的小地方有着“东方滑铁卢”的称号,当年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故事就从这里载入到中国历史中去,成为千百年来的咏哦和叹惋。如今,这里的群众都能说出一段段的项王故事,其表情和语气仿佛亲眼所见。来到这里你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有当地政府雕饰的一匹石马,它是那匹乌锥吧?在旁边的那湾浅水塘边,有一株巨大的树木十分独特,一棵粗大的榆树搂抱着一棵娇弱的桑树,它们互为连理相拥相生,把两千多年以前那个生离死别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了出来。这个“榆抱桑”的景观,群众说就是“霸王别姬”的化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