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蚌埠历史—淮河绝响五河民歌(一)
一、概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古老的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四渎”,《史记•殷本纪》对禹的治水范围有如此记载:“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而五岳四渎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物;在当代淮河又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站浮山看五河,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淮河岸边的的五河,建县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史悠久,以五水汇聚而得名,素有“泽国”之称。据最新的考古学资料,“西尤遗址”,淮北平原地区唯一的旧石器的发现,证实了最迟在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敷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五河民歌的形成,也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傍水而居的五河先民们,在原始的哼唷呐喊之中,创造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文化艺术之一的民歌。优美的民歌植根于这片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沃土上,沿着历史的脉络,在生产、生活中不断的孕育着、产生着并不断地发展成熟。
历史悠久的五河,因水系相连,以环境的优势,始终处于古风凝重之间,处于文化交融之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五河民歌植根于这片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沃土上,在原始的哼唷中、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在深深的文化交融里、在广漠的文化空间中、承载着淳厚的民风,优雅的民俗不断的产生、继承发展和发扬着。
淮水西来,浩荡千古。滚滚流淌的千里长淮,流淌着沿淮儿女的心声。
溯淮水而上,大禹治水的涂山相去不远。《吕氏春秋》记载着:“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往侯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这是安徽民歌最早的文字记载。曾为楚地的五河,沿沱河而上,西楚霸王最后决战的垓下,就在原属五河之地的濠城。《史记.项羽本记》有这样的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以民歌闻名的“花鼓之乡”凤阳,五河曾为所属,隔淮河相望。
追溯五河民歌源头,有史而载五河民歌的盛行,最早的是见于明代天顺二年所修县志,清嘉庆和光绪年间又有续编。《五河县志.风俗》记载:
“除夕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谓之迎年……” ;
“民间插柳于门断荤腥茹素小儿作泥龙舁之作商羊舞而歌于村市……”;
“三月建辰 ……清明民间祭祀扫墓官祭历坛请城隍出巡百戏竞作举国若狂歌舞灯采三日而毕”
五河民歌不仅志有所述,在治域美景中也打上了民歌的烙印。
《五河县志.古迹》记载了历史上精典的五河八景:
“……南浦渔歌北原牧唱 ……东沟鱼唱 西坝农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