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古采矿及采矿遗址
找矿是采矿的先决条件,按中国古代传统的找矿方法,除重力找矿外,大概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据诸矿共生规律找矿。《管子·地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慈石”,指磁铁矿,在铁帽层中均有分布。铜陵凤凰山等先秦采矿遗址中的上层均有一层铁帽层。另一种是根据植物指示找矿。《酉阳杂俎》载:“山上有姜,其下有铜金”。此姜大约是一种野生植物,学名不详。在皖南铜矿遗址中常见到一种铜草.俗称,“铜锈草”或“牙刷草”,其学名为“海州香薷”,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喜铜的指标植物,至今人们仍把它作为寻找铜矿的标志之一。《管子》为先秦著作,其记述的找矿方法实际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上述两种找矿的方法,在先秦时期的皖南铜矿开发中,是易于广泛采用的。
皖南铜矿探矿的活动主要采取开凿竖井和短巷技术来实现,探采结合,有矿则进,无矿则停。另外也有先露采后坑采的方法,即先露采发现有矿脉层,再凿井坑采。如铜陵金牛洞西汉时期采矿井。此外,据铜陵铜官山、狮子山铜矿资料表明,曾在井下发现过古代的木船遗物,其实际用途应为类似淘金盘的选矿工具,估计当时已使用了重力探矿方法。
井巷开拓在当时至少有两种:早期多采用以井巷为主的联合开拓法,即开拓过程即是采矿过程。晚期是以采场为主,井巷为辅的联合开拓法,采场留有矿柱,采矿在采场中进行。井巷支护一般视地质条件而定,在岩石破碎地带使用木支护,防止顶板塌方,在岩石坚固地带,则凿穿岩石以围岩作壁。取矿方法除使用钢铁工具凿撬矿石外,还使用了“火爆法”或“火闷法”。从矿石运输、井下排水、照明等辅助工序的技术看,铜陵也是多样的。
铜陵古代铜矿遗址大多颁在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等几个现代铜矿周围,大致可分为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金山四个区域。
铜官山区域位于市南郊,包括铜官山、松树山、宝山、笔架山、罗家村、杨家山等。区内古人采冶铜遗迹遍布,老窿、废矿堆、炼渣随处可见。五六十年代的现代矿山建设中,在松树山及笔山的古采区曾发现过多处古代采矿井巷,发及铜斧、铜凿、铁锤、木制水车等采矿生产工具。冶炼遗址集中分布在笔山北侧,罗家村、露采新树和杨家山一带,炼渣遍地都是。尽管几十年的矿山建设和房主开发,道路修筑等诸多因素的人为破坏,炼渣现有总量保守估计也尚有20万吨左右。
狮子山区域位于市东南8公里处,包括狮子山、冬瓜山、大团山、龟山、木鱼山、曹山、老鸦岭、胡村等。区内古采矿遗址主要分布在包括现尚存着还未淤塞的古井口数十个。古代炼渣以狮子山东部的曹山、木鱼山和朱村的高习、五房自然村一带最为集中。其中木鱼山冶炼遗址曾发展过多块冰铜锭和炼铜残炉。
凤凰山区位于铜陵市东南30公里,是一个较为集中的古矿区,包括万迎山、虎形山、药园山、金牛洞、铁山头、宝山陶等。区内古代采冶铜遗迹随处可见,先后在万辽山、药山、金牛洞、宝山陶发现多处古代采矿井巷和大量古代铜铁木腩采矿工具台炼遗址紧贴古矿场,有万辽山、铁石宕、仙人冲、王家村等处。
金山区位于铜陵市东南34公里处。该区古代铜矿遗址分布较共散,包括金山、团山、燕子牧、落牛岭、岗巴龙、徐冲林场等,并与邻县南陵的塌里牧、沙滩脚、破关山、大工山等古铜矿遗址相连。该区古矿坑、古炼渣、废石堆积等古冶遗址明显可见,并曾发现过铜凿、铜斧、铁钎、平衡石等采矿工具和古坑木,不少地方仍然能见到已被淤塞的古矿井,其中金山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出土过冰铜锭。冶炼遗址以紧邻沙滩脚古矿场的燕子牧最甚。炼铜渣堆积约有5万平方米,厚度有2-3米,仅这一处的炼渣估计就有10万吨以上。
从考古调查的情况来看,铜陵古代铜矿遗址在分布规律和生产格局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遗存多分布在铜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除铜陵几个现代铜矿区都发现了古人采冶活动留下来的遗址外,而一些地层浅,含铜品位较高,不太适合大规模现代开采的“鸡窝型”铜矿点,如金榔的沙滩脚、落牛岭、燕子牧一带,古人也都采冶过。二是古代铜矿遗址分布相对较集中,一般都有7-10个左右紧连在一起规模宏大。另外一个地区分布的遗址时代跨度都较长,如凤凰山古铜矿区的万辽山遗址年代在西周至春秋,而药园山、金牛洞遗址的年代下限又可能到了汉代。铜官山古铜矿的遗址年代也从秦汉到南宋。三是生产格局相对独立完整。古代铜矿采冶遗址结合在一起,通常是山上采掘,山下冶铸,附近都有充足有水源和燃料资源,生产上形成封闭完整的综合工业生产区,就近便利,节省运输。四是从铜矿冶炼的利用率看,皖南一带发现的冰铜锭含铜量为28-38.58%,炼铜废渣含铜量仅0.34-1.3%,较其他古铜遗址炼渣平均7%的含量,古铜冶炼技术已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从古铜遗址上,我们看到了古人征服自然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看到了古人采铜的艰辛,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铜陵写过一首描写古矿工手工采铜的诗,十分的感人:“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面对遗址,我们为古人的聪明智慧深深折服,更为那些创造了奇迹般成就的先人们至此深深的敬意。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位于铜陵县新桥镇凤凰村境内,距铜陵市区34公里,原为一小山丘,因西部山腰有一古洞而得名。自八十年代开始,当地群众不断在此露采铁矿,结果洞毁山平,进而凹陷成一个椭圆形采矿场,在西侧边坡上暴露出一些古代采矿井巷和采掘遗物。1987年以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后数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多处古代采矿井巷和一批采掘生产工具,并在遗址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万迎山也相继发现了不少古代采掘遗址和大量古代炼渣堆积。
从清理出的古代采矿井巷结构和采掘生产工具、陶制生活器皿来看,金牛洞遗址的年代始于春秋,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当时的采矿活动最初应是露天开采,再沿着矿脉凿开继续深掘。清理出的竖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撑结构,有半框式和方框式两种,竖井井筒采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结构,支扩立柱的顶端均为丫形接口,巷道两侧及顶棚用木棍、木板护帮,有的用封顶。采矿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层开采。矿井中除发现铜凿、铁斧、铁锄、竹筐、木桶等一批采掘工具外,还发现了大量木炭屑,估计当时的工匠们已掌握了“火爆法”采矿技术。
金牛洞遗址仅为凤凰山古矿冶的一个采矿场,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和万迎山都曾发现过不少古代采矿井巷,其时代跨度从春秋至西汉。西南面800余米处的万迎山,古代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另外,这一带还出土过铜锭和石质铸范,可见,凤凰山古矿区当时是一处规模较大的综合铜工业区。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遗存丰富,场面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是古铜都铜陵矿冶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也是我国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处重要古铜矿遗址。为了向人们展示中国古代铜矿采冶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以铜为主的人文历史景观,1992年以来,铜陵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重视关心下,拨款着手对金牛洞遗址进行修复保护,成为我国继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第2个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古铜矿遗址,已先后接待了上万名中外游客。
修复后的金牛洞遗址气候宏伟、场面壮观。象征着1992年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铜色铁链相连,一棵棵翠绿的松柏簇拥,将遗址紧紧环抱,给人们以古铜矿遗址特有的凝重和庄严。入口处正中重达2吨的铜牛雕塑,花岗岩基座上刻有原文化部长朱穆之先生题写的“金牛洞古采矿场”七个嵌金大字。西侧为宽敞的停车场,北面是遗址陈列馆,西南面沿相思河岸建有题词廊和铜陵地区矿物岩石林。遗址边坡上支撑的锥空网架,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将裸露的古矿井遮掩的严严实实,更让人感到神秘和遐思,遗址北坡将设置的空中走廊,使观众贴近悬壁上的采矿井巷,尽意领略古遗址的壮观场面。另外,在遗址的围岩上文物部门还准备设计复原一至两处古代采矿井巷,便于观众身临其境,直接体味古代矿工生活。集文物保护与展示,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现已成为古铜都一个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