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0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地区出土的文物,铜陵,地处皖南西北部,与江淮地区隔江为邻,先秦时期曾为淮夷和百越人活动地区,

  铜陵,地处皖南西北部,与江淮地区隔江为邻,先秦时期曾为淮夷和百越人活动地区,依照习惯说法,归属吴越文化范围。铜陵目前发现的青铜器大多数来源于墓葬和窖藏,部分采自矿冶遗址,数量有100多件。这些铜器大体可分为生活用具、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几大类, 不但品种繁多,工艺精美,而且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年代上早到商代前期,多数为春秋至战国阶段,文化面貌上既有与中原青铜文化相同的因素,又有吴越铜器所特有的南方风格,还有一些则反映强烈的皖南土著文化色彩。先秦时期,铜陵为吴头楚尾,先后归属于吴、越、楚,又与淮夷文化仅一江之隔,地理位置上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故青铜文化面貌较为复杂,有多方面的特点。

    从形制、纹饰和铸造工艺看,铜陵县西湖镇出土的商代饕餮纹爵、 饕餮纹斝 以及铜陵县顺安镇出土的边体兽足甗、铜陵县钟鸣镇出土的兽面纹大鼎等,和中原作风基本一致,其中爵、斝的壁范过足包底,底部丫形铸缝,器物纹饰多以器足为界而对应成组,器形一般庄严浑厚,纹饰工精致,这些都与北方风格无异,尤其是商代爵、斝同中原同期类形器相比毫不逊色,由于铜陵是重要的产铜地,与中原地区是有交流和联系的,皖南青铜文化成熟期与中原是接近的。

    铜陵青铜器在文化面貌上有不少与淮夷文化相一致,如铜陵出土的几件甗形盉与淮夷地区妯土的同类盉如出一辙。1978年江淮地区庐江出土的西周龙柄盉同铜陵钟鸣镇出土的西周龙柄盉形制一样,鋬曲长,鋬顶端也为一龙首状。另外,肥西、舒城、怀宁等地也相继出土过类似铜陵的甗形盉。史载商代晚期商王多次伐淮夷,迫使一支淮夷败过江南定居,联系到在铜陵地区一些古文化遗址上采集的一些陶片,如鬲足、罐、盆、甗以及石铲、石斧、石簇等,也有不少同淮夷文化基本一致,由此可见,铜陵地区先秦青铜文化同江淮文化同江淮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铜陵出土的称秦青铜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与南方吴越铜器有着较大的共性。如1971后在铜陵火车站出土的鸟形纽盖鼎,平盖上塑一鸟,双目炯炯,昂首直立,造型生动;钟鸣镇出土的西周龙柄盉,曲柄项端呈龙首状,两眼圆睁,府视盉口,造型突出器皿用途,设计新颖,一改中原铜器雄浑凝重的风格。另外铜陵出土不少青铜纹饰上也明显有别于中原铜器,如窃曲纹被分解或简化,云雷纹当作主体纹饰,鸟纹华美繁缛,工艺纤细,绳纹、弦纹普遍使用,器目多作绳状等。尤其是有一件浅盆式春秋蹄形鼎,腹饰重纹在一周连接处突然改为折线纹,这种随意性强烈表现。

    铜陵出土的春秋中晚期铜器,还有不少地方与楚器械相似,受楚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兵器方面,如铜剑扁茎无格,两“从”份凹收成血槽,铜戈长胡直内,狭长援,锋端呈三角形,这些都与楚兵器相似。吴王馀昧十一年(前516年)楚复伐吴,战于鹊岸,春秋《左传》又载:“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吴人败诸鹊岸。”鹊岸即铜陵县鹊头山一带,距铜陵县城北十里。春秋时期,楚与吴国多次在铜陵一带争霸,势力已达到皖南大部,其文化对皖南冲击很大,南方铜器的融合统一,也就由此开始了。

  饕餮纹爵和饕餮纹斝(商代)
    1983年月12月出土于狮子山区西湖镇墩村,是铜陵,也是整个皖南地区迄今发现的两件年代最早的珍贵文物之一。爵为直壁平底,菌形单柱,柱顶饰涡纹,三角锥足,腹部饕餮纹,上下一周连珠纹,经弦纹作界栏,饕餮纹以鼻梁为基准线,两边为对称的目纹,通高23厘米,流到尾长18.9厘米。斝为筒腹、口外侈,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平底,三角锥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饕餮纹,上下对称,共三组,通高33厘米,口径18.1厘米,腹径13.8厘米。爵为饮酒器,一般前面有饮酒的流,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间有柱。斝为盛酒器,兼可温酒,圆口,有鋬有流。与爵常常组合在一起使用,西周早期以后,这两件器物逐渐消失。
    这两件青铜器从纹饰到器形,都和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爵和斝基本相同,年代都为商代前期。值得注意的是,两件器物的表面都呈铁锈色,显然是含铁较高,这和铜陵出土的铜鼎、编钟等青铜器都为铁锈现象相吻合。铜陵矿体中的铜矿石含铁品位比较高。再联系到铜陵境内众多的古铜矿遗址和出土的铸铜石范来看,说明就是当地所铸。由此看来,铜陵地区的青铜文化最迟在商代前期就已产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龙柄盉(西周)
    1979年出土于铜陵县钟鸣镇,为西周时期器物。这件龙柄盉上部盆形敞口,颈部饰一周变形窃曲纹,鬲形三袋足,曲柄仰起,顶端为龙首,双目圆睁,俯视器口。器高18.2厘米,口径12.6厘米,柄长18厘米。整个器物构思巧妙,造型别致,一改中原青铜器雄浑凝重的风格,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愉悦感受。
    除西周龙柄盉外,铜陵地区还出土几种甗形盉,时代属春秋中晚期,在形成风格一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兽足弦纹甗
    1991年出土于铜陵县顺安镇,甗、鬲连体,中间无箅, 侈口,长方形双耳立于口沿。甗口高大腹深,腹饰雨花弦纹,鬲分档三柱足,足饰兽面纹由有两道箍形圈饰。甗高35厘米、鬲高26厘米、口径31厘米。该甗同河南洛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甗形制相似。

  鸟纽铜盖鼎(春秋时期)
    1971年出土于铜陵火车站基建工地。通高27.1匣米、口径13.9匣米,球腹蹄足,腹饰蟠虺纹和弦纹,并有对称两扉楼间隔,环形双耳,耳作双角兽面。鼎盖中央伫立一鸟,圆眼尖喙、双翅并拢。全器造型生动活泼、构思巧妙、一改中原庄严厚重的传统风格。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铜熨斗(唐代)
    1991年11月,铜陵市文管所征集。长柄圆斗,斗为平底敞口,内径11.5米,柄长26厘米,斗与柄连接处为葵形花边。

  四喜铜娃(清代)
    清代。一对活泼可爱的娃娃系着肚兜,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紧握金元宝,呈现出调皮嘻闹的神态,欢乐祥和的气氛。经过巧妙组合,两个娃娃转化成四童戏耍,意趣盎然,惹人疼爱。在静态中,通过孩童腿脚的屈伸,给人以动态之美。无论是上是下,是左是右,你从哪个角度观赏,孩童或立或卧,或背或对,相互构成四个完整的戏耍孩童,这正是此吉祥物的独特和妙趣所在。据清乾隆史书载,在当时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养,可见人们对“四喜娃娃”的崇尚和喜爱。古代男子有在腰间悬挂各种饰物的习惯,或是一种装饰,也有避邪趋利之意。该物当为饰物。“四喜娃娃”原器铜质锃亮,铸造精致,造型准确牛动,纹饰细腻精美,尤其是娃娃肌体丰满,眉日清秀,双耳硕重,福态稚嫩,反映了古代设计制作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现依原样放大,成为铜陵市区铜雕塑之一。并开发成有铜陵特色的铜工艺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历代属辖地区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北宋开宝七年(974),曹...
· 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悠久的采冶铜历史
铜陵拥有悠久而完整的采冶铜历史,不仅有足够的史料予以记载,境内众多的古采冶铜遗址、丰富多彩的出土青铜文物更予佐证,因而形成了古铜都的历史文化基础。铜陵为中国冶铜历史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在寻找石器时认识了矿石,在烧制陶器时发明了金属冶炼。原始的冶铜术为古代冶金技术奠定了基础,冶金技术的发展又为运用青铜制造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供了条件。金属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远古时人们对铜的认识首先是从天然铜开始的。天然铜也即纯铜,也称为红铜,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很纯的铜金属形态。但天然铜十分有限,为了社会活动的各种需要,铜的消耗是很大的,要得到足够的铜,必须通过矿冶炼才能得到铜。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中心,出于种种需要,京都附近有许多铸造作坊,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酒器、乐器、兵器。现代考古也不断地有大量的青铜器出土,...
· 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的铜文化解读
青铜的发现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青铜的冶炼,是人类改造自然物质获得的第一批成果之一青铜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使用青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知识水平总的概括,一直延伸到社会结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等。具体地说,青铜文化是指青铜器具所包含、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青铜器自她诞生之日,就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密切相关,体现并映射出强烈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青铜文化。青铜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我们称之为青铜文化,是特指青铜时代形成的文化的总和。春秋末期,中国冶铁技术有了很大突破,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至秦汉时期,在武器、农具方面,钢铁逐渐取代了青铜。青铜时代作为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铜冶炼和铜器制作业并没有因此衰落下去,相反,在更多的领域继续得到纵深的发展,汉代甚至出现了青铜制品的又一辉煌时期,铜制品始终贯穿于我国整个文...
· 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不朽的铜官山之恋
由于矿山资源逐渐枯竭,铜官山铜矿等四座矿山闭坑停采。资源是限的,不可再生的,历时数千年的开采,铜官山矿已为我们这个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铜陵市历史上先后有铜官山镇、铜官山市,这也足以看出铜官山在铜陵采冶铜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铜陵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铜官山则是这整个历史的见证。铜官山是铜陵市区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山形并不奇异,但关于经的历史却很传奇。铜官山麓曾有一座庙,叫保圣侯庙,后人也称为铜官庙,把它看成是保佑古代矿工生命安全的护卫神。铜官山矿作为一个矿山,完成了自己的生命里程,但铜官山做为铜陵铜工业的一个形象,一个闪亮的名字,将继续为古铜都铜工业新的崛起见证。铜官山一带,在金秋的季节,山岗上开满了紫色的花朵,煞是绚丽夺目。那紫色花是铜草花。铜草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学名叫海州香薷,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茎方形,多分枝,叶对生,开的花儿成穗状花序,偏向枝端一侧,其形似牙刷。因此铜陵人称“牙刷草”...
· 安徽历史—铜陵历史—铜陵行政历史沿革
A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B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