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贵池目连戏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6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贵池目连戏, 贵池目连戏:唱悠悠来,颤悠悠…… 对于目连戏,许多人感到既陌生又神秘,多数人通

 贵池目连戏:唱悠悠来,颤悠悠…… 

对于目连戏,许多人感到既陌生又神秘,多数人通过媒体的介绍,只知道东至、石台古有戏班今有演出,然而,说到贵池,人们普遍认为,那里是傩戏之乡,殊不知贵池东南山乡亦有目连戏的踪迹,不久前,在梅街镇太平村就举行了一场精彩的目连戏演出。

 绵延久远的历史渊源 

民俗文化专家何根海教授考察认为,贵池民间目连戏之所以广泛流行,传承三、四百年,其发生发展当与这里独特人文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贵池紧靠近佛教圣地九华山,乡民多笃信佛教,这里民间认为目连就是九华山供奉的地藏王菩萨的化身,而且九华山化城寺每十年举行一届目连盛会,大江南北的目连戏班和大批香客均必经此地上九华,故目连戏在贵池便自然兴盛起来。万历七年,安徽祁门人郑之珍编写《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剡溪系今之石台县占大剡溪村,与贵池邻近,贵池原名秋浦县,有一条秋浦河连接石台的剡溪,占大也曾一度属贵池管辖,所以贵池民间所有目连戏班社演出本均系郑之珍成书剡溪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居祁门栗木村及石台大宇坑村(剡溪河畔)老艺人口碑材料看,该地早在明末就有了目连戏班。贵池目连戏当在明末清初由石台和徽州祁门两条路线传入,最初可能是外来班社演出,后来本地逐渐出现了“土班子”,目连戏由九华山北麓贵池山区逐渐流播全县。

   由于乡民们的现实心理需求及传统的宗族观念为目连戏的提供了内在的条件,加上贵池本土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目连戏的生存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土壤。因而使得贵池目连戏绵延、流传至今。

这次目连戏演出地太平上安吴村,以及2004年曾演出过的长垅桂村即地处九华山西南麓,笔者在与贵池目连戏艺人进行交流、探讨时,老艺人们的回答也基本上印证了何根海教授的学术结论。

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   

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是联曲体制的,但在清末后,由于与京、徽剧的接触,艺人们迈出了突破曲牌向板腔体靠拢的步伐。脸谱以净、丑为主(净脸谱包括生旦)。用红、黑、白三色为主勾抹出花脸、标脸、鬼脸、元宝脸、三块头等样式。演出的规矩颇为繁多。贵池目连戏因其一开始便在艺术上受到弋阳、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和影响很长很大,故它在戏曲史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目连戏实际上就只一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计100折(出),历叙傅相之妻刘青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十殿地狱,终于母子团圆的过程。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叠罗汉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傩戏、民间小曲、山歌、小调、舞蹈、杂耍、乐器、绘画、雕刻、剪纸和风尚民俗等也与目连戏巧妙的结合起来,丰富了目连戏的内涵,扩大了目连戏的外延,使其具有观赏娱乐教化劝世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这是一个暖暖的春日,在村中祠堂前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戏台,乡民们早早在台前摆好了了木凳、木椅,他们期待着夜幕的降临。

当村中的长辈们在田角的五猖庙将该举行的仪式办完,戏台后的演员们差不多也已化妆、着装停当。

随着那一声声急促的呼唤和锣鼓声,只见台上身穿各色戏装、脸上画着各色脸谱、骑着各色纸马的“天龙八部”,在台上急速穿梭跑动——目连戏就在这样的“迎神驱鬼”中拉开了序幕。

    或许是因为目连戏演出太少太稀罕了,也或许目连戏化妆不戴面具,更易听清唱腔,能看清演员面孔,月色笼罩下的山村之夜,目连戏在微暗的灯光下吸引了众多乡亲的目光……演者声情并茂,动情处,声泪俱下,观者随剧情的推进而喜、而怒、而哀、而叹……。

不容乐观的传承发展 

贵池目连戏的演出曾经十分兴盛,也曾出现过潘双贵这样享有盛誉的目连戏艺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演出已日渐衰微。这次太平长安吴的演出主要是为吴姓续修宗谱成功而演,为筹备演出,村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服装不够,只好四处借用,演员不齐,就到外村去请,资金不足只得挨家挨户募集……费了好大的劲,勉强把台搭起来把戏唱起来,戏曲节目也无奈只能大幅度删减,原本要唱“两头红”(从太阳下山到次日太阳起山)的,这次只唱了四、五个小时,村中负责组织的“班主”(相当于傩戏会会首)吴炳权老人说,因目连戏中角色多,而现在能唱的演员太少,且大多是从外村傩戏会中请来的老艺人,许多人一人要同时担当多个角色,要不停地换衣、换妆,累得够呛。能演到这样,实属不易。七十多岁的老艺人章瑞桂对贵池目连戏的传承发展深表担忧,他说,因他自小就熟悉目连戏,而目连戏的唱腔与傩戏的高腔差不多,尽管间隔多年不唱目连戏,但他依然能上台就唱,可他毕竟已年过七旬,时日无多,现在的年轻人连傩戏都少有人学,还有谁真对古老的目连戏艺术感兴趣?!可这的确是真正的民间文化瑰宝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魅力池州之贵池傩历史渊源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杏花村”,千古名村在贵池(二)
这些证明杏花村“山西汾阳说”无法成立。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金陵掌故》一书中《杜牧诗吟杏花村》文提到,“杏花村原是在南京”。郎永清认为,南京杏花村兴于明成化年间,到清嘉庆年间已“陋甚”。在《江苏省南京地名录》、《江南胜迹》书中,所列“古胜迹”中均无“杏花村”之名,而《江南胜迹》书中,却将贵池“杏花村”和“杏花村古井”列入江南名胜古迹内,并加有文字说明。所以“杏花村南京说”也不成立。而湖北的《杜牧与歧亭杏花村》一书,认定“真正杏花村,乃今麻城市歧亭北郊之杏花村”,更是主观推断成分多于文献资料佐证。据湖北《麻城县志》记载,麻城歧亭北郊杏花村起于宋代元丰年间,是由于苏轼的朋友隐居于此,苏轼经常与朋友往来村中而名传。当地志书中未见杜牧游歧亭杏花村的记载,也无杜牧《清明》诗。千古名村在贵池郎永清说,杜牧《清明》诗吟的乃安徽池州贵池城西杏花村,这在古代《江南通志》、《池州府志》和《贵池县志》上均有详细记载...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杏花村”,千古名村在贵池(一)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清明》绝唱,使得“杏花村”名扬千古,同时也使“杏花村”归属何地成为争论的焦点。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由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继去年由李咏主持的《幸运52》节目之后,再次将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归属何地作为考题,所给答案有山西汾阳、安徽贵池杏等地。两位现场答题者均选“山西汾阳”,当节目主持人最后亮出正确答案“安徽贵池杏”时,不仅令安徽人欣喜和自豪,更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已是不争的事实。退休干部考证“杏花村”究竟是谁为杏花村考证作出权威认定的呢?有功之臣当属铜陵市退休干部郎永清。他花费5年时间自费考证杏花村,2003年5月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杂志刊登了他1.3万余字的长篇文章《“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全文围绕杏花村归属何地展开考证,否定了杏花村“山西汾阳说”、“...
· 安徽-徽州目连戏
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随后以戏剧的形式广为流传。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撰写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卷100出,郑本目连戏因戏文故事为民众所熟悉,唱白质朴,广用民间谚语,并穿插杂技表演,在原徽州所属的六县广泛流传,并传播到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被许多地方剧种移植上演,300余年经久不衰。目连戏演出场景目连戏剧照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池州赋
城市沿革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光旖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入赵宋,至清季,一直作为府路之治,领有贵池、青阳、铜陵、石埭、至(建)德、东流六县。民国元年,撤府留县,遂使舆图仅载贵池,而世人少识池州。新中国成立后,池州专(地)区二撤三建,最后一次于1988年8月复建,2000年6月改建为省辖市,下辖一区(贵池)三县(东至、石台、青阳)。池州人口156万,面积8272平方公里。自唐朝以来,李白等文人墨客先后涉足池州,留下千古绝唱,池州亦赢得“千载诗人地”的桂冠。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宇宙洪荒,阴阳五行。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星野占候划分九州,千国万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