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腔的历史渊源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9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腔的历史渊源,    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1522-1566)就已形成,有专家认为或在更早的时

    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1522-1566)就已形成,有专家认为或在更早的时期即已形成。万历时(1573-1620)已在安徽南部产生轰动效应,并流传省外。青阳县之所以产生“青阳腔”,这是有着它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或者说,这里有着外来文化相互融会的机缘,有着易于生根开花的肥沃土壤。 
    青阳由于区位优越,山水灵秀,不仅为兵家之争,也是道家、佛教建立道场、传经弘法的好处所。据《青阳县志》和刘向《列仙传》记载: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沛人窦子明为县令,后登九华山,结茅以居,穴石为丹灶炼丹。道教在九华山的活动很早,汉代的青阳县令窦伯玉、晋代的葛洪、唐代的赵知微等著名道士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建有道场。佛教于晋代传入九华山,晋代隆安五年(401)就有天竺(古印度)僧杯渡禅师到山上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唐开元七年(719),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族、僧人金乔觉航海来中国,遍历青阳大地,登上九华山,开辟地藏菩萨道场。历经宋、元、明、清,特别是在明代,弘扬佛法、讲经传道活动异常频繁,动辄扮演以宣传佛教教义为主旨,集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体的大型宗教戏剧目连戏。除此以外,历代墨客骚人、名人雅士,慕名前来者也是接踵摩肩。李白、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王安石、苏辙、滕子京、岳飞、文天祥、王阳明、汤显祖、萨都剌、朱元璋等,或留遗迹,或留诗文。 
    明太祖朱元璋取得政权多得力于皖南人民,因此他把皖南视为“兴王之地”,对皖南地区倍加抚慰,颁布种种优惠政策,采取移民、免赋、重农等措施,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因此,青阳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很快得到恢复并逐渐繁荣。至嘉庆年间(1522—1566)境内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开发成耕地水田。制茶、竹编等手工业也都初具规模,有的行业已出现了手工工场。青阳县的陵阳镇、沙济镇一带,加入徽商行列者不计其数。因商而多望族,向有“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之说。人民安居乐业,精神生活随之成为人们的需求,村坊小曲、九华民歌,无论是劳作还是闲暇,男女老幼尽皆唱和。这些,为青阳腔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 
    宗教的兴盛,是青阳腔在青阳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池州青阳一带,自古就有祭祀传统和迎神赛会的风俗,仅祭祀就分为宗祭、族祭、家祭等等,还有地方性的秋报、闹元宵、祀五猖等等。特别是宗教祭祀、九华山佛教活动,目连戏的上演,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与传播。据专家考证:“南陵、青阳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以古老的青阳腔为主要唱腔的目连戏,反映了皖南农村民间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口传文学。”由于目连戏中充斥着鬼神形象和宗教内容,因此它的演出场合也渐由单纯的祭祀鬼神扩展到民间祈福禳灾,驱疫避邪等各个方面。明万历年间,“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为冲途……(九华)山上以地藏王香火灵异得名,远近烧香者,牵连如蚁而上,每队不下数十人,无冬无春,肩摩不绝于途。至于八月初佛诞大会,其僧各携茶酒下山,中途要迎其舍,张筵唱戏以待”。可见,戏剧是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青阳腔所产生的嘉庆、万历年间,恰是九华山佛事最为繁盛、兴旺之时,宗教文化、佛教文化直接支配作用于戏曲艺术。 
    外部条件对青阳腔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庆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而成,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经专家研究认为:青阳腔是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是南戏声腔在池州一带融会佛俗说唱、歌曲等多种民间艺术,经过冶炼而成。青阳腔包罗甚广,就其某些组成部分而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以前,甚至更远一些。宋代,东南沿海出现南戏,入明以后进入安徽南部。其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都先后在池州一带流行过。然南戏四大声腔中,海盐腔、昆山腔趋于精致高雅,得到士大夫的赏识,余姚腔、弋阳腔较为通俗粗犷,为劳动群众所喜爱。青阳腔吸收其精髓,采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为之和“错用乡语,融合土调”的做法,将多种民间艺术(如九华民歌、包括道士做道场、和尚放“焰口”的音乐舞蹈等)熔为一炉,演出剧目以改编南戏老本和文人传奇为主,“改调歌之”,唱时声调高昂,一唱众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尤为平民百姓所喜。不仅在皖南广为传唱,“俳优四出”,还随着商路、兵路等等而传遍天下,为众多当地剧种结合、借鉴,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青阳腔不仅是外来剧种与青阳县当地说唱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枝新的艺术奇葩,也是在当地历史文化底蕴上萌生的戏曲艺术独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历史调查:历史渊源
汉置陵阳县,县治陵阳镇,历时724年。陵阳镇位于今县境南部,自汉代起即为江南重镇和山区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历史上商业繁荣,有"富贵陵阳镇"之说,镇上石板街道排列整齐,建筑风格鲜明独特。建国后,陵阳镇一直是区、乡、社政府所在地,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建有陵阳食品厂等乡村企业,国营、集体、个体各类商业网点密布,新建了一条农民商业街。影剧院、文化站、学校、医院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齐全。古镇风貌保存较好,汉古城墙遗地址至今仍可发现,镇北首有汉县衙遗址。1989年陵阳镇区面积0.46平方公里,人口2100人。三国吴赤乌中置临城县,县治于城子山东(今蓉城镇东南5里,确址无考),历时372年。东晋置定陵县,县治定陵(在今丁桥乡境内,确址无考),历时200余年。唐置青阳县至今,县治蓉城镇。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载,蓉城镇镇名出自李白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历史上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织布、卷烟、酿酒、榨油...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魅力池州之贵池傩历史渊源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安徽青阳县名由来、县城、旧治、疆域变迁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19’-30°51’与东经117°46’-118°05’之间。该县东界南陵、泾县,南连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西与贵池市毗连,北接铜陵县。县境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1180平方公里(含九华山管理处辖区面积1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84%。全县现设10个乡,10个镇。县人民政府驻蓉城镇。[县名由来]青阳县系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南陵、秋浦(今贵池市)3个县地新置。县名据《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均说以青阳县治“在青山之阳为名”。《太平寰宇记》也说唐置县,以治“在青山之阳,故号曰青阳。”是古邑,曹纶在《初刻青阳县志序》中称:“青阳,古临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阳也。”这个作为县名、城名的青山,《舆地纪胜》说“在青阳县北五里,县以此得名”。东晋在今丁桥、竹阳、木镇乡一带置定陵...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池州赋
城市沿革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光旖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入赵宋,至清季,一直作为府路之治,领有贵池、青阳、铜陵、石埭、至(建)德、东流六县。民国元年,撤府留县,遂使舆图仅载贵池,而世人少识池州。新中国成立后,池州专(地)区二撤三建,最后一次于1988年8月复建,2000年6月改建为省辖市,下辖一区(贵池)三县(东至、石台、青阳)。池州人口156万,面积8272平方公里。自唐朝以来,李白等文人墨客先后涉足池州,留下千古绝唱,池州亦赢得“千载诗人地”的桂冠。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宇宙洪荒,阴阳五行。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星野占候划分九州,千国万郡...
· 安徽省-池州-青阳钱之选
钱之选(1658~?)字文青,号彬庵,一号桕园。青阳八都(今杜村乡五阳村)人,郡庠生。才识卓异,文宗苏韩,广交四方文人学士,深受时任池州知府喻成龙赏识器重。喻抚皖时尝主修《九华山志》,特召文青参与纂辑。但其一生“学优遇绌”,终身未取功名入仕,惟以设馆授徒讲学为业。事迹载入《江南通志·文苑》。著有《九华山房杂草》、《九华目游集》、《蜣丸集》。曾于九华山房近傍建“桕园”,筑“天借楼”。其《桕园记》、《天借楼记》及《迎傩神记》,皆堪称散文佳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