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皖南青阳县陵阳镇的宁氏宗族历史溯源探讨(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04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皖南青阳县陵阳镇的宁氏宗族历史溯源探讨(二),  “青阳有条宁半街”,我是闻所未闻,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应该感到羞惭,对生我养我

   “青阳有条宁半街”,我是闻所未闻,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应该感到羞惭,对生我养我的故土和先人缺乏研究,尚不如外地人那么认真刻苦追求。不知本地宁姓族人有没有人在研究,有无这方面的详实资料?也不知道我县档案局与地志办有没有搜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该资料还述及:因战乱外迁杭州、台湾,字辈为:仁、汉、攸、叙,曾祖父仁寿,其子汉英、汉文。长房宁汉英,其子攸禹、攸文、攸旦、贻森、攸奭、宏恩、祝平、宏文,其中攸奭之子明骅为“叙”辈。二房宁汉文,其子攸武(将军)、攸威,均定居台湾台北市,建有宁氏墓。云云。
  四.其它散支:
  安徽巢湖字辈为:少思邦道永,守业定艮昌,积德贤芳迟,存心有天知。合肥字辈为:赵家升正,世传仁达,友善英复,青龙。。。由宿州迁居泗县的,字辈为。。。崇、井、怀、良、广、宗、传。。。……等等。

   对外地纸媒与网络资料中所介绍说的“青阳有条宁半街”的质疑:
   以我之孤陋寡闻,查遍明清《池州府志》与《青阳县志》也未见蛛丝马迹。与一些老人交谈,也附之一笑说:子须乌有!但外地既有此说,必有其史料或传闻根据吧?以我之揣测:
    1、青阳县陵阳镇是汉代陵阳县治所在地。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始治县,它就是皖南最为古老的一个集镇。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残存的古迹。陵阳镇的老街分上街中街下街,北首的上街头有“香池里”,就是汉代的县衙遗址。陵阳镇的宁姓分布,主要集中在陵阳镇及镇周围的乡村(陵阳村、红星村、永安村)。陵阳镇的古建筑最突出的是“祠堂”,宁姓祠堂占的比例较大,负有盛名的曾有:大文公、崇二公、振三公、必公、华公等祠堂。这些“祠堂”繁衍的后代,把宁姓排在陵阳镇八大姓的第二位(曹宁李谢陈鲍张林),而陵阳镇上街头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是宁姓人氏。或许从这里衍生出“宁半街” ?
    2、青阳县治所在地曰“蓉城”,是得名于李白《赠青阳韦仲堪·望九华》一诗中“秀出九芙蓉”句,其实“蓉城”筑城还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才开始的,至今才四百多年。正城设有四门:东曰宾阳门,南曰对华门,西曰望池门,北曰仰辰门,明万历十八年于东南方向才增开通儒门(俗称小南门)。古蓉城只有两条狭长的青石板街道,东西街称高阳市,南北街称承天巷(也称化城街或弦歌巷),哪里有个“青阳有条宁半街”?顾名思义,非鸿儒巨商,显赫一时,岂能拿下半条街?查宁氏人物古往今来也无此人!若论宁姓群居,则蓉城寥寥无几,何来“宁半街”?
    青阳是“为邑甚古”之地,自唐天宝元年置县定名“青阳”,其间已历一千二百多年。而“青阳”一词也并非始于唐代,可追溯至上古“青阳国”,因其位于青山之阳而得名(史书《五帝记》有记载)。
    历代修方志,均有建置一门,而建置均设有图可考,城邑、衙廨、祠庙、典章、社稷、民人等均有录,无则后人观志不知所云。今人修志续谱,总不能随心所欲,违背真实历史沿革,混淆视听,以误传讹。尤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
    综上述,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认祖归宗”的心态,把自己血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既是对个人对家庭对下一代的一种交代,同时也是对宗族,乃至民族历史的一种深入了解。但对史料记载或祖辈之口传,(尤其道听途说)今人在追踪挖掘整理编撰过程中,应尊重史实,去伪存真,注重科学态度。
    我县目前据了解,只有《吴氏家谱》有吴万根(原宗教科科长)与吴红旗(国税局干部)正在编修整理工作中。
    值此二千零六年,各地新一轮地方志编撰工作正紧锣密鼓进展时,书此呈请有关领导和研究部门引起重视和采取行动措施,应尽快把抢救和搜集《陵阳宁氏宗谱》和续编新的《陵阳宁氏宗谱》作为一项重大血缘文化科学工程来完成,我想不无现实意义。更不至于外地来人寻根觅祖,探古问今,我们这里张口结舌,一无所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皖南历史文化名城池州
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它东北与铜陵市接壤,南与黄山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与九江、景德镇相连。自古历史悠久,人文济盛,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这里有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商周矿冶遗址,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同时又是“戏曲活化石”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的发祥地,并留下大量的历史名人足迹,如陶渊明、李白、杜牧、杜荀鹤等。作为州县建制,始于西汉,时称石城县(在今贵池灌口乡石城村一带)。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复立池州时,迁移到今池州城。自唐复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基本情况(一)池州的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吴灭,归越。战国时期隶楚。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改鄣...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安徽石台历史古道溯源简介
历史上,石台县交通闭塞,运输多靠肩挑背驮。据查,境内共有古道5条、古渡18处、古桥31座。徽宁通衢。出徽州(歙县)向西,经祁门,越大洪岭、过雷湖(原属石埭)往东北琅田,翻石门岭达本县界,经兰关、河口、七都、六都、广阳,从秧溪出县境至宁国府(今宣城)县内全长为52.5公里。徽省通衢。歙县至琅田系与徽宁通衢重复通道。至琅田往西北,过油沙岭至古楼墩(今属祁门),经金钗培入本县境,过横渡、七里、矶滩,经唐家渡入塔坑,过九里冲,出县境至省府(安庆)。县内长35公里。徽池通衢。自歙县至唐家渡与徽省通衢重复。自唐家渡经沟汀至鹪鹩排出县境至池州(贵池)。县内全长32.5公里。黟青古道。位于本县东侧地段,出黟县向北行经郭村、桃源、船渡、乌石陇、夏村(原址已淹没)、柳家梁渡口入本县境,经柳村、岳溪桥至琉璃岭出县界。县境内长7.5公里。香景古道。自丁香向胡村,过牙关桥至黄柏坑出县境,境内长25公里。昔为通往江西...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安徽青阳县名由来、县城、旧治、疆域变迁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19’-30°51’与东经117°46’-118°05’之间。该县东界南陵、泾县,南连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西与贵池市毗连,北接铜陵县。县境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1180平方公里(含九华山管理处辖区面积1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84%。全县现设10个乡,10个镇。县人民政府驻蓉城镇。[县名由来]青阳县系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南陵、秋浦(今贵池市)3个县地新置。县名据《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均说以青阳县治“在青山之阳为名”。《太平寰宇记》也说唐置县,以治“在青山之阳,故号曰青阳。”是古邑,曹纶在《初刻青阳县志序》中称:“青阳,古临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阳也。”这个作为县名、城名的青山,《舆地纪胜》说“在青阳县北五里,县以此得名”。东晋在今丁桥、竹阳、木镇乡一带置定陵...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池州赋
城市沿革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光旖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入赵宋,至清季,一直作为府路之治,领有贵池、青阳、铜陵、石埭、至(建)德、东流六县。民国元年,撤府留县,遂使舆图仅载贵池,而世人少识池州。新中国成立后,池州专(地)区二撤三建,最后一次于1988年8月复建,2000年6月改建为省辖市,下辖一区(贵池)三县(东至、石台、青阳)。池州人口156万,面积8272平方公里。自唐朝以来,李白等文人墨客先后涉足池州,留下千古绝唱,池州亦赢得“千载诗人地”的桂冠。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宇宙洪荒,阴阳五行。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星野占候划分九州,千国万郡...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腔的历史渊源
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1522-1566)就已形成,有专家认为或在更早的时期即已形成。万历时(1573-1620)已在安徽南部产生轰动效应,并流传省外。青阳县之所以产生“青阳腔”,这是有着它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或者说,这里有着外来文化相互融会的机缘,有着易于生根开花的肥沃土壤。青阳由于区位优越,山水灵秀,不仅为兵家之争,也是道家、佛教建立道场、传经弘法的好处所。据《青阳县志》和刘向《列仙传》记载: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沛人窦子明为县令,后登九华山,结茅以居,穴石为丹灶炼丹。道教在九华山的活动很早,汉代的青阳县令窦伯玉、晋代的葛洪、唐代的赵知微等著名道士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建有道场。佛教于晋代传入九华山,晋代隆安五年(401)就有天竺(古印度)僧杯渡禅师到山上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唐开元七年(719),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族、僧人金乔觉航海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