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四)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1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四),二圣上山   九华山有座二圣殿,古名二神殿,坐落在山的北麓。殿不大,是一幢江南明

二圣上山

    九华山有座二圣殿,古名二神殿,坐落在山的北麓。殿不大,是一幢江南明代民宅式的建筑,殿门面临上山古道,龙潭溪从东南百来,绕守而过,环境幽雅。过去一些善男到九华山朝拜,见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二圣殿是他们朝拜的起点,拜佛的活动从这里开始。

    殿里供奉的二圣,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三绺胡须齐胸,明亮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两尊金色塑像几乎一模一样,象是孪生兄弟。所谓“二圣”,儒家称周公、孔子为二圣;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和合二仙”,也称“二圣”。二圣殿里供奉的二圣,既不是周公、孔子,也不是“和合二仙”,而是金地藏的两位舅父。这里有一个传说。

    金地藏是新罗国国王的近属,他的舅父自然也属名门望族,但不详其姓名。金地藏在九华深山苦修,创建佛寺,声名远播后,新罗国僧人纷纷前来,拜他为师,一时徒弟剧增。但山中生活很清苦,金地藏曾以白土掺米煮食度日。每当徒众聚集时,食粮缺乏,便掘青色细士,即“观音上”充饥,众僧被称为“南方枯槁众”。金地藏的亲属听后焦念万分,高堂老母更是痛儿心碎,于是请其两位舅父跋涉来山看望。金地藏的两个舅父来山,受到外甥的宗教思想影响,也住在九华山不走了。大乘佛教在家的男女教徒都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戒律。两位舅太爷吃惯了油腻肥鲜,贪杯嗜酒,缺少禁酒忌荤的决心,既想修行,又想饮酒食肉,其外甥虽屡次劝导,仍是积习难改,不得已,金地藏将他俩撵下山去。后人为纪念金地藏两个舅舅的九华山之行,在山脚下为他俩立庙祭祀,供食荤素不拘。过去,在皖南一些地方流传一种“二圣会”的集会。即农历七月三十日做“地藏会”,焚香、诵经,参加者出钱办素斋聚餐。翌日,即农历八月初一办“二圣会”,祭祀金地藏的两个舅舅,供席有荤、有酒,参加者同样焚香礼拜,聚餐时则是大酒大肉了,这与佛教徒的“盂兰盆会”、“观音会”等迥然不同。

金牛

    九华山南一天门外的南阳湾附近山边有“牛栏栓”,它是天然形成的状似栓牛的岩石桩柱,这个地方也因它而名“牛栏栓”。它有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候,天灾频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对逃荒的夫妻。他俩带着一个小孩,肩担一副稻箩,到这荒山野坡栖身。凭着勤劳的双手,夫妻俩披荆斩棘,开垦了几亩瘠薄的山田,春种秋收,过着艰苦的生活。”时光易逝,一瞬三年过去了。一天傍晚,突然来了一头金色黄牛,在茅屋后边的天然栓牛石桩边停留不动了,如自家耕牛晚间归来一样。这位纯朴的农夫认为物各有主,他人的耕牛不能苟取,一连数日到周围村庄寻找耕牛的失主,但始终无人认领,只好放在自家代养。

    这头金色的黄牛不但力气大,而且很驯顺。它改变了这户农家的生产条件,使满地砂砾的跷瘠山地,成了肥沃的水田。农户的稻谷收获骤增,收入增多,成了殷实的富裕之家。生活也讲究起来了,食不厌精。夫妻俩从此不再下地于活,雇了长工种田,童工放牛。他们待雇工很苛刻,要雇工们起早贪黑地干,而吃的却是残羹剩饭,大家怨声载道。一天晌午,他家的放牛娃正在山边收放这头黄牛,这时来了一个江湖术上。据说这术土是个善察“风水”的堪舆家,他听了放牛娃的讲叙,起了仗义之心,于是踱至这家住宅的周围观察,回来悄悄告诉放牛娃说,天黑时将那根天然栓牛石桩砸断,黄牛就会跑掉,他家就会受到惩罚。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七,入夜时分,放牛娃扛着镢头悄悄摸到牛栏边,猛力将石牛桩砸断了。只见黄牛抖抖皮毛,浑身发出金色亮光,哞哞叫了两声,就向九华山主峰奔去;到了山顶,又发出一道金光,直冲云霄。这家忘本的农民失去金牛,家业逐渐衰败,受到了惩罚。

    据说这头金牛原是天上的河西牛郎,因与织女配婚,遭到天公反对,被贬到这地方来的。放牛娃击断石牛栓,才使他“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除七夕外,金牛经常藏在九华山的金光洞里。此洞可望而不可入,人们只能从洞隙窥视,据说有人曾看见金牛在佛前走动哩!古人游此洞,曾写诗日。“崖存千岁柏,金光古洞幽,岩阴若天倾,瀑落万年秋”,“金牛归何处,云山两悠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一)
伯玉飞升窦伯玉,字子明,汉丹阳铚乡人。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任陵阳县令,故有“陵阳子明”之称。汉时陵阳县属丹阳郡,县治在九华山南麓,故址即今青阳县陵阳镇。当时九华山名为陵阳山,陵阳县因山而得名。三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0),划丹阳郡南部为宣城郡,置临城县,在九华山北四十里,今青阳县西北。唐始置青阳县,从此九华山、陵阳镇皆属青阳县。窦伯玉其人,《列仙传》等书均有记载。相传窦伯玉有道家思想,喜黄老,好神仙术。在陵阳任所,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颇有影响。日常爱闲坐钓鱼。九华山的游龙涧是他经常垂钓之处,涧内兀突巨石,称为“钓鱼台”。一个春天的早晨,窦伯玉忽钓得一条白色小龙。他取钩放走白龙,让它回到涧底。事隔二十年,他在原处又钓获一尾银白色鲤鱼,从鱼腹内得书信一封,原来是白龙为报答其救命之恩而密授的修炼道术。伯玉得此异书后,辞去县令,也不再钓鱼,每天坚持“吐纳、导引、辟谷、服...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二)
龙女献泉东崖峰顶上原有一座东崖禅寺,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瓌材棼栋,金碧辉煌,乃僧人为祭祀地藏,纪念其苦修于东崖而建。殿侧峭壁上有地藏洞(又名堆云洞),是地藏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在峰的西麓有一山泉,名为“龙女泉”。相传龙女泉是龙女奉献给地藏的甘泉。地藏栖身岩洞,每日需到涧底汲水,攀藤附葛,陡峭难行,很不方便,但志在苦修的地藏对此毫不介意。金地藏在洞内不忘禅修,他外出也是不忘禅修的。日晴风暖的一天,他到峰的西麓,端坐在岩石上静修入定。忽有一条蛇咬了他,但他纹丝不动,依然端坐如钟。俄有一美貌女子出现在地藏面前,向他施礼道歉,说:“适才小儿无礼,乃吾管教不严,愿奉献清泉,以赎罪愆。”並指岩下即可得泉。言罢那女子复施大礼,眨眼便沓无踪影。地藏遂以锡杖轻轻拨动岩边砂砾石块,果然泉水喷涌。原来这女子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诸天大龙王”中的一位龙王之女。这就是“龙女献泉”的神话故事,被列为“地藏圣...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三)
韩愈看山九华山向来不奉祀道教的“神仙”,本来是没有山神祠、土地庙、龙王宫之类设置的。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个别僧人在半霄亭建造了一座土地祠。“土地”是山神管辖下的一方小神,属于最低一级的微卑差使。它和“地仙”相比,则逊色多矣。“地仙”是可以随意云游名山大川的。“土地”则要规规矩矩司守这一片土地。半霄亭,是从二圣上九华的必经之路,在陡峭的十里好汉坡上。亭内供奉的土地神,乃大名鼎鼎的韩愈。韩愈是一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家,又是著名的哲学家,强调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觗排异端,攘斥佛、老”,与佛家、道家的思想,如同冰炭。他怎么成了佛教名山的“土地神”了呢?原来,他因谏阻唐宪宗李纯迎佛骨,曾被谪贬为潮州刺史。为了把这位反对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拉入“神仙”行列,又置于佛教名山,宣扬“三教合而为一”思想,于是编造了“韩湘子九度文公”(韩愈卒谥文,世称韩文公)的神...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杜牧父子爱九华
池州郡城(今贵池县)距九华山仅数十华里,登高即可观赏九华景色。池州城门有“九华门”,城内古有“九华楼”,均是远眺九华山色之处。唐代文学家杜牧,由齐安(今湖北黄冈)调任池州刺史后,十分喜爱九华山水,暇时便登楼远眺或上山游玩,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处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羡慕李白屡游九华、寓居化城,对李白吟九华的诗作亦甚推崇,写道:“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他的咏九华诗作,至今尚流传的有《登九华楼》、《郡楼望九华》、《登九华楼寄张祜》等篇。相传杜荀鹤乃杜牧之子。杜牧有个爱妾,当她身怀有孕之时,其夫人嫉恨不相容,凌辱备至,对杜牧亦大发“河东狮吼”之威,杜牧不得已,将他爱妾嫁予石台县长林乡杜筠,不久即生荀鹤。杜荀鹤读书在九华山中,走遍了九华的山山水水,爱九华山奇丽,故而自号“九华山人”。他在山中读书、游览时,作赋吟诗,其中有不少是描写九华山水的佳作。当他四十多岁进士及第时,其同窗...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人轶事:李太白流寓九华
唐天宝初年,大诗人李白(太白)遭权贵谗毁而离开长安,从此漫游海内,浪迹山河。天宝十一年后的几年(752--756)他流寓我省宣城等处,足迹遍于黄山、九华山等地。晚年颠沛流离,上元二年(761)往来于宣城、历阳(郡治即今安徽和县)二郡。宝应元年(762)依当涂县令李阳冰,同年十月病殁于当涂。李太白流寓九华,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供人凭吊、观赏的遗迹。据《李太白全集》、《一统志》、清版《重修安徽通志》、《池州府志》、《九华山志》等书记载,太白友人高霁(暄之),秋浦(今安徽贵池)人,隐居于石门山桃花坞,太白尝游其地。石门山与九华山山水相连,桃花坞距九华山南麓的南阳湾仅十余华里,抬头可览九华秀色,举步可陟九华胜境。李白往江、汉途中,同高霁等人休憩于夏侯回家,观赏松雪,联袂吟咏,联句成篇,遂有《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的诗作。李白曾登九华山天柱峰,凌绝顶而赋五古长诗。九华风光给李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