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三)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8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三),韩愈看山   九华山向来不奉祀道教的“神仙”,本来是没有山神祠、土地庙、龙王宫之

韩愈看山

    九华山向来不奉祀道教的“神仙”,本来是没有山神祠、土地庙、龙王宫之类设置的。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个别僧人在半霄亭建造了一座土地祠。“土地”是山神管辖下的一方小神,属于最低一级的微卑差使。它和“地仙”相比,则逊色多矣。“地仙”是可以随意云游名山大川的。“土地”则要规规矩矩司守这一片土地。

    半霄亭,是从二圣上九华的必经之路,在陡峭的十里好汉坡上。亭内供奉的土地神,乃大名鼎鼎的韩愈。

    韩愈是一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家,又是著名的哲学家,强调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觗排异端,攘斥佛、老”,与佛家、道家的思想,如同冰炭。他怎么成了佛教名山的“土地神”了呢?原来,他因谏阻唐宪宗李纯迎佛骨,曾被谪贬为潮州刺史。为了把这位反对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拉入“神仙”行列,又置于佛教名山,宣扬“三教合而为一”思想,于是编造了“韩湘子九度文公”(韩愈卒谥文,世称韩文公)的神话。

    韩愈早孤,由嫂嫂抚养成人。他有一个侄子,名韩湘。韩愈曾写诗给他侄子说:“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在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勉励他读书成名。后来韩湘被附会为道家“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虚构他九次度化其叔父韩愈成仙的故事。《青琐高议》说韩愈谪官潮阳,途中遇雪,将韩湘政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绝句,用于途中所遇而作的七律之中。又说韩愈成仙时玉皇封赏不谢,再封他为土地神时才叩拜谢恩。甚至说他眷恋妻室,所以土地祠中有土地公,也有土地婆,实际上是贬低韩愈。

     清嘉庆初年,浙江檇李(今嘉兴)地方有一个秀才上山游玩。至半霄亭,见层嶂叠翠,飞云片片,景色佳丽,不觉咏出明人所作的一首诗;“引絙千尺上高峰,身在翠微第几重,隐隐钧天仙乐导,层层镜石白云封。潜龙洞杳藏秋雨,伏虎岩高荫老松。徙倚半霄亭上景,飘然物外寄行踪。”他怡然自得,信步来到亭边土地祠,只见小小土地祠有楹联,也有匾额。奇怪的是,除了通常的“福德正神”横匾外,还悬着“昌黎文公”的小匾。再仔细一看,那楹联是:今守九华山一隅,昔贬潮阳路八千;又一联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秀才读罢,怒不可遏,心想:岂能容忍僧人如此明目张胆地侮辱韩文公!于是气冲冲至亭内与僧人辩理。僧人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与秀才争论,双方相持不下,最后秀才愤然离山。

    那位秀才赶到青阳县城,邀集秀才、举子,联名呈禀至省里,半霄亭僧人蔑视韩文公。学使阅此是文亦勃然大怒,立即批示青阳县令严加查处。县太爷是经过科考升官的,自然尊崇韩愈,立即派员将该僧解至县衙,杖责二十,逐出九华山,並拆毁了这座土地祠。这才平息了一场轩然大波。

    韩愈没有来过安徽,更没有到过九华山。这段神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与佛家、道家思想的冲突和斗争,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呢。

碧桃浮涧

    碧桃浮涧,是出自唐乾宁年间(894—897)神仙家赵知微在九华山的故事。当时他在九华山的凤凰岭建造了一座延华观,在沙弥峰顶炼丹,在凤栖峰下一块巨大岩石边植桃树千株,花朵为碧色,名碧桃园,岩石得名为碧桃岩。岩下有瀑布,大且长,素称“九华第一泉”,又有“悬水”之称。下游为浮桃涧。南有山泉,进出清流泯泯棼棼,如乱丝一片,其声澌澌,称为“澌澌水”。桃花流水,危岩瀑布,这就是九华十大胜景之一的桃岩瀑布。

    相传在九华山修炼的赵知微,晚年鹤发童颜,身着绣有“太极、八卦”图案的圆领、宽袖道袍,头束道髻,戴“九梁巾”的黄冠,飘飘然有神仙之态。

    沙弥峰是赵知微炼丹的地方。他坚持不懈地在峰顶作吐纳、导引的道术,以其身体作为“丹鼎”,修炼自身内部的“内丹”,同时在峰顶筑茅庵,内设丹炉,将一些药物置于炉内烧炼“九转金丹”。清中叶,两名行脚僧至九华朝谒地藏,爱九华风景秀丽,于是披荆斩棘,到沙弥峰顶搭茅蓬居住。据说在开山结庵时,峰顶还有赵知微的丹炉遗址。

    赵知微的弟子众多。他向弟子讲授道家理论,传授“符箓”、“咒语”等。他的弟子视他为得道的“神仙”,传说他能呼风唤雨,疗病除妖。李唐王朝屡次诏令赵知微进京,均被其婉言谢绝,匿居深山不出。朝廷乃派遣使臣专程至九华山延华观,捧来钦赐的“碧云皇冠,青霞羽衣”,名噪一时。

    赵知微和弟子在凤栖峰下遍植桃树,暮春三月,桃花盛开,千树枝头花碧如玉。赵知微常与众弟子同饮于碧桃林中。碧桃成熟了,他们也不采摘,任碧桃掉落深涧,漂流而去。当地居民坐享其成,从涧里捞食甘甜如蜜的碧桃,都说这是他家赐给的“仙果”。涧溪因此得名为“浮桃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一)
伯玉飞升窦伯玉,字子明,汉丹阳铚乡人。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任陵阳县令,故有“陵阳子明”之称。汉时陵阳县属丹阳郡,县治在九华山南麓,故址即今青阳县陵阳镇。当时九华山名为陵阳山,陵阳县因山而得名。三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0),划丹阳郡南部为宣城郡,置临城县,在九华山北四十里,今青阳县西北。唐始置青阳县,从此九华山、陵阳镇皆属青阳县。窦伯玉其人,《列仙传》等书均有记载。相传窦伯玉有道家思想,喜黄老,好神仙术。在陵阳任所,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颇有影响。日常爱闲坐钓鱼。九华山的游龙涧是他经常垂钓之处,涧内兀突巨石,称为“钓鱼台”。一个春天的早晨,窦伯玉忽钓得一条白色小龙。他取钩放走白龙,让它回到涧底。事隔二十年,他在原处又钓获一尾银白色鲤鱼,从鱼腹内得书信一封,原来是白龙为报答其救命之恩而密授的修炼道术。伯玉得此异书后,辞去县令,也不再钓鱼,每天坚持“吐纳、导引、辟谷、服...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二)
龙女献泉东崖峰顶上原有一座东崖禅寺,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瓌材棼栋,金碧辉煌,乃僧人为祭祀地藏,纪念其苦修于东崖而建。殿侧峭壁上有地藏洞(又名堆云洞),是地藏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在峰的西麓有一山泉,名为“龙女泉”。相传龙女泉是龙女奉献给地藏的甘泉。地藏栖身岩洞,每日需到涧底汲水,攀藤附葛,陡峭难行,很不方便,但志在苦修的地藏对此毫不介意。金地藏在洞内不忘禅修,他外出也是不忘禅修的。日晴风暖的一天,他到峰的西麓,端坐在岩石上静修入定。忽有一条蛇咬了他,但他纹丝不动,依然端坐如钟。俄有一美貌女子出现在地藏面前,向他施礼道歉,说:“适才小儿无礼,乃吾管教不严,愿奉献清泉,以赎罪愆。”並指岩下即可得泉。言罢那女子复施大礼,眨眼便沓无踪影。地藏遂以锡杖轻轻拨动岩边砂砾石块,果然泉水喷涌。原来这女子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诸天大龙王”中的一位龙王之女。这就是“龙女献泉”的神话故事,被列为“地藏圣...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四)
二圣上山九华山有座二圣殿,古名二神殿,坐落在山的北麓。殿不大,是一幢江南明代民宅式的建筑,殿门面临上山古道,龙潭溪从东南百来,绕守而过,环境幽雅。过去一些善男到九华山朝拜,见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二圣殿是他们朝拜的起点,拜佛的活动从这里开始。殿里供奉的二圣,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三绺胡须齐胸,明亮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两尊金色塑像几乎一模一样,象是孪生兄弟。所谓“二圣”,儒家称周公、孔子为二圣;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和合二仙”,也称“二圣”。二圣殿里供奉的二圣,既不是周公、孔子,也不是“和合二仙”,而是金地藏的两位舅父。这里有一个传说。金地藏是新罗国国王的近属,他的舅父自然也属名门望族,但不详其姓名。金地藏在九华深山苦修,创建佛寺,声名远播后,新罗国僧人纷纷前来,拜他为师,一时徒弟剧增。但山中生活很清苦,金地藏曾以白土掺米煮食度日。每当徒众聚集时,...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杜牧父子爱九华
池州郡城(今贵池县)距九华山仅数十华里,登高即可观赏九华景色。池州城门有“九华门”,城内古有“九华楼”,均是远眺九华山色之处。唐代文学家杜牧,由齐安(今湖北黄冈)调任池州刺史后,十分喜爱九华山水,暇时便登楼远眺或上山游玩,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处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羡慕李白屡游九华、寓居化城,对李白吟九华的诗作亦甚推崇,写道:“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他的咏九华诗作,至今尚流传的有《登九华楼》、《郡楼望九华》、《登九华楼寄张祜》等篇。相传杜荀鹤乃杜牧之子。杜牧有个爱妾,当她身怀有孕之时,其夫人嫉恨不相容,凌辱备至,对杜牧亦大发“河东狮吼”之威,杜牧不得已,将他爱妾嫁予石台县长林乡杜筠,不久即生荀鹤。杜荀鹤读书在九华山中,走遍了九华的山山水水,爱九华山奇丽,故而自号“九华山人”。他在山中读书、游览时,作赋吟诗,其中有不少是描写九华山水的佳作。当他四十多岁进士及第时,其同窗...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人轶事:李太白流寓九华
唐天宝初年,大诗人李白(太白)遭权贵谗毁而离开长安,从此漫游海内,浪迹山河。天宝十一年后的几年(752--756)他流寓我省宣城等处,足迹遍于黄山、九华山等地。晚年颠沛流离,上元二年(761)往来于宣城、历阳(郡治即今安徽和县)二郡。宝应元年(762)依当涂县令李阳冰,同年十月病殁于当涂。李太白流寓九华,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供人凭吊、观赏的遗迹。据《李太白全集》、《一统志》、清版《重修安徽通志》、《池州府志》、《九华山志》等书记载,太白友人高霁(暄之),秋浦(今安徽贵池)人,隐居于石门山桃花坞,太白尝游其地。石门山与九华山山水相连,桃花坞距九华山南麓的南阳湾仅十余华里,抬头可览九华秀色,举步可陟九华胜境。李白往江、汉途中,同高霁等人休憩于夏侯回家,观赏松雪,联袂吟咏,联句成篇,遂有《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的诗作。李白曾登九华山天柱峰,凌绝顶而赋五古长诗。九华风光给李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