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2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二),龙女献泉   东崖峰顶上原有一座东崖禅寺,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瓌材棼栋,金碧辉煌

龙女献泉

    东崖峰顶上原有一座东崖禅寺,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瓌材棼栋,金碧辉煌,乃僧人为祭祀地藏,纪念其苦修于东崖而建。殿侧峭壁上有地藏洞(又名堆云洞),是地藏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在峰的西麓有一山泉,名为“龙女泉”。相传龙女泉是龙女奉献给地藏的甘泉。

    地藏栖身岩洞,每日需到涧底汲水,攀藤附葛,陡峭难行,很不方便,但志在苦修的地藏对此毫不介意。

    金地藏在洞内不忘禅修,他外出也是不忘禅修的。日晴风暖的一天,他到峰的西麓,端坐在岩石上静修入定。忽有一条蛇咬了他,但他纹丝不动,依然端坐如钟。俄有一美貌女子出现在地藏面前,向他施礼道歉,说:“适才小儿无礼,乃吾管教不严,愿奉献清泉,以赎罪愆。”並指岩下即可得泉。言罢那女子复施大礼,眨眼便沓无踪影。地藏遂以锡杖轻轻拨动岩边砂砾石块,果然泉水喷涌。原来这女子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诸天大龙王”中的一位龙王之女。这就是“龙女献泉”的神话故事,被列为“地藏圣迹”之一。

      九华山的山峰,渊泉与“龙”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有龙头峰、青龙背、龙珠石、龙头岩,全山则为“九条龙脉”;水有白龙潭、游龙涧、龙潭池、恶龙池等,多半取其象征吉祥之意。弘一法师还将“龙女献泉”佛教故事,绘成“龙女献泉图”。画中地藏危襟端坐,旁有一个头梳高髻、身着古装,俊秀而又庄重的女子,手捧水盂向地藏奉献泉水的场面。它是佛教文物中的艺术珍品。

    龙女泉,清冽甘美,瀹茶尤佳。古人曾咏龙女泉道:

  栖托先依水,泉从龙女开。空明飞镜下,皎洁弄珠来。

  洗茗寒香出,烧铛活人催。素磁方外话,斟酌胜春醅。

舒姑听琴

    九华山舒溪,又名舒姑溪,溪上有上雪潭、下雪潭和璎珞潭,总称为舒姑潭。潭和舒溪皆因“舒姑听琴”传说故事而得名。故事出自南朝萧梁时的学者、文学家刘孝标的笔下。其著作有《山栖志》、《注<世说新语>》等,对轶事琐言,无不引证丰富而又精核。后筑室紫岩山,设帐讲学,从学者甚众。清代学者周山门认为“舒姑听琴”故事,是“玄靖先生(即刘孝标)所记,为四海传诵之名文,千古罕见奇事,毋庸置疑”。

    相传东晋时,九华山有一姓舒的樵夫,“诗礼传家”,长于音乐,虽家境贫寒,以耕樵为生,却经常以琴歌自娱,其女舒姑亦谙于音乐。舒父经常带女儿舒始沿溪涧入山采樵。溪水潺湲,琮琤有声,林间鸟鸣嘤嘤,千喉婉啭,溪上的上雪潭、下雪潭掀起千层雪浪,击奏出鼓乐声;璎珞潭的浪花,如珠玑旋转,声响似佩玉鸣鸾;灌木丛中传来丁丁斤斧樵木声,在山谷回荡,舒姑沉醉在这大自然的乐曲之中。

    潭上松荫下的岩石,是舒姑经常休憩的地方。一日傍晚,舒姑砍柴归来,在此流连。夕阳西下,其父催促回家,千呼万唤,她仍缄默不语,呆坐潭边不动。其父无可奈何,转回家门,叫妻子来劝女儿回家。谁知夫妻俩赶到潭边,女儿舒姑已经不在,漫山遍野连日寻找,毫无踪影。夫妻俩携琴来到潭边,演奏舒姑所喜爱的古曲,一曲未终,雪潭深处跃出一尾红色鲤鱼,昂首而上,旋低头而下,往复数次,似向舒家夫妻频频叩首,尔后缓缓游到舒母跟前,若有所思,又似为琴音所感,依依不舍。舒姑父母及陪同前来的亲友,认定这尾红鲤鱼是舒姑成仙后所变,从此舒姑化鲤听琴的奇异故事,传播四方。

    这个传说故事经刘孝标文笔润色,更加动人,不胫而走,吸引着许多人到舒姑潭寻奇览胜。清代文人、青阳县训导兼教谕周山门视舒姑为知音,携家传的“响雪”古琴,徒步入山,来到潭边,对一泓清波援琴演奏,並自撰长歌,一唱三叹。他认为舒姑高洁风雅,是月魄,是水晶窟里的嫦娥,是洛神,是天妃,是天上水星变化的仙女,舒始已化作清泉,其水清媚山川,其操洁如冰心。她化作泉源活水,使“三潭”联成一潭,源远流长,音响悦耳,千古不绝,可谓“舒姑不死”。

    舒姑,是自沉渊潭,还是遇虎狼吞噬,是无法稽考的。这个优美的传说,使九华山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舒潭印月”则成九华山十大胜景之一。潭上古木荫浓,潭边芳草萋萋,潭内波涛涌出明月,风光十分秀丽、迷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一)
伯玉飞升窦伯玉,字子明,汉丹阳铚乡人。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任陵阳县令,故有“陵阳子明”之称。汉时陵阳县属丹阳郡,县治在九华山南麓,故址即今青阳县陵阳镇。当时九华山名为陵阳山,陵阳县因山而得名。三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0),划丹阳郡南部为宣城郡,置临城县,在九华山北四十里,今青阳县西北。唐始置青阳县,从此九华山、陵阳镇皆属青阳县。窦伯玉其人,《列仙传》等书均有记载。相传窦伯玉有道家思想,喜黄老,好神仙术。在陵阳任所,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颇有影响。日常爱闲坐钓鱼。九华山的游龙涧是他经常垂钓之处,涧内兀突巨石,称为“钓鱼台”。一个春天的早晨,窦伯玉忽钓得一条白色小龙。他取钩放走白龙,让它回到涧底。事隔二十年,他在原处又钓获一尾银白色鲤鱼,从鱼腹内得书信一封,原来是白龙为报答其救命之恩而密授的修炼道术。伯玉得此异书后,辞去县令,也不再钓鱼,每天坚持“吐纳、导引、辟谷、服...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四)
二圣上山九华山有座二圣殿,古名二神殿,坐落在山的北麓。殿不大,是一幢江南明代民宅式的建筑,殿门面临上山古道,龙潭溪从东南百来,绕守而过,环境幽雅。过去一些善男到九华山朝拜,见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二圣殿是他们朝拜的起点,拜佛的活动从这里开始。殿里供奉的二圣,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三绺胡须齐胸,明亮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两尊金色塑像几乎一模一样,象是孪生兄弟。所谓“二圣”,儒家称周公、孔子为二圣;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和合二仙”,也称“二圣”。二圣殿里供奉的二圣,既不是周公、孔子,也不是“和合二仙”,而是金地藏的两位舅父。这里有一个传说。金地藏是新罗国国王的近属,他的舅父自然也属名门望族,但不详其姓名。金地藏在九华深山苦修,创建佛寺,声名远播后,新罗国僧人纷纷前来,拜他为师,一时徒弟剧增。但山中生活很清苦,金地藏曾以白土掺米煮食度日。每当徒众聚集时,...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三)
韩愈看山九华山向来不奉祀道教的“神仙”,本来是没有山神祠、土地庙、龙王宫之类设置的。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个别僧人在半霄亭建造了一座土地祠。“土地”是山神管辖下的一方小神,属于最低一级的微卑差使。它和“地仙”相比,则逊色多矣。“地仙”是可以随意云游名山大川的。“土地”则要规规矩矩司守这一片土地。半霄亭,是从二圣上九华的必经之路,在陡峭的十里好汉坡上。亭内供奉的土地神,乃大名鼎鼎的韩愈。韩愈是一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家,又是著名的哲学家,强调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觗排异端,攘斥佛、老”,与佛家、道家的思想,如同冰炭。他怎么成了佛教名山的“土地神”了呢?原来,他因谏阻唐宪宗李纯迎佛骨,曾被谪贬为潮州刺史。为了把这位反对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拉入“神仙”行列,又置于佛教名山,宣扬“三教合而为一”思想,于是编造了“韩湘子九度文公”(韩愈卒谥文,世称韩文公)的神...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杜牧父子爱九华
池州郡城(今贵池县)距九华山仅数十华里,登高即可观赏九华景色。池州城门有“九华门”,城内古有“九华楼”,均是远眺九华山色之处。唐代文学家杜牧,由齐安(今湖北黄冈)调任池州刺史后,十分喜爱九华山水,暇时便登楼远眺或上山游玩,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处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羡慕李白屡游九华、寓居化城,对李白吟九华的诗作亦甚推崇,写道:“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他的咏九华诗作,至今尚流传的有《登九华楼》、《郡楼望九华》、《登九华楼寄张祜》等篇。相传杜荀鹤乃杜牧之子。杜牧有个爱妾,当她身怀有孕之时,其夫人嫉恨不相容,凌辱备至,对杜牧亦大发“河东狮吼”之威,杜牧不得已,将他爱妾嫁予石台县长林乡杜筠,不久即生荀鹤。杜荀鹤读书在九华山中,走遍了九华的山山水水,爱九华山奇丽,故而自号“九华山人”。他在山中读书、游览时,作赋吟诗,其中有不少是描写九华山水的佳作。当他四十多岁进士及第时,其同窗...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物选介(二)
名人书画九华山珍藏的名人书画很多,其中僧人珍藏的“御笔”,现仍保存完好的有;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途中,在南京为九华山佛寺写了“九华圣境”四个大字,派专人奉送上山。乾隆三十一年(1766)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巡视江南,应两江总督高晋的请求,又为九华山佛寺书写了“芬陀普教”四个大字。用的纸是当时流行而又名贵的蜡黄撒金纸。现在金星已脱落,纸色也变成了灰黑色,但字和加盖的“御玺”(文为“御笔之宝”),均完好无损。依式所制的两方匾额以及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书写的“为善最乐”横匾,原来都悬在化城寺大殿,后均毁于之中。佛寺收集珍藏的书画,有佛像,有人物山水、翎毛花卉及诗文词赋。其中有明代画家文征明的《流觞曲水》、《百子游戏》长卷,丁云鹏的“罗汉像”素描,海瑞的友人为他所绘的大幅《春夜晏桃李园》中堂和清代画家董邦达绘的《江天雪霁图》。其他还有《百鹿图》、《八骏图》和近代大画家徐悲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