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物选介(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7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物选介(一),佛教经籍   《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共分三个部分,即经藏、律藏、论藏,通晓

佛教经籍

    《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共分三个部分,即经藏、律藏、论藏,通晓这“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代的玄奘即称为“唐三藏”。所谓“藏”,其原意为盛放东西的竹箧,佛教用以概括佛教典籍的总称。以经、律、论三部分为主,也包括若干印度和中国等国的其他佛教撰述在内。佛教称寺庙的佛像为“佛宝”,佛教经籍为“法宝”,僧人为“僧宝”,通称佛、法,僧为“三宝”。

    明版《藏经》在九华山古刹化城寺的藏经楼上,在珍藏《藏经》的高大书橱上,写着“大乘法宝”四个大字。其中珍藏的是明版《藏经》。

    明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神宗朱翊钧奉其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的旨意,颁赐给九华山佛寺《藏经》一部,其颁赐《藏经》的“谕文”记载,将所续刻四十一函(即“续藏经”)并旧刻六百三十七函,颁赐予九华山佛寺。万历二十七年(1599),神宗又钦赐《藏经》一部。据《九华山志》记载,明万历十四年所赐《藏经》,原珍藏于拱金阁,清嘉庆二年移至化城寺的藏经楼。未数日,拱金阁遭火灾,经籍得以幸存。咸丰七年(1857)清军与太平军战于九华,化城寺殿宇全部焚毁,唯独藏经楼未遭战火。现存一套完整的明版《藏经》,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此外,尚有少许残卷。此乃将明神宗两次所赐的同样版本的两部《藏经》整理而成的。不过其封面,虽然都是用四川丝织“蜀锦”所作,但有金黄和豆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区别。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三月颁赐藏经的“谕文”,早已散失。现存的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赐经的“谕旨”,乃是出自朝廷文臣的手笔。“谕旨”字迹工整,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四周有“飞龙”描金图案。在年月上盖有“广运之宝”的阳文“御玺”。其文曰:

      敕谕九华山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持,巳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官监大监汉经厂表白李官,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

    清版《藏经》《龙藏》,又称《清藏》,乃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三年(1738)在北京的刻本。是一种以《明藏》为底本,略有增减的版本,共七百一十八函,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甘露寺、百岁宫等佛寺原有此版本经籍,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初年,甘露寺、百岁宫住持僧分别赴京,各迎请一部,珍藏于寺内,后经抗日战争的破坏及保管不善,散失不少,现仅有部分清版《藏经》保存在九华山佛教会内。

    明代写经    相传为明代无瑕和尚在摘星庵(即今百岁宫)苦修时,亲笔抄写的《妙法莲华经》(即《法华经》)八十卷。字工整清秀。传说无瑕写经时,刺指血滴入银朱内调研,然后才濡笔恭书,世称“血经”。由于僧伽珍护如至宝,故数百年来,虽历经战乱,仍保护完整,至今朱色未褪。

  贝叶经  人们在佛堂、静室常见的“帘卷春风暖,经翻贝叶香”春联,其中的“贝叶”即是指的“梵文贝叶经”,俗称“贝叶真经”。此乃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ya)树叶上刻写的佛教经文。唐僧玄奘去西域取经,取的即是此种经文,《三藏法师传》曾有:“法师方操贝叶,开演梵文”的记载。宋高僧道圆,从西域归来,曾得梵文贝叶经四十夹。九华山现存的数夹贝叶经,颜色有两种:祇园寺所藏的为墨色经文,甘露寺所藏的为朱色经文。部分贝叶经夹前后,有画僧竹禅等人的题跋。现有部分贝叶经放在佛教文物陈列室内展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物选介(三)
古铜、玉器“地听”古铜“地听”,高两尺多,长三尺,宽约二尺,重五百斤。状似麒麟而无角,似虎非虎,似狮非狮,造型奇特。它是根据金地藏所携带的名叫“善听”的犬(称为“地听”,也称“坐骑”),加以想象和美化而创造出来的。往昔一些善男视它为神物,在朝拜地藏时用铜元、制钱在“地听”背上磨擦几下,然后带回系在小孩身上以“避邪”、“降福”。这是一种迷信。现在游人把它当作一件文物加以欣赏,以增长见闻。螭龙金印、玉印螭龙金印,系含有黄金成分的铜质方印,雕饰的螭龙,极其生动,所以称为龙印、九龙方印。制作年代,尚无资料可考。该印是清光绪年间在青阳县城西门外河沟内发现的。又一铜质方印,背刻“唐王德二年”字样,青阳人曹某也是在河沟内发现,恭送上山的。又一玉质方印,上刻“至德二年”字样,相传由江西龙田恭送至九华山。以上三颗方印,皆刻小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六个字,意为地藏菩萨保佑众生,给人们以幸福和利益。百岁宫内亦有...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物选介(二)
名人书画九华山珍藏的名人书画很多,其中僧人珍藏的“御笔”,现仍保存完好的有;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途中,在南京为九华山佛寺写了“九华圣境”四个大字,派专人奉送上山。乾隆三十一年(1766)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巡视江南,应两江总督高晋的请求,又为九华山佛寺书写了“芬陀普教”四个大字。用的纸是当时流行而又名贵的蜡黄撒金纸。现在金星已脱落,纸色也变成了灰黑色,但字和加盖的“御玺”(文为“御笔之宝”),均完好无损。依式所制的两方匾额以及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书写的“为善最乐”横匾,原来都悬在化城寺大殿,后均毁于之中。佛寺收集珍藏的书画,有佛像,有人物山水、翎毛花卉及诗文词赋。其中有明代画家文征明的《流觞曲水》、《百子游戏》长卷,丁云鹏的“罗汉像”素描,海瑞的友人为他所绘的大幅《春夜晏桃李园》中堂和清代画家董邦达绘的《江天雪霁图》。其他还有《百鹿图》、《八骏图》和近代大画家徐悲鸿...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池州赋
城市沿革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光旖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入赵宋,至清季,一直作为府路之治,领有贵池、青阳、铜陵、石埭、至(建)德、东流六县。民国元年,撤府留县,遂使舆图仅载贵池,而世人少识池州。新中国成立后,池州专(地)区二撤三建,最后一次于1988年8月复建,2000年6月改建为省辖市,下辖一区(贵池)三县(东至、石台、青阳)。池州人口156万,面积8272平方公里。自唐朝以来,李白等文人墨客先后涉足池州,留下千古绝唱,池州亦赢得“千载诗人地”的桂冠。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宇宙洪荒,阴阳五行。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星野占候划分九州,千国万郡...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人轶事:湛若水聚众讲学
明代理学(道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阳明倡议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青阳秀才柯乔,在佛陀里东、化城寺西的“阳明书院之侧,筑“精舍”读书、讲学,为纪念其师尊王阳明两次旅游九华,故而命名为“双华精舍”。于此同时,举人任柱(知县)在“阳明书院”东侧建造“凤台精舍”。在“阳明书院”东隔壁,有学者毕心坡建造的“东壁精舍”。毕心坡乃尚书毕锵的次子,荫袭为户部员外郎。万历年间谏阻神宗派太监去滇、广搜罗奇珍异宝未被采纳,便愤然弃官返回江南,在九华筑室,研究和讲授心性之学。他对远道负笈而来的学子,无不接纳,并接济贫寒子弟,倾资财周济他人,声望颇高。隐居在天柱峰下的施达,即受业于他的门下。吴钟在刘冲地方建云波书院。“阳明书院”东,还有吴文梓建的南台精舍。在化城寺庄(今九华街)还有“钦所精舍”。主人罗钦所是隆庆四年(1570)乡试的举人,后任湖广按察使副司之职。罗钦所在此闭...
·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山文人轶事:李太白流寓九华
唐天宝初年,大诗人李白(太白)遭权贵谗毁而离开长安,从此漫游海内,浪迹山河。天宝十一年后的几年(752--756)他流寓我省宣城等处,足迹遍于黄山、九华山等地。晚年颠沛流离,上元二年(761)往来于宣城、历阳(郡治即今安徽和县)二郡。宝应元年(762)依当涂县令李阳冰,同年十月病殁于当涂。李太白流寓九华,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供人凭吊、观赏的遗迹。据《李太白全集》、《一统志》、清版《重修安徽通志》、《池州府志》、《九华山志》等书记载,太白友人高霁(暄之),秋浦(今安徽贵池)人,隐居于石门山桃花坞,太白尝游其地。石门山与九华山山水相连,桃花坞距九华山南麓的南阳湾仅十余华里,抬头可览九华秀色,举步可陟九华胜境。李白往江、汉途中,同高霁等人休憩于夏侯回家,观赏松雪,联袂吟咏,联句成篇,遂有《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的诗作。李白曾登九华山天柱峰,凌绝顶而赋五古长诗。九华风光给李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